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1277。54│无风

可以破解山东落后的一组密码。

114不是查号台,对应的是庭审的次数。

1277是人生苦短里漫长的三年半岁月。

54是一个钱数,单位是万元。

这三个数字组成了一个魔幻般的个人命运,在个体沉浮的背后,却是一个最能洞察现实冷暖的残酷剧情。

光看这出戏的标签就够精彩而冷峻:清华海归博士,民营企业家,明星企业,股权宫斗,锒铛入狱,马拉松式审判,无罪,国家赔偿……

法院裁定书

11月7日,昔日的清华海归博士孙夕庆拿到了薄薄的一张纸,却重达千钧。

这是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法院作出的国家赔偿决定书,向孙夕庆支付人身自由赔偿金和精神损害抚慰金,共计54万元。并为其在侵权行为影响范围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孙夕庆是潍坊安丘人,今年已经55岁,当年以安丘县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在清华获得博士学位后出国深造。2003年,39岁的孙夕庆动员7名海外博士一起回国,在老家潍坊创立了中微光电子潍坊有限公司,亲任董事长兼总裁。

2006年,无风君第一次到访潍坊时,对城市道路两侧闪烁的霓虹灯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潍坊的朋友说,潍坊的LED照明灯具在全省都是领先的。

今天在准备这篇文章查找资料时无风君发现,孙夕庆创办的潍坊中微电子曾经是潍坊这个LED照明产业的领军企业。

公开资料显示,2006年,潍坊中微电子参与打造了世界上第一条完全采用LED照明的城市主干道——潍坊北海路,2009年,潍坊成为世界上第一座LED城市,同年8月,全国“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工作启动仪式在潍坊举行。

彼时,LED照明似乎将成为风筝之后的潍坊第二张城市名片。而处于产业龙头地位的潍坊中微电子似乎也是风光无两。

孙夕庆

命运骤变。

2014年7月26日,潍坊中微爆发董事会冲突。在媒体报道的描述中,这仿佛是一场“宫廷政变”。创始人孙夕庆被免去董事长和总裁的职务,在冲突中一度失去了人身自由,被“软禁和威胁”,最后在员工的帮助下才连夜逃脱。

冲突一个月后,潍坊中微的一名姜姓董事向警方报案,指控孙夕庆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公司财产。就此,孙夕庆噩运降临,2015年2月被潍坊市高新区公安局警察带走后,开启了1277天的羁押生涯。

与孙夕庆同时失去自由的还有潍坊中微投资的常州中微光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乐成文。

2015年11月,高新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指控孙夕庆非法侵占公司财产共1292万元,与乐成文串通,两次虚开3683万元发票,用于抵扣税款535万余元。

这场突然生变的人生噩梦,在孙夕庆和乐成文看来是遭遇了商战里最为惊心动魄的阴谋构陷。“莫须有”的罪名,从公司董事会里发端,到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的努力求证,再到法院不厌其烦的114次开庭审理,似乎都在刻苦地证实一个并不存在的事实。这让工程师出身的孙夕庆深感法律的苍白。

最终,潍坊高新区法院作出了一个艰难的一审判决:认定孙、乐两人均构成虚开增值税发票罪,均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

这个艰难的一审判决并未讨好控辩双方,孙、乐二人不服提出上诉,高新区检察院也深感不服,提出抗诉。

2017年11月22日,潍坊中院作出裁定,认为原审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不当,诉讼程序违法,决定撤销原审判决,将案件发回重审。

2018年8月,被羁押三年六个月的孙乐二人被法院批准取保候审。一年后的8月12日,高新区检察院发出了《不起诉决定书》,决定撤销控诉。

最终,这起据说是“开庭次数最多”的刑事案件,以国家赔偿金额54万元而告一段落。

重获自由之后的孙夕庆,本应是人生中最好的1277天,被偷走了;亲自创立的昔日明星企业也被偷走了,潍坊中微光电子这家企业的法人代表已经易主。

在LED市场上,与潍坊中微光电子同名的是另一家企业,名为山东中微光电子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和董事长恰好姓姜,名辉昌。

媒体报道说,2015年4月,潍坊中微原董事、也是最初向公安机关报案的姜某等人,共同创立了山东中微光电子有限公司。随后,潍坊中微的多项发明专利、债权被转让给山东中微,潍坊中微的不少员工也被通知重新签约转岗山东中微。

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意味着孙夕庆在重审期间按照无罪处理,可以申请国家赔偿,孙夕庆的请求金额是2.06亿元。法院裁定的金额是54万元,失去人身自由的1277天,每天的人身自由赔偿金价值315.94元;另有14.1万元的精神抚慰金。

孙夕庆的魔幻遭遇,在山东乃至国内都不是个例。山东大学的陈哲宇案、清华大学的付林案,还有浙江大学的褚建案,都是高知人群与创业期间的经济纠纷,演变为刑事案件。

但孙夕庆案不同的是,他终于等到了自己的绝对清白和无罪之身,用失去的时间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来证明了自己遭遇莫须有的指控。这个自证清白的过程是沉重的,它不仅损害了基本的法治正义(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更令一地的营商环境彻底蒙羞。

归国创业的海归博士,满腔热情回报故土,起初也是获得了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产业壮大,反哺地方。

但一旦遭遇股权纷争和法律纠纷,司法扮演的角色不是公平的仲裁者,而是粗暴的介入者,过于轻率地使用司法中的强制手段与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并在114次庭审退回侦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之后依然“固执己见”,继续采取强硬司法手段,妄图用所谓的“铁案”思维来给当事人定罪。

在这个过程中,疑罪从无的法律原则荡然无存,厚爱民营企业家和尊重知识分子的基本社会共识也退避三舍,更遑论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了。

无风君注意到,孙夕庆事件案发于2014年,结案于2019年。发回重审的2018年和2019年,正是山东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瓶颈而奋进争先的关键两年,关于山东如何优化营商环境和为民营经济提供发展保障的思想大解放、大讨论正成为很多城市主政者首倡的主要课题。

那么,对孙夕庆案发所在地潍坊而言,54万元的国家赔偿绝不应当是这次案件的终点。在这起冤案的背后,是否应该有人对此事件负责,是否有构陷罪名的诬陷,都应该认认真真地去做一次追究和厘清。

更重要的是,相对于114次庭审,1277天的羁押和54万元的国家赔偿,消弥对山东和潍坊的负面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追责。

追责是最好的反省,也是最好的以案说法。

至少,从法律公平的角度上,可以避免下一个孙夕庆的出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