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弗兰肯斯坦到阿凡达,最早的科幻作品是怎样的?

没有其他故事叙述方式能像科幻一样流行至今,并对我们的文化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作为一种如日中天的文学类型,科幻毫无疑问将继续变化,当我们回顾这些科幻作品时,会发现它们是20世纪、21世纪文化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何为科幻?科幻是一种虚构类型。它的叙述动力在于那些不可能的、不真实的,或是发生在未来、过去或是二度创造的世界中的事件、科技或社会。科幻与其他奇幻恐怖类的“荒诞派”作品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科幻作品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础之上。关于科幻,一直存在着某种偏见。而且,关于科幻与未来的关系,还有一个巨大的争议——科幻并非要预言未来,而且科幻世界日新月异,尽管看起来似乎正好相反。

然而,科幻又的确对未来有影响力。通过对现实或夸大或简化的描写,科幻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真相,并以此为大灾难的发生做好预防措施。从1818年诞生的《弗兰肯斯坦》到2017年上映的《星战8》,人类科幻创作的历史已走过200年。作为一种如日中天的文学类型,科幻毫无疑问将继续变化,当我们回顾这些科幻作品时,会发现它们是20世纪、21世纪文化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盖伊·哈雷在《科幻编年史》一书中梳理了几乎所有重要科幻作品的历史,涉及28种作品形态、35种科幻类型的超过2000种作品。显然,没有其他故事叙述方式能像科幻一样流行至今,并对我们的文化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在哈雷看来,科幻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真相,并以此为大灾难的发生做好预防措施,而其对世界的这种大胆绚丽的描述,给真正的科学家以灵感。以至于他不得不发出慨叹:“《星际迷航》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多亏了它,我们拥有了手机;甚至多亏了它,我们现在正在研究心灵运输及超光速旅行。”

以下内容节选自盖伊·哈雷所著的《科幻编年史》,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科幻编年史》,[英]盖伊·哈雷(Guy Haley)著,王佳音译,2019年6月版。

《弗兰肯斯坦》被认为是第一部真正的科幻小说

1816年那个“无夏之年”的夏天,“科学怪人”初具雏形。当时拜伦勋爵

(Lord Byron)

、佩尔西·雪莱

(Percy Shelley)

和他的妻子玛丽、医生约翰·波利道利

(John Polidori)

,以及其他几位友人住在靠近日内瓦湖的迪奥塔蒂庄园。由于前一年坦博拉火山爆发,冬季气候异常,那年夏天的气候也糟糕透了,他们只能靠不停地讲鬼故事来打发时间。波利道利编了一个小故事《吸血鬼》

(The Vampyre)

。这个故事最初比较有影响力,推动了现代吸血鬼神话的创作。但是把这个故事写成小说的是当时19岁的玛丽·雪莱,这部小说后来也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幻小说。

玛丽采用了当时在小说中常用的书信形式,以哥特文学的传统写作技法,深入描写恐怖,探索道德问题,并把这些与对自然浪漫情怀的歌颂和对强烈情感的珍视相结合。她的小说以科学为源,这一点不同于哥特文学传统。尽管小说更多地描写了对知识的探索而非科学原理,《弗兰肯斯坦》仍被认为是第一部真正的科幻小说。

公众最初对小说褒贬不一。沃尔特·司各特爵士

(Sir Walter Scott)

对小说赞赏有加(尽管他并不认可小说中对怪物能快速学习语言及文化的描写),其他评论家则不那么客气;但是,读者却很喜欢。这部小说获得了成功,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第一部舞台剧也于19世纪20年代上演。

第一部电影版《科学怪人》是爱迪生公司于1910年出品的一部16分钟的电影。然而最广为人知的一部是在有声电影时代由詹姆斯·惠尔执导,环球影业公司出品。20世纪30年代及40年代初期许多怪物影片均出自他们之手:1931年出品了《德古拉》

(Dracula)

,接着就是《科学怪人》。这些电影中的视觉效果得益于一批逃离纳粹德国的电影制作人带来的表现主义风格美学。电影中使用夸张的暗影,以令人惴惴不安的拍摄角度营造出环球影业怪物系列电影里那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气氛。

