满族文化与特色民居建筑

满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由于历史的原因,满族散居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

满族民居,凸显着独特的文化品格,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满族火炕

由于东北地区严寒期较长,火炕称为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满族人住宅中必不可少的设施,而且占据了室内的大部分空间。在寒冷的冬季,南北炕都烧热,室内就会因炕面散发的热量更加温暖。炕的用途不只是供人们寝卧,满族人在室内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在炕上进行。

放上炕桌可以吃饭、读书、写字;妇女们在炕上做针线活、哄孩子;儿童们在炕上玩抓嘎拉哈等游戏、听老人讲故事;家中来了客人先请上炕坐,然后再敬烟、倒茶、谈话;不住人的北炕可以烘晾粮食;连老母鸡抱鸡雏都要放在炕上……由此可见炕在满族居室内的重要作用。

炕是勤劳、智慧的满族祖先在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一大创造,在悠久的岁月中,世世代代的满族生息繁衍在温暖的炕上,从呱呱坠地到成家立业再到撒手人寰都离不开它。满族的炕,最集中地体现了满族人居住方式的特点。

口袋房

“口袋房,万字炕”,形象地描述出了满族人居室的主要特点。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的民居充分体现了民俗对于地理环境的选择性和适应性。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时期,满族居住条件简陋,冬天居住“地窨子”,夏季居住“马架子”。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与各民族间的交往和学习,满族人逐渐形成自己的居住习俗。

与汉族民居不同的是,满族民居的烟囱没有修在屋顶上,而是“烟囱坐在地面上”,烟囱修在房屋的一侧,有孔道与火炕相通。烟囱坐在地面上,不仅可以延长室内烟道的长度,提高供暖的效力,而且满族人的烟囱,过火量较大,烟囱为宽大的台柱形,修在地面上比较适宜。

四合院

满族认为,“四世同堂”或“三世同堂”是件大喜事,同堂的辈行越多越光荣。因此,随着人口的增加,除正房外,又建有东西厢房和南向而中间留有门洞的门房,这种建筑及布局就是我们今天所称道“四合院”。其特点是:院内靠门洞的地方建一矮墙,称为“影壁”。

影壁后竖一根八尺高左右、碗口粗的神杆,杆顶端挂有一锡制或木制的斗子。两厢南端是牲畜栏圈。正房后中间空地是菜圃,四周栽植果树或花卉。房屋四周围以横墙,自成院落,大户用砖石,小户用木栅。这样院连院,户连户,很自然地形成了堡子、营子和屯子。

房子烟囱的设置在东、西山墙外,烟囱距房子60多厘米远,用青砖或土坯砌成,有圆形、方形两种。院周围用木栅栏,或用砖、土砌成围墙。大门多设门楼或门房。院内设有影壁墙。影壁墙后侧立有“索伦杆子”。院内东西厢房南面修有牛棚、马棚、车棚和储存谷物粮仓。满族人讲究卫生,室内外都收拾得干净利落,物品放置井井有条,柴禾垛得立立整整。

可以想象:重门深院,使外人不容易进入;大门一关,便与外面隔绝。院内的各种装饰和陈设又使你产生这样一种感觉:院内之人是得到祖先和超自然神秘力的庇护的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一条看不见的纽带的维系下,彼此之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

满族民居多方位地展现着世俗生活的画卷,显示着满族特有的伦理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伴随着满族文化的传播,满族民居早已经成为了东北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至今仍闪烁着熠熠光辉。

古建家园-- 古建中国,以古建筑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筑互联网创新平台!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