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院士的科技含量

“好喝不上头”确实需要科技含量。

这两天的热点,莫过于茅台准备出院士了。2月9日,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发布“关于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省候选人拟推荐对象的公示”,贵州科协报了中国工程学院院士的四个候选人。其中,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王莉,赫然在列,研究方向: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本次增选候选人推荐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省科协副主席宋宝安及相关领域共12名专家组成的推选专家委员会参与评审。

王莉,1994年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现陕西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专业,现为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中国评酒大师,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白酒评委、国家酿造高级评酒师等荣誉,获评轻工“大国工匠”称号 。

大家对王莉的认知也仅限于此,拿她与饶毅、颜宁、屠呦呦比,其实也多少带点情绪化。茅台酒究竟能不能出院士,客观来看,应该看酿酒到底有没有技术含量?值不值得当院士?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茅台酒的科技含量,看看是不是有院士的成色。

酒香是怎么来的?

茅台酒是酱香型白酒的优秀代表,酱香,简单来说,就是有类似于酱油的香味,空杯留香,辣感最强。白酒中,除了酱香型,还有浓香型(比如五粮液),特点是酒香浓郁,入口微甜,辣感中等。清香型(比如汾酒)的特点是清新柔和,有果香,辣感小。米香型(比如桂林三花酒)的特点是有大米香气,只有微弱的辣感。豉香型(比如石湾玉冰烧)有豆豉的香味,基本不辣。这些酒都是由大米或高粱经酒曲发酵,淀粉被分解为糖,糖又分解为乙醇,不同的是酒曲,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的酒的酒曲是大曲,原材料是小麦和大麦;米香型的酒曲是小曲,原材料是米粉米糠;豉香型的酒曲是小麦加大豆。

曲是霉菌和酵母的组合,小麦、大麦、米粉或大豆经过蒸煮、粗磨、捏揉成饼,放在温暖的室内静置几周,让霉菌滋长,外侧长出的是曲菌属的各种菌,里面则滋生根霉菌属和毛霉菌属的各种菌,这些菌都会累积淀粉及蛋白质消化酵素,还产生微量副产品,为酒带来风味。不同的原材料带来不同的风味,米香型白酒的曲是米粉和米糠做的,所以有米香,豉香型白酒的曲有大豆,所以有豉香。

但是,同为小麦做曲的大曲,又为什么会有酱香、浓香和清香的区别呢?这主要是大曲的温度不同导致的,把大曲温度控制在60℃以上,就产生酱香,把大曲温度控制在50℃~60℃之间,就产生浓香,把大曲温度控制在40℃~50℃,就产生清香。不同温度下,各种细菌和酶的活跃度不一样,与淀粉发生化学反应,也会产生不一样的化学物,相同化学物含量也不一样,这就导致了味道的不同。

酒香是由什么决定的?

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那是因为酒香是真实的存在,各种“醇香、清香、浓厚、留有余香”的描述,有点虚无漂渺,那我们从化学成分分析入手,看看酒香里是什么东西?

酒是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物,水和酒精是其主要成分,除此之外,还包括这些有机物:高级醇、甲醇、多元醇、醛类、羧酸、酯类、酸类等。这些成分含量很低,约占1%~2%,但其含量和配比,却决定了白酒的质量与风味。

酒精的学名是乙醇,乙醇是白酒中除水之外含量最多的成分,微呈甜味。乙醇含量的高低决定了酒的度数,含量越高,酒度越高,酒性越烈。

酸类是白酒中的重要呈味物质,它与其他香味物质共同组成白酒所特有的芳香。含酸量少的酒,酒味寡淡,后味短;含酸量大,则酒味粗糙。适量的酸在酒中能起到缓冲作用,可消除饮后上头,口味不协调等现象。白酒中的酸类,分挥发酸和不挥发酸两种。挥发酸有甲酸、乙酸、丙酸、丁酸、己酸、辛酸。甲酸刺激性最强,但含量甚微;乙酸刺激性强,含量也高;含乙酸过量的酒呈尖酸。丁、戊、己酸为汗臭味,但在含量稀薄的情况下,与其他香味物质混在一起,也可能成为香气和香味成分。不挥发酸有乳酸、苹果酸、葡萄糖酸、酒石酸、琥珀酸等。乳酸比较柔和,它带给白酒以良好的风味,但过量则出现涩味。

白酒中的香味物质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是酯类。白酒中的酯类,是酵母发酵时生成酰基辅酶 A,再醇解而形成的产物,主要包括醋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乙酯、醋酸戊酯、丁酸戊酯、乳酸乙酯等。清香型白酒,以醋酸乙酯、乳酸乙酯为主;浓香型白酒,以乙酸乙酯和丁酸乙酯为主;酱香型白酒的主体香气目前还未能最后确认,其酯类成分最为复杂,它的总酯含量比浓香型白酒低,乙酸乙酯含量中等,不如泸型白酒突出,从低沸点的甲酸乙酯,到中沸点的辛酸乙酯等各种酯都有,是它的重要特点。所以酱香型白酒具有“低而不淡、香而不艳”的风格特点。

白酒中的醛类包括甲醛、乙醛、糠醛、丁醛和戊醛等。少量的乙醛是白酒中有益的香气成分,一般优质白酒每百毫升含乙醛都超过 20毫克。乙醛与乙醇又进一步缩合成乙缩醛,其量更大,有的优质白酒能达到 100毫克以上,但是过高的醛类则使白酒具有强烈的刺激味与辛辣味,饮用能引起头晕。醛类是酒中辣味的主要来源,只要有微量的乙醛,它与乙醇结合,便形成辣味。酒作为一个刺激性嗜好品,适当的辣当然是必须的,但不能太辣,过量便有伤风味了。由五碳糖生成的糠醛过多时,呈现极重的焦苦味,这种焦苦味对人体也是有害的。酵母菌与乳酸菌共同作用于甘油所生成的丙烯醛,不但辣得刺眼,并有持续性的苦味。丙烯醛和丙烯醇是催泪毒气弹的主要成分,对人的毒害极大,必须杜绝。