“科学怪人”系列。

1935年,《科学怪人》的续集《科学怪人的新娘》上映。这部电影的灵感源于很久以前在迪奥塔蒂庄园的朋友聚会。波利斯再次担纲怪物一角,电影依然由詹姆斯·惠尔执导,爱尔莎·兰切斯特

(Elsa Lanchester)

一人分饰玛丽·雪莱和新娘两个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环球影业的电影渐渐不受人们欢迎了,“科学怪人”系列也失宠于观众。《科学怪人之子》《科学怪人的鬼魂》《科学怪人大战狼人》以及《科学怪人之家》均没有惠尔执导的那两部电影卖座。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怪物题材这个旧瓶开始装喜剧的新 酒。喜剧组合阿伯特和科斯特洛

(Abbott and Costello)

适时推出了《两傻大战科学怪人》

(1948)

,揭开了他们挑战环球影业公司怪物系列电影的序幕。

然而在另一个国度,在新一代观众群体中,“科学怪人”的故事重新带给了人们震撼。1957年汉默公司(Hammer)出品电影《科学怪人的诅咒》,由彼得·库欣(Peter Cushing)出演维克多·弗兰肯斯坦一角,克里斯托弗·李(Christopher Lee)饰演怪物。因环球影业电 影中的怪物面具受版权保护,所以汉默公司的怪物和20世 纪30年代方头方脑的怪物相比更接近人类。电影制作成本不高,在美国却获利700万美元,极大地促进了汉默公司的发展。与环球影业一样,汉默公司充分利用第一部电影的成功,推出了多部续集。一直风度翩翩的库欣因在大多数电影中扮演维克多·弗兰肯斯坦一角而声名鹊起。尽管几十年来汉默出品的电影越来越粗制烂造,但“科学怪人”系列却比大多数电影好看。

爱尔莎·兰切斯特一人分饰两角,扮演玛丽·雪莱及新娘。新娘一角成为经典,虽然只在屏幕上出现了短短12分钟。

有关该主题最新的一部电影是《科学怪人之再生情狂》

(1994)

,由肯尼斯·布拉纳夫执导并主演,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扮演怪物。尽管这部电影相比其他版本的科学怪人更忠实于原作,但口碑却不佳。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环球影业“科学怪人”系列电影的成功,使得怪物题材为主流文化所接受。梅尔·布鲁克斯的电影《新科学怪人》

(1974)

以喜剧形式直接向这个系列致敬,赫尔曼·明斯特

(Herman Munster)

的形象灵感源于波利斯戴的面具。雪莱的小说还启发了很多其他题材的作品,比如1957年的电影《幼版科学怪人》

(I was A Teenage Frankenstein)

和音乐剧《洛基恐怖秀》

(The Rocky Horror Show,1975年改编成电影)

。许多不同类型的作家如斯派克·米利甘(Spike Milligan)、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 Ackroyd)和布里安·阿尔迪斯(Brian Aldiss)在创作时也借鉴了雪莱的原创。玛丽·雪莱所创作的科学怪人艺术生命长存!

1994年罗伯特•德尼罗和肯尼斯•布拉纳夫再现了雪莱的这个故事。“该电影主题具有莎士比 亚式的广度及深度。”在《采访》(Interview)杂志中,布拉纳夫这样评价道。

同为“科幻小说之父”的凡尔纳和威尔斯相隔一代

今天人们总是把儒勒·凡尔纳和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小说之父”。在19世纪末的作品中,他们的创作主题独树一帜。但实际上他们之间差不多相隔一代——当凡尔纳写出最优秀的作品时,威尔斯还在求学。

出生于1828年的凡尔纳参加了19世纪中叶盛行的法国文学想象主义运动,与他同时代的有大仲马、福楼拜和莫泊桑。与威尔斯的预言式警告不同,凡尔纳的许多作品充满了阳光、乐观和惊险。

凡尔纳的父亲希望他能子承父业,从事法律工作。但当凡尔纳在1848年政治动荡期间来到巴黎后,他开始以写作为生。他先是写舞台剧本,后为杂志撰稿。凭借在国家图书馆查阅、研究的科学和地理资料,凡尔纳能精彩细致地描写他从未到过的地方。

