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综合所是一支专注于市政规划设计全流程服务,助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队伍,业务类型涵盖综合型市政工程规划、城市安全规划、城市电网规划、海绵城市规划、城市竖向规划、市政设施建设保障政策研究、市政管线施工图设计、建筑设备施工图设计、市政规划及工程咨询等。
团队广纳贤能,队伍日益壮大,至今共有25名优秀成员,分别来自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是一支有思想、有灵魂;有情怀、有热爱;有技术、有创造的设计团队。
设计理念
扎根东莞25年,与东莞市政基础设施体系一起成长,我们始终秉承四大设计理念:
①坚持规划与工程双核驱动、无缝衔接,致力为项目从前期谋划到最终落地建设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②立足本地,服务本地,积极参与研究和制定本土政策,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
③全力做好政府部门与各市政类规划间的衔接桥梁角色;
④以设计为媒介,做新技术新理念的先行者、引导者、践行者、推动者。
项目介绍
一、规划与工程双核驱动、无缝衔接
1、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平台市政系统的韧性支撑——《中子科学城市政专项规划》
东莞中子科学城(现已更名为松山湖科学城)致力于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沿线创新中心,构建适宜创新、吸引优质人才栖居的高品质社区。增强科学城市政设施服务能力,可为打造集成创新中心和高品质宜居社区提供强有力的市政支撑和保障。规划工作内容涵盖供水、污水、雨水、电力、通信、燃气、环卫、防灾、竖向等系统规划,具有以下亮点:一是借鉴了深圳前海、北京怀柔等先进地区的规划经验,充分考虑大科学装置对市政支撑的特殊要求,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的高标准建设;二是重点考虑近期主要开发地块对市政设施的需求,以建设必要性和可实施性为前提精准发力;三是系统考虑,在满足近期需求支撑的基础上,同时衔接远期规划,做到近远结合。
市政专项规划工程规划图
2、市政基础设施区域统筹与工程实施有机融合——《万江龙湾滨江片区市政工程详细规划》
任何一个规划都会有若干落脚点和具体的实施路径,市政系统作为城市的生命线工程,在这方面的属性会更加强。城市开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片区的远景蓝图,难以全面铺开建设,因此需要依靠市政详细规划设计,把宏观的规划设计内容层层推进至微观的实施层面,指导开发建设。支撑近期开发建设服务的龙湾片区市政工程详细规划,是我们团队全流程服务的有效探索。项目以用户需求+实施导向为引导,在中、微观层面对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内容和时序实现精细化的引导和管控,构建了全流程服务平台。打通了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公里”,把规划设计和工程实施做到了无缝对接,对龙湾片区的近远期市政基础设施开发建设进行了有效的指导。
万江龙湾滨江片区市政工程详细规划(报批稿)
3、市政基础设施选址研究与规划落实-大朗清管站、谢岗LNG储配站、沙田背靠背换流站、虎门芦花坑水厂等
市政基础设施具有系统性、公益性、多样性、前瞻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安全影响和邻避影响,选址难、落地难一直是阻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难题。通过从场地适应性、与上位规划的协调性、配套设施条件评估、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等方面进行选址合理性分析,既保障市政系统建设层面的可行性,也保障与城市空间布局的协调性,可有效推进市政基础设施落地。我们参与编制的大朗清管站、谢岗LNG储配站、沙田背靠背换流站、虎门芦花坑水厂等选址评估和规划研究,均有效实现了项目的落地建设。
选址研究技术路线图
二、扎根东莞本地服务类
1、助力本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东莞市电网专项规划(2009-2020)》、《东莞市2020-2035年空间规划专题研究(能源保障专题)空间落实》
城市电网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为适应东莞经济发展需要,电网规划目标上升新台阶,由建立安全、可靠、经济合理、适应性强的城市电网发展成为建设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电网。我们在2009-2012年全程参与《东莞市电网专项规划(2009-2020)》编制工作,合理规划变电站用地,预留高压线路走廊及电缆通道。在《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的编制过程中,为统筹优化电网设施空间,2020年启动编制《东莞市2020-2035年空间规划专题研究(能源保障专题)空间落实》,规划立足以人为本,有力支撑城市发展,实现电网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促进电网设施有效落地。
东莞市2035年用电负荷分布图
变电站效果图
高压走廊
2、参与本土标准制定——《东莞市高层、超高层建筑项目匹配消防救援能力建设标准》
国家发改委、应急管理部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相继发文,要求严格控制超高层建筑建设审批,不断强化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要求。东莞市既有超高层建筑规模大,未来大量更新项目蓬勃发展,超高层建筑建设将面临遍地开花的局面。为了应对当前的高层、超高层消防救援配套短缺问题,我们开展了《东莞市高层、超高层建筑项目匹配消防救援能力建设标准》的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东莞市高层、超高层项目建设的消防配套要求,研究内容涵盖消防站建设标准、规划布局及选址、人员配备、装备配置、消防供水、消防车道等建设要求,以及高层、超高层建筑建设项目消防审查要求,有效提升东莞市高层、超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和救援能力。
