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创造:莫言戏剧文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成功召开。戏剧文学是莫言创作的重要一翼,其中重要的作品有《我们的荆轲》《霸王别姬》《酒香》《锦衣》《鳄鱼》等,部分作品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央华戏剧等承演,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浙江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学界、出版界、戏剧界的专家,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罗马尼亚、土耳其、墨西哥、塞尔维亚等国家的70余名学者,以及来自美国威廉姆斯大学的本科生,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和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外国留学生,齐聚北京师范大学,围绕莫言的戏剧文学创作进行了深入地交流与研讨。
莫言在研讨会现场
上午9时,开幕式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演讲厅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教授主持开幕式。多位领导、学者在开幕式上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教授在开幕式上指出,莫言从2001年《霸王别姬》获曹禺文学奖到2024年《鳄鱼》全国巡演,其创作始终与新时代中国文化复兴同频共振,既是个人突破,亦是中国文学参与全球对话的实践。他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的文学教育、高度评价近年以莫言、余华、苏童、欧阳江河、西川等作家老师在文学创作方面所取得的可喜成果。
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盛赞莫言融合戏曲与戏剧的探索,以戏剧思维拓展文学边界,呼应契诃夫等世界文豪,并援引希腊戏剧家观点,强调戏剧应直面生态、人性等时代命题。希望中外学者共探其剧作艺术价值,以及对文学与戏剧复兴的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立军院长在会上表示,在莫言老师的引领下,中文学科正的文学教育正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我们的荆轲》《鳄鱼》等戏剧作品对于学生创作和舞台展现都产生了强大的推力。希望研讨会能够充分发掘莫言老师创作的奥秘。
墨西哥国家学院亚非中心的莉亚娜教授指出,翻译《鳄鱼》这部融合卡夫卡式荒诞与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现代悲剧令其深感荣幸。牛津大学摄政学院王士东先生分享了该校戏剧社首演《鳄鱼》的盛况,印证了莫言戏剧的国际传播力。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书记处原书记施战军指出,莫言的创作本就有戏,从《锦衣》在时空重构中展现山东戏曲茂腔,到《鳄鱼》里卡通化舞台与人性深渊碰撞出强大戏剧张力,莫言的戏剧创作既扎根民间情趣、历史关节,又直抵观众审美、文明内核。作家苏童以“神秘欢乐”解码莫言文学内核,指出其通过苦难发酵转化而成快乐的独特美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则聚焦文体差异,认为莫言戏剧以更尖锐的讽刺性对话、立体人物群像及具象化舞台语言,直击人性本质,实现深层的灵魂叩问。上海戏剧学院杨扬教授肯定《鳄鱼》巡演引发的艺术共振,强调该剧在遵循戏剧规律的同时,通过意象化表达收获学界高度评价。来自山东高密莫言文学馆的毛维杰馆长回溯了莫言参与茂腔改革的实践,揭示其“在地性”创作理念: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构建激烈戏剧冲突,将地方戏曲基因升华为承载人类共同精神命题的载体。
开幕式最后,莫言先生介绍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并答谢。他认为中国的古典小说里面包含了很多戏剧技巧,传统小说的看家本事就叫白描,靠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行为表现人物,这些元素搬上舞台就是话剧。他提出了讨论小说也同样不能忽略小说的戏剧性,讨论戏剧也必须关注戏剧的文学性的观点。
本次研讨会共分三场主题发言。
第一场发言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莉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负责评议。
孟繁华教授指出,莫言戏剧以“文无定法”挑战传统规范,如《鳄鱼》结尾三千字独白以实验性手法打破线性叙事,形成西方“陌生化”与中国传统创作观的融合。北京大学陈晓明教授提炼其剧作三大核心:历史感(源于对同时代社会症候的捕捉)、生活感(依托人性复杂性的深度刻画)、文学性(历史与现实的哲学升华)。中国人民大学程光炜教授强调其“假定性”特质——通过虚构逻辑将荒诞转化为真实,如《檀香刑》以酷刑重构历史寓言,研究者需结合回忆录、书信等材料还原创作语境。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认为,莫言戏剧扎根民间戏曲,如《檀香刑》以“戏中戏”激活高密茂腔的叙事结构,将荒诞象征转化为现代语言,实现文化血脉延续与史诗性创新。北师大邹红教授分析了《我们的荆轲》融合山东茂腔、曹禺戏剧的经典性及布莱希特间离手法,在解构历史中重构人性思辨等特点。辽宁大学韩春燕教授指出其创作汲取高密乡野的粗犷诗意,以民间诙谐调和人性哲思,形成悲喜交融的自由美学。作家李洱将《我们的荆轲》视为莫言戏剧成熟的标志,其人物关系、对话模式及间离效果奠定了后续创作基调。中山大学谢有顺教授总结莫言戏剧的三重突破:《檀香刑》借戏曲重构民间叙事;突破五四精英传统,肯定民间审美;《锦衣》以个体意识推动传统戏曲现代转型。《鳄鱼》导演,央华戏剧的王可然强调其“行动性”舞台语言打破对话局限,以鳄鱼隐喻欲望与异化,融合文学哲思与剧场张力。苏州大学王尧教授指出莫言剧作构建“杂语”体系:典雅与粗粝、文言与白话在《蛙》《霸王别姬》中交织,形成话语碰撞的戏剧张力。北师大张同道教授评《鳄鱼》以隐喻升华俗套叙事,借女性困境反思人性,赋予戏剧思想深度。《文艺报》主编刘颋认为莫言的戏剧很难归入单一艺术形式,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莫言式的戏剧范式。徐则臣认为其剧作杂糅话剧、戏曲、史诗剧等多元风格,展现了“大作家”的吞吐量,既有民间底色,又兼容现代主义基因。美国威廉姆斯大学何曼教授指出,两校学生合作创排《蛙》,以跨国实践探索了戏剧教育新路径。来自塞尔维亚的安娜教授介绍了《我们的荆轲》2024年在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话剧院公演,印证其人性主题引发的跨文化共鸣。