1862年,凡尔纳结识了出版商皮埃尔-儒勒·赫泽尔

(Pierre-Jules Hetzel)

,他同时也是维克多·雨果、爱弥尔·左拉和奥诺雷·德·巴尔扎克作品的出版商。赫泽尔打算创办一本杂志,既有趣味小说,又有启迪科学的文章。他没有出版凡尔纳的《20世纪的巴黎》

(Parisinthe 20th Century,这本书131年后才得以出版)

,但出版了《气球上的五星期》

(Five Weeks in a Balloon)

,这本书是凡尔纳“奇异的旅行”

(Voyages Extraordinaries)

系列54部作品中的第一部。在接下来的40年里,凡尔纳以每年至少一部书的速度创作,这些书由赫泽尔

(1886年后由赫泽尔的儿子接手)

负责连载,然后以精装版和平装版出版。

凡尔纳崇拜埃德加·爱伦·坡

(Edgar AllanPoe)

。爱伦·坡的小说《阿·戈·皮姆的故事》

(The Narrative of Arthur Gordon Pym of Nantucket)

触及了“地球中空”理论。1864年在《地心游记》中凡尔纳探索了这一主题并最终写出爱伦·坡故事的续集《阿·戈·皮姆:南极之谜》

(Arthur Gordon Pym,An Antarctic Mystery)

凡尔纳创作的科幻作品。

《从地球到月球》是凡尔纳最具科幻特征的小说,也是他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小说,据说启发了包括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

(Konstantin Tsiolkovsky)

、罗伯特·戈达德

(Robert Goddard)

和赫尔曼·奥伯特

(Hermann Oberth)

在内的火箭先驱者们。美国内战刚刚结束,凡尔纳设想——尽管早了80年,尽管是在一场错误的战争之后,但这种设想却非常准确——眼下并不需要制造什么武器,武器的制造者们将把目光放在太空旅行上。小说讲述了巴尔的摩大炮俱乐部的会员设计、建造并发射了一颗巨大的导弹,载着三名乘客来到月球

(这是爱伦·坡探讨的另一个主题)

。1875年,雅克·奥芬巴赫

(Jacques Offenbach)

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了歌剧。这本书以导弹发射收尾。但5年后凡尔纳又写了续集《环绕月球》,书中航天器安全返回到地球。关于巴尔的摩大炮俱乐部的第三部不广为人知的小说是《购买北极》,书中俱乐部成员在乞力马扎罗山制造了一门大炮,其威力足以削平地球轴面倾角。

2008年埃里克·布雷维格执导的《地心游记》中的一幕。

凡尔纳最著名也是被改编最多的作品是《海底两万里》和非科幻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

(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

。《神秘岛》是一部接续《海底两万里》和非科幻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In Search of the Castaways)

的作品,在这本书里凡尔纳把他认为是科幻的部分与常见的游历冒险等同对待。

《太阳系历险记》是凡尔纳创作的最离奇的故事。地球与一颗彗星相撞,地球上的一块陆地及36位居民被撞到了太空。故事最初的前提无比荒唐——这种荒唐的确不亚于盖瑞·安德森的《太空:1999》,但凡尔纳接下来一如继往地细致描写了在那种情况下可能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凡尔纳1871年之后的作品深受普法战争的影响。战争期间他加入国民警卫队,对武器技术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些在小说《蓓根的五亿法郎》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书中一个热衷于战争的德国独裁者加固了一座城镇,并建造了一门超级大炮,用来向敌人的城市发射装满汽油的贝壳。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加强防御力的基地在《桑道夫伯爵》一书中也有描写。很久之后,这些东西才成为詹姆士·邦德等人的必需装备。《蒸汽屋》中的科幻主题寓意美好:小说描写了一头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大象拉着活动房屋在印度旅行。

电影《地心游记》(2008)中特雷沃·安德森教授(Trevor Anderson,布兰登·弗雷泽饰)一路狂奔,暴龙紧追不舍。

凡尔纳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不过其英文译本的粗劣翻译多年来损害了他在国外的声誉。另外8本署名为“儒勒·凡尔纳”的“奇异的旅行”作品在他去世后出版,但这些书中有部分或全部作品是米歇尔·凡尔纳