指引图
3、推动本地市政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市政基础设施用地提质增效研究》
为支撑东莞市高质量、高品质发展,我们开展了《关于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发展工作建议》的相关研究,提出聚焦产业发展空间,适度超前谋划市政基础设施,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市政基础设施用地标准,探索设施复合建设新模式;提升城市空间形象,推动市政基础设施风貌塑造,构建差异化的管控体系;盘活基础设施项目资产,提升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水平,降低企业负债水平四个研究建议,打造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市政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市政基础设施与城市融合,助力深度城市化的推进。
市政基础设施用地提质增效研究
三、政府统筹的技术桥梁类
1、统筹市政基础设施空间利用——《东莞市黄线专项规划》
为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管理,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规划工作者更加注重处理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的关系。在市自然资源局的指导下,我们启动编制了《东莞市黄线专项规划》,科学划定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和重大公共安全设施控制线,并创新提出二级警示线管控,构建了基础设施国土空间的统筹协作平台,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一张图”管理,提升自然资源部门规划审批效率。通过分级管控、刚弹结合、动态优化的管理方式,保障设施自身安全和对周边环境的防护要求,更好地引导、控制和规范城市建设和管理。
东莞市自然资源一张图系统——黄线管控图层
2、统筹滨水空间的保护与管理——《东莞市蓝线专项规划》
城市蓝线划定对城市水体保护、用地管理和生态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带来深远影响。作为岭南水乡地区,水是东莞最重要的城市名片之一,为打造东莞市高质量绿美水系空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市自然资源局的指导下,我院联合深规院编制完成了《东莞市蓝线专项规划》。蓝线专项规划重构了东莞市滨水空间管控体系,实现蓝线与河湖管理范围线、滨水建筑退缩线“三线互补”,并且建立了基于国土空间“三区”划定和市-镇两级管理体系的蓝线“分类分级”管控体系,以及 “生态保护优先、尊重历史、面向未来”刚弹结合的蓝线划定与管控规则。目前蓝线专项规划成果已纳入市自然资源局“一张图”系统,供日常所有项目审批校核使用。
东莞市自然资源一张图系统——蓝线管控图层
四、新技术新理念项目类
1、推动东莞市智慧城市快速发展——《东莞市通信基站站址专项规划(2016-2020年)》、《东莞市通信基站站址专项规划(2019-2023年)》
结合现状及近远期城市建设发展需求,对通信基站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通信基站的共建共享;同时科学、合理提前布局,大力推进5G通信基站的建设,以满足东莞市城市建设长期发展需求。基站布局充分衔接城市规划,实现基站与人口、用地属性、地形地貌等方面的有机融合,通过城市规划先行推动基站设置有的放矢,推动基站布局优化,最终实现“按需设站”的基站设置思路。除此之外,还强调基站外形、色彩需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满足城市整体景观要求。
通信基站
2、提升城市蓄水、渗水和涵养水的能力——《清溪镇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重点区域实施方案》《虎门镇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重点区域实施方案》《樟木头镇海绵城市详细规划》《石碣镇海绵城市详细规划》
通过编制《清溪镇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重点区域实施方案》《虎门镇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重点区域实施方案》《樟木头镇海绵城市详细规划》《石碣镇海绵城市详细规划》等海绵城市规划,以系统化思维对本地的海绵城市建设进行统筹谋划,着力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保护和利用城市自然山体、河湖湿地等生态空间,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和缓释作用,从而提升城市蓄水、渗水和涵养水的能力,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逐步打造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3、提供精细化的竖向设计指导——《东莞市黄江镇刁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e01图则竖向调整论证》《东莞市松山湖台湾园北部学校竖向规划研究》等
通过城市竖向规划将城市用地的建筑、道路、山体、水体等进行统筹协调,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遵循现有的地形地貌条件,结合城市空间需求,对场地进行合理改造,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并减少水土流失,满足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的使用要求,减少土石方及防护工程量。通过单元图则管控传导竖向控制要求,实现城市规划建设像绣花一样精细,提高项目地块场地开发建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东莞市松山湖台湾园北部学校规划研究调整研究
来源:东莞规划院
编辑:袁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