白烨在总结第一场研讨会内容时指出,该场研讨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确立了莫言的“戏剧家”身份;并且共同研讨了其小说与戏剧创作的关系,其戏剧创作中的东西方传统的融合,以及其对于人性主题的深刻展现,这足以重构当代戏剧的美学版图。
第二场主题由著名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西川主持,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负责评议。
翻译家、土耳其安卡拉哈只把伊拉姆大学教授吉来谈论了自己翻译《霸王别姬》的经验,他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原文本与目标读者的平衡。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罗靓从女性、民间、戏曲、先锋四个角度阐释了莫言戏剧的特点。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副主任郑磊就莫言戏剧文学的国际传播进行了阐述。南京师范大学何平教授讨论了莫言戏剧创作跟他的小说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国社科院刘大先研究员认为莫言的戏剧是“高概念戏剧”,内部的具有多声部结构。华东师范大学的黄平教授认为雨果是从戏剧到小说,莫言是从小说到戏剧,这个相反的路线不仅是文体的变化,而是逆转了世界文学几百年来的一个习惯。人民文学出版社赵萍副总编认为莫言的文学语言系统非常适合舞台化的改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认为,莫言笔下的《我们的荆轲》改变了九十年代以来对荆轲刺秦的叙事态度,既批判了秦王,也批判燕太子丹,从灵魂审视荆轲。中国人民大学梁鸿教授认为,阅读《鳄鱼》有一种专业读者很难遇到的纯粹的来自于文学的快乐。杨庆祥教授则指出,莫言的戏剧和小说之间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的底色,就是一个深置民族文化之中的“暗传统”。北京语言大学孙新堂教授认为,《鳄鱼》用文学打破了人类文化的隔离。《十月》杂志主编季亚娅强调,莫言的戏剧文学是以传统戏曲和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精神资源;《南方文坛》副主编曾攀分享了莫言老师发表在《南方文坛》上的文章《门外说戏》所引发的思考。来自南京的《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认为,如果青年人不喜欢戏剧,戏剧将毫无前途;莫言老师的戏剧之所以得到了青年人的喜爱,是因为他的作品承担了很多青年性,包括先锋试验的东西。
贺绍俊教授在总结中高度肯定了发言嘉宾精彩纷呈的观点,同时也分享了他自己对莫言戏剧创作的看法,其与莎士比亚、贝克特等戏剧的相似性。
第三场主题发言由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李洱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福民评议。
南京大学高子文教授认为《鳄鱼》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荒诞喜剧。浙江文艺出版社上海分社社长,出版人曹元勇把莫言的剧本分为三类:传统历史故事、民国时期的传奇、当代现实生活戏剧。中国传媒大学路海波教授认为莫言戏剧具有布莱希特史诗喜剧的间离效果美学,带有存在主义题旨。山东师范大学孙书文教授认为莫言创作戏剧的缘由,在于他深沉的困惑。梁振华教授围绕北师大“新经典校园戏剧工程”,详细介绍了莫言《我们的荆轲》余华《古典爱情》的排演过程和心得。北师大熊修雨教授用致敬传统、文体话语、回归民间来概括莫言的戏剧特征。杭州师范大学郭洪雷教授指出莫言的戏剧受到写戏剧的孟京辉和不写戏剧的王蒙的影响。谭五昌教授讨论了莫言戏剧语言艺术性鲜明的幽默品质和浓郁的诗性。《光明日报》的饶翔编审认为莫言是带着现代意识进入文坛的,不仅批判和反思指向人性深处,而且始终秉持的历史正义的原则。北师大刘江凯教授对比了莫言与卡夫卡作品,认为不同于卡夫卡精简的寓言化世界,而是非常庞杂的、丰富的经验化的世界。北京大学丛治辰副教授分析了《我们的荆轲》对《史记·刺客列传》历史哲学的借鉴。中国开放大学青年学者张世维指出了《鳄鱼》与《儒林外史》关于“儒林叙事”的互文性。北京城市学院潘耕副教授点明了莫言小说中存在的戏剧性。
陈福民先生在总结中指出,从传统文学和戏剧文学的关系、莫言戏剧的艺术特征、莫言戏剧文学的创作动机是本场研讨的核心话题。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对本次莫言戏剧文学国际研讨会进行了总体评议。他从莫言戏剧的定位、莫言的戏剧语言、文体创新、艺术探索、时代价值等五个做了高屋建瓴的总结。
“莫言戏剧文学国际研讨会”是“2025年北京师范大学戏剧文化周”系列活动的一部分。“2025年北京师范大学戏剧文化周”从2025年3月28日起,持续一周,其他活动包括:“戏剧研讨公开课:莫言《蛙》的小说及剧场想象”“戏剧•人生•写作:莫言老师对话威廉姆斯大学师生”“中国当代文学‘新经典’校园戏剧工程演出:莫言《我们的荆轲》”“青年戏剧工作坊:女性创作者与剧场共同体——青年戏剧人论坛”“戏剧研讨公开课:莫言《蛙》中英双语创排交流(表演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威廉姆斯大学的本科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