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仿音能力非常强的阶段,却因为一而再再而三的口齿不清让他们备受他人的冷眼。“开门”变成“tai门”,吃饭变成“ci饭”,小小的字音为什么如此一波三折?其实发音就在那里,只是孩子们与之交流的时候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接收的外界信息存在缺失、自身的发音器官发育异常等等。
有的家长说“我家孩子说起话来就像是在说天书,我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猜”,还有的家长说“我们家孩子倒是好点,但说话也像火星文一样难懂,跟他说话太费劲”。孩子的外表没有什么缺陷,可一开口就是各种各样的口齿不清,这可着实让家长们头疼。
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再看看自家的孩子,一句话说个不清不楚,也就只有他们才能勉强听懂。一时间,不少父母在网上发帖求助,想知道孩子这是什么情况,如果是生病了,他们也好尽快带着孩子去看看,总不能天天看着孩子说不清话吧?
口、齿是发音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唇部收拢来自舌头压迫导致的气流,帮助其离开我们的嘴巴,最后形成完整的声音。牙齿也是如此,汉语拼音中提到的舌尖音、舌尖中音都要依靠摩擦、抵住牙齿才能做到。口齿之间的配合出现问题,自然而然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说话发音。
不过,语言障碍中提到的口齿不清可不单指唇部和牙齿,它指的是一种说话不清楚、发音不流畅、表达不够充分的错误发音方式。一般来说,导致口齿不清的问题有很多,比如腭裂术后缺乏语言矫正、功能性构音障碍以及语言发育迟缓等。
语言问题是本质,口齿不清是其本身的外在表现。
不过,引起口齿不清的原因更多在生活中
1.父母善用网络语言和婴幼儿交流
自从互联网诞生,各种意义上的解构词汇便接连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当中,远古时代的“杀马特”式非主流,到如今拼音文字式的“yyds”、“awsl”,这种网络语言的频繁使用尽管满足了新时代表达的需要,但对小朋友们而言可不是一件好事。他们原本稳定发展的语法结构解体,发音方式被引导入错误路径。
如此一来,到了仿音能力大幅发展的时期,口齿不清就会“包围”孩子。
2.方言大战不可取,稳定的语言环境很重要
从语言地域划分,我国大致可以分为七大语言区,常用的语言有八十多种,有记录的语言则高达两千余种。今天东北话,明天潮汕话,后天再来个四川话,如此复杂的语言交流让成年人理解都有些困难,更不必说还不曾具备完整语言能力的孩子。
时间一久,缺失、多余的字音表述会干扰孩子原本的语言发展,最后造成字音不清、不准、错漏的语言状态。
3.摒弃陈旧育儿观念,采取科学态度对待
很多父母的育儿观念还停留在过去,不知道实际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例如孩子的饮食,不少家长并不清楚在什么阶段应该添加怎样的辅食,明明孩子两三岁了,他们仍旧给孩子提供着精细软烂的食物。
再比如亲子间的交流,不少父母虽然和孩子有交谈,但交流的内容太过单一,既没有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也没有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应该等孩子上学再说。
孩子也不想用“火星文”跟爸妈交流
三岁之前,大部分儿童缺乏识别具体事物的能力,他们只能通过机械式的记忆和使用才能勉强理解,因为他们的大脑不支持深层次的思维变化。可到了三岁之后,孩子自我认知迅速提高,各方面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说话和同龄人不一样。
孩子本身意识到了自己的特殊之处,并且学会了对比。社会学家雅各布解释说,位于这个阶段(三岁),儿童本身对“自我”的认识得到了扩展,他们会趋向于团队协作、趋向于社交、趋向于更高频率的表达,如果这个趋向被阻碍,他们就会选择用情绪去引起父母的注意。
为什么很多语言障碍儿童的性格比较暴躁?一方面是因为受到了各种问题的影响,一方面就在于他们需要父母认识到ta的不同之处。
其实孩子自己也不想整天用“火星文”说话。他们想开口就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意思,不需要一遍遍的重复。语言是相互的行为,父母想听孩子清楚喊他们“爸爸妈妈”,孩子也想父母能够理解自己。
于是,语言矫正就在相互行为的作用下应运而生,成为不少家庭的“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