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居住在南方沿海地区的人,对今年春节期间的温暖——甚至可以说得上炎热——印象深刻。这也许是一种预兆:持续了6个月的“拉尼娜”现象于去年4月结束后,新的气候异常也许马上就要到来。终于,多家机构近期接连官宣,“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到来。
厄尔尼诺现象,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对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叫法,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部分地区异常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厄尔尼诺”(El Niño)一词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由于这种异常天气带来的暖流会造成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秘鲁渔场鱼群大量死亡,且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无可奈何的渔民便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
“拉尼娜”(La Nina)一词也是西班牙语,意思是“圣女”。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连续6个月低于常年0.5℃以上)的现象,再加上它通常伴随厄尔尼诺而来,所以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
全球经历的上一轮异常天气是2017年10月持续到2018年4月的拉尼娜现象,在其结束后,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的表层海水与秋季开始升温,大范围的海水偏高状态形成。根据日本气象厅7月给出的监测公报,他们预测,在2018年10月-2019年4月间,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几率高到70%。
2月14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气候预测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自从2018年9月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厄尔尼诺关键海区Nino3.4区域的表层海水平均温度偏高程度已经超过了厄尔尼诺偏高0.5度的阈值,并且这种情况持续到了2019年1月份,已经接近6个月的标准。
2月26日,我国国家气候中心正式官宣:“截至2019年2月底,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的范围、强度和持续时间,已达到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的标准。”
今年春节,东南沿海酷热难耐,东部地区阴雨缠绵,都是厄尔尼诺的典型现象。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年冬季常常导致西太副高异常偏强,副高西侧的异常西南气流将更多暖湿空气输送至江南地区,为持续性降水提供了稳定和充足的水汽条件。
由于本次厄尔尼诺现象的酝酿时间较短,只有几个月,再加上南太平洋环流形势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国际气象组织和国家气候中心均判断,本次事件的强度较弱。从数据看,Nino3.4区域的表层海水偏高程度很多时候都只是高出厄尔尼诺阈值(0.5℃)一点点,月平均距平偏高1℃都未曾出现,这次厄尔尼诺确实是很弱。
但是,作为一种扰动全球大气环流、引发连锁反应的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弱,不代表它对全球天气的影响就弱了。在本次厄尔尼诺现象事件被“实锤”之前,它已经在南美洲制造了破纪录的暴雨和高温干旱,国家气候中心指出,这一次弱的厄尔尼诺对全球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影响显著。
大体上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赤道东风带的东风会因为近地面气温上升、气压减弱而削弱,带到西太平洋地区的水汽减少,导致西太平洋引起降水减少,而在中东太平洋会引发大范围的降水异常增多,不过,具体对各个区域的影响,还要结合大气环流、该区域原本的天气系统进行讨论。
例如,在我国,由于菲律宾地区反气旋强大,我国靠近赤道的广东、广西、海南都迎来了温暖的冬季。春节假期期间,广东、广西大部分时候处于20℃以上,海南更是多日最高气温超过30℃。而在更北的地区,副热带高气压送来的暖湿气流和发源于中高纬度的强大冷空气在江淮至江南地区交汇,造成当地降水明显偏多,出现连绵阴雨天气。
预计随着厄尔尼诺事件持续,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继续偏强,未来春季时段,仍然有利于引导水汽向我国东部地区输送,伴随着冷空气活动的强弱,有可能造成我国华北南部到江南大部降水偏多,南方地区阴雨日数偏多。
夏季的情况复杂许多,根据以往的经验,厄尔尼诺对东亚夏季气候的影响与其位相有关,如果是发展年,厄尔尼诺会导致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弱并偏东,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少,江淮地区和东南沿海多雨;如果是衰退年,副高偏强、偏南、偏西,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雨量偏多,南北两边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