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空心村”振兴密码:重庆大学研究为困难村庄开出精准药方

在中国广袤的乡村,有一类村庄正经历着特别的阵痛:青壮年纷纷外出,留下稀疏的人口;老屋日渐空置,田地时有荒芜;产业基础薄弱,发展步履维艰。这些被称为“资源匮乏型村庄”的地方,成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公认最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唤醒这些日渐沉寂的土地,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周滔教授团队历时数载深入研究,其成果《资源匮乏型村庄振兴:路径与模式》近日出版,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科学而系统的方案。

周滔教授在接受采访时,用“人口‘过疏化’、经济‘空心化’、建筑‘荒废化’和治理‘边缘化’”精准概括了这类村庄的普遍困境。他解释道,劳动力、土地、资本等关键要素长期单向流出,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村民的利益关联仍在村里——比如宅基地和土地权益,但人却常年在外;空置的房屋越来越多,总量却难以下降;村庄经济只能勉强维持低水平运转,发展特色产业又困难重重。这种“利益在场”而“身体不在场”的状态,让吸引外部发展要素变得异常艰难。

为了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困之道,周滔教授团队扎根乡土,深入走访了我国东、中、西部5个省份的29个典型资源匮乏型村庄。他们的足迹遍布田野,调研揭示了这类村庄并非千村一面,其困境根源和发展潜力有着鲜明的地域烙印。东部村庄在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方面整体优于中西部,但社会发展层面如组织凝聚力可能面临挑战;中部村庄各项指标多处于中间状态;而西部村庄虽然在农业生产、生活硬件和生态压力方面挑战更大,却在社区文化、互助传统等社会发展维度上展现出独特的韧性,有时甚至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周滔教授指出,深入分析发现,村庄所在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这种区域差异的深层次原因。这明确提示,振兴策略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的实际承载能力。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核心的振兴思路,即需要同时着眼于“扭转状态”和“挖掘潜力”。周滔教授解释说,“扭转状态”是基础,核心在于修复村庄的基本生活功能。这包括解决“人”和“地”的关键问题,比如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改善交通基础设施、重建或提升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网络,让留下来的村民能够安居乐业,甚至吸引部分人口回流。在稳固了生活基础之后,“挖掘潜力”便成为关键,旨在升级村庄的生产功能。这需要寻找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可能是深挖本地特色,打造“一村一品”的精品农业;也可能是利用独特的生态或文化资源,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努力将所谓的“生态劣势”转化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基于对全国范围内45个成功实现振兴的资源匮乏型村庄案例的深入剖析,周滔团队提炼出了五种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为不同类型的村庄提供了清晰的实践指南。其中,“土地整治+”模式聚焦于盘活那些沉睡的土地资源,通过宅基地退出、复垦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方式,努力解决“人地分离”的矛盾,为村庄发展腾挪出宝贵的空间和资金。另一种思路是“一村一品”模式,它强调深度挖掘村庄独有的资源禀赋,可能是某种特色农产品或手工艺,倾力打造小而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对于那些拥有良好自然风光、农耕文化或历史底蕴的村庄,农文旅融合模式则是一条可行之路,通过实现一、二、三产的联动,打造沉浸式的乡村体验场景,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研学等新业态。“卫星村”互动模式则倡导村庄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大局,通过与邻近的城市或产业园区建立紧密的功能互补和利益共享机制,承接外溢的发展动能,实现“借船出海”。对于生态极端脆弱或地质灾害频发区的特殊村庄,生态搬迁模式是最后的选项,需要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实施搬迁安置,并同步规划好后续的产业配套,核心目标是确保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周滔教授特别强调,选择哪种模式绝非生搬硬套,必须紧密结合村庄自身的交通区位、产业结构、资源特点等要素进行综合研判,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

面对千差万别的村庄现状,如何避免政策“一刀切”的弊端?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引入了智能化手段,构建了一套决策支持系统。这套系统如同一个智慧的“工具箱”,能够利用案例推理技术,为新村庄自动匹配历史上情况相似的成功案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模板”。它还能将村庄自身的实际需求、专家意见和规划目标融合分析,生成量身定制的振兴方案,有效避免“水土不服”的风险。更值得关注的是,该系统秉持动态干预的理念,建立了评估、决策、实施、反馈的机制。通过实时监测村庄发展指标,当外部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村庄自身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时,系统能够自动触发方案的优化调整,确保政策支持始终与村庄发展的实际需求同频共振。

周滔团队的研究也深入剖析了政策支持体系。通过对216份相关政策文本的深度分析,他们发现现有的村庄发展政策虽日趋完善,但仍面临工具使用不均衡、目标设定存在偏差、部门间协同不足等挑战。为此,他们提出了一个“供给端、需求端、环境端”的三维优化框架。在供给端,强调“强基础”,应加大技术培训、资金投入和信息平台建设力度,着力解决人才短缺和资源错配问题;在需求端,重在“激活力”,可通过政府采购、大力培育本地产业等工具,有效激发村庄的内生发展动力;在环境端,则需“促长效”,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加强跨部门协调机制、规范实施标准等,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为村庄振兴构建起长效的外部保障体系。

重庆大学周滔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它不仅系统揭示了资源匮乏型村庄困境的深层根源和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从精准识别、科学诊断,到模式提炼、智能辅助,再到政策优化的完整解决方案。这项成果,为破解乡村振兴中最艰巨的难题提供了一本宝贵的“密码本”和一个实用的“工具箱”,让每一个渴望重焕生机的“空心村”,都看到了找到属于自己振兴之路的希望。

图书信息书名:《资源匮乏型村庄振兴:路径与模式》作者:周滔;王晨曦;任茂辉著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ISBN:97875228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