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索达吉堪布
我经常这么说,如果把儒教的仁爱理念,放之于更长远的生命观念、更宽泛的有情群体上,就是大乘佛法的慈悲教义了。
而这一教义的核心就是无私,尽可能地放弃自我;以及利他,利益天下无边的所有众生。有了这样的心,才是大乘修行的起点。
然而我们遗憾地看到,不要说这颗心,也不要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今日社会里,很多人对父母兄弟都没有真正的情义。
有些人生活在家庭里,却像一个陌生人一样,对父母亲人不理不睬,这是不对的。如果有这样的学佛人,我希望你们先好好对待自己的家人。
佛教里是有泯灭亲疏的境界,不贪恋亲人,也不憎恨怨敌,自他平等。但这里面有最广大的慈悲心,而不是像一块石头一样毫无感觉。
我一向认为,无情无义是很可怕的,《二规教言论》里说,这样的人无惭无愧。我现在经常感到,今天我们谈做人,谈国学教育,很多时候不是在要求一些很高的东西。
相反,我们是希望大家明白一些基本道理。这些道理不难懂,也不难做,难的是让它成为习惯性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所以,古人从小学这些是有道理的,而今天大人或修行人学习为人处世,也还是得从这些基本素质开始。
虽然佛教对修行人有更高的要求,但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一方面对道德修养是个补充。
另一方面,以后不管你走到哪里,接触什么样的人,把佛法和人格修养结合着讲给别人,人家就容易接受。就是办学校、做慈善,这也是个基础。
我讲《弟子规》,其实就是很想跟那些比较成熟、已为人父母或将要为人父母的大人们沟通。
我知道,一段时间以来,你们有些人对传统比较缺乏了解,看到它这么好,一下子捡起来又做不到,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但也没关系,只要大家有颗学习的心,身体力行的同时也教教孩子,甚至做些传播,那对今天整个时代的心灵和道德都会起到一定的匡扶作用。
当然,我们要求不高,只是希望能通过你们的认识和关注,让今天的孩子都能接触到自己的文化,都能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做到一些。
比如,学生守则里有“尊敬师长”这条,既然有,那就应该落实,但很多学校好像没有去落实,没有那种气氛。大家还是忙分数。
然而,从一个孩子的长远人生来看——我是这么认为的,也常常这么讲:分数不是前途,高也可以,低也可以,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个好人。
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让下一代做好人,我希望父母老师们都有这种认识。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如果这个教育没做好,等孩子长大,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再像今天的我们一样,回到这些基本的人格理念去正本清源,就难了。
我们的一生都经历了不少痛苦,但也知道,自己受挫,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缺乏技术、智慧和能力,而是在做人和修养方面出了问题。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处处懂得尊重别人,人生就会顺利得多。但遗憾的是,我们常常看不惯——学佛前看不惯同学同事,学了佛又看不惯道友。
这样就不行,离佛教把一切众生视为父母的清净心太远了。
记住,学佛先学做人,做好人,才能学好佛。怎么做呢?上师如意宝说过:“对上者恭敬有礼,对平等者和睦相处,对下者慈悲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