白酒中杂醇油是高分子醇的混合物,其中包括异戊醇、丁醇、异丁醇、丙醇、异丙醇和少量环状醇。因其在液体里以油状出现,所以叫杂醇油。杂醇油含量的多少及各种醇之间的组成比例,给白酒的风味以重要的影响。这些杂油醇本身的味道并不好,除了异戊醇微甜之外,异丁醇、正丙醇、正丁醇都是苦的,由酪氨酸而得的干酪醇虽然香气柔和,但苦味重且长。因此,白酒中杂醇油的含量不能过高,否则将带来难以忍受的苦涩怪味,酒的怪味很大部分便是过量的杂醇油带来的。但是,适量的杂醇油是白酒中不可缺少的香气成分和口味成分,如果根本没有或十分缺少杂醇油,白酒味道将变得淡薄。

同时,杂醇油与酸及酯的比例,以及杂醇油中各种类之间的比例,对于白酒风味也有重要影响。如果醇酯比高,则杂醇油味就显得讨厌,如果比例适中,即使杂醇油含量稍高一些,也仍然没有令人讨厌的感觉。

茅台酒有什么科技含量?

茅台酒受追捧,当然有其理由,其中,“好喝不上头”是大家比较公认的,要做到这一点,确实有科技含量。

茅台酒生产所用高粱为糯性高粱,当地俗称红缨子高粱。比起其他地方的高粱,颗粒坚实、饱满、均匀,支链淀粉含量达88%以上,这就有利于转化成更多的糖分,从而转化成更多的乙醇;红缨子高粱截面呈玻璃质地状,这有利于茅台酒工艺的多轮次翻烤,使茅台酒每一轮的营养消耗有一合理范围;皮厚,并富含2%-2.5%的单宁,通过茅台工艺发酵使其在发酵过程中形成儿茶酸、香草醛、阿魏酸等茅台酒香味的前体物质,最后形成茅台酒特殊的芳香化合物和多酚类物质等。这些有机物也是茅台酒幽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的重要因素;茅台酒含多酚类物质,与其他酒相比,对肝脏伤害没那么大,这好像也扯得上关系,但说茅台酒护肝,就纯属瞎扯了。茅台酒的广告“国酒喝出健康来”,就是从这方面找依据。

茅台酒坚持端午踩曲,用小麦制成高温曲,茅台酒大曲在发酵过程中温度高达63℃,这是酱香的产生温度。而用曲量多于原料,是其他白酒的4~5倍。茅台酒大曲贮存时间长达6个月才能流入制曲生产使用,比其它白酒多存3-4个月,这些工艺都有利于形成更丰富的酵素,这对提高茅台酒基酒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茅台酒的酿制,历经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这些做法显然能提高酵母的作用,不断生产出乙醇,达到更高的浓度,发酵进入尾声,最终添入的高粱中仍有部分糖分还未经酵母代谢,酒液就带了甜味。同时,九次蒸煮,七次取酒,是为了去除过多的乙醛,这是喝酒上头的元凶,但也必须保留一定的量,因为适量的乙醛也是芳香物质。

酿制而成的基酒还需在陶坛中经过三年以上的贮存,最后,采用酒勾酒的方式将不同酒龄、不同香型、不同轮次、不同酒度等各有特色的基酒进行组合,再贮存一年。这么长的贮存时间,是为了产生更丰富的酯类,白酒中多种酯类的生成,是与开放式的生产方式分不开的。栖息于车间各处的醋酸菌、乳酸菌等,侵入发酵池内,生成多种有机酸,经酵母作用,与乙醇酯化成酯。乙酸乙酯和丁酸乙酯,主要来源于梭状细菌,它与酵母共酵而酯化。但是酯化作用进行比较缓慢,因此,一般发酵期长的优质白酒,酯的含量较高。

茅台镇还具有极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它位于贵州高原的盆地,海拔仅440米,远离高原气流,终日云雾密集。夏日持续35—39℃的高温期长达5个月,一年有大半时间笼罩在闷热、潮湿的雨雾之中。这种特殊气候、水质、土壤条件,对于酒料的发酵、熟化非常有利,同时也部分地对茅台酒中香气成分的微生物产生、精化、增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如果离开这里的特殊气候条件,酒中的有些香气成分就根本无法产生,酒的味道也就欠缺了。

茅台酒是勾兑酒,有些人误以为是酒兑水,所以打出“原浆酒”的旗号,以此说明它比茅台酒好。其实,茅台酒是采用酒勾酒的方式将不同酒龄、不同香型、不同轮次、不同酒度等各有特色的基酒进行组合,这是为了取得合适的酸类、醛类和杂醇油配比,合适的配比才能产生芳香物质。

茅台酒的生产工艺,已经被列为国家级机密,以上这些,是茅台酒公开的说法,其中的科技含量,说到底,就是如何掌握那个“度”。传统工艺也存在人为操作不易把控的问题,通过现代的仪器设备检测,让茅台酒质量更稳定,每个批次口感更统一,更必须有现代科技助力。也许王莉总工程师在这方面贡献良多,但值不值得给她个院士头衔,还真的必须认真研究。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化学科讯《一文看懂白酒的化学成分》,特此鸣谢!)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