(Michel Verne)

所著,其真实性无据可考。不过,凡尔纳确实亲眼看到了乔治·梅里爱

(Georges Méliès)

将自己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改编成一部非常经典的科幻电影。自此以后,他的作品被无数次搬上银幕。

奠定威尔斯“科幻小说之父”地位的是他的早期作品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1866—1946)

一生共出版了超过50部作品,不过奠定其“科幻小说之父”地位的是他的早期作品。

威尔斯1866年出生于英国肯特郡布朗利的一个贫寒家庭。父亲曾是一名职业曲棍球运动员,积累了一些资金后开了一家商店。母亲给别人家做仆人。威尔斯断断续续地接受了一些教育。他先后在布店做了三年学徒,又给一名药剂师做过短期学徒,还在两所学校做过短期助教。最后得到助学金后进入堪津顿科学师范学校

(后来改名为英国皇家科学院)

。他的第一次婚姻仅维持了四年。他出版的所有作品都是在他的第二次婚姻期间完成的。这段婚姻对于他的妻子珍

(Jane)

来说并不容易,因为威尔斯相信爱是自由的,他有过几段婚外情,还有两个私生子。

威尔斯在即将踏入而立之年时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时间机器》,这本书一经出版便大获成功。与他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部小说体现了早期经历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社会主义和科学研究的极大兴趣。在这本书里,时间旅行者(名字一直没有告诉读者)来到了未来的802701年,他在那里看到了社会分裂的最终后果。有产阶级变成了无忧无虑的迷人的埃洛伊人,而劳动阶级则变成了残忍的莫洛克人。他又向未来前进,来到地球行将衰竭之时, 然后再次回到现在。

在之后的三年里,威尔斯每年都能出版一本同样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1896年出版了《莫罗博士岛》,1897年出版了《隐身人》,1898年出版了《世界大战》。尽管这些书毋庸置疑都属于科幻小说——直到今天科幻小说作家都从时间旅行和外星人入侵的故事中汲取灵感——但与儒勒·凡尔纳不同的是,威尔斯更渴望探索科学和社会背后的道德问题,而不是科学将来可能去实现什么。正如他自己所说:“生活中有两件重要的事情——道德和冒险。道德教会我们正义,而冒险驱使我们前进。”

2002年版的电影《时间机器》由威尔斯的曾孙西蒙•威尔斯(Simon Wells)执导。

与19世纪90年代的作品相比,威尔斯在20世纪早期的科幻作品更具现实性。在后期的作品中,威尔斯对政治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痴迷——例如在《基普斯》

(Kipps)

和《波利先生的故事》

(The History of Mr. Polly)

中的主人公都在各自的社会角色里苦苦挣扎。借此威尔斯再次重新审视了他年轻时的经历,批判了当时的英国阶级制度。在《安·维尼罗卡》

(Ann Veronica)

一书中,威尔斯探讨了妇女拥有选择自己的爱人和生活方式的权利。然而在威尔斯的全部作品中有一些主题贯穿始终。最常出现的主题就是斗争是人类发展的最根本动力。这个观念最早出现在《时间机器》中,作者断言:“我们应该拥抱变化和挑战,因为这有助于我们的成长。如果没有这些变化和挑战,我们就会变得软弱。”即便在他最后的作品 中,威尔斯也强烈地表达了这种观点。

威尔斯的作品,尤其是他早年的主要作品,对电影、电视和广播都产生了巨大影响。1936年他亲自将小说《未来世界》改编成电影《笃定发生》。这部电影的制片人是亚历山大·柯达

(Alexander Korda)

。不过,在电影业早期由其他人将他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使他的这些作品在科幻小说的殿堂中熠熠生辉。乔治·梅里爱说他创作《月球旅行记》

(A Trip to the Moon,1902)

的灵感源于儒勒·凡尔纳,但这部电影中的许多桥段都明显来自威尔斯的小说《最早登上月球的人》。《隐身人》最早由意大利的电影公司于1916年拍成电影,成为怪兽题材的一部主要作品。1933年由詹姆斯·惠尔执导,环球影业出品了电影《隐身人》,在20世纪40年代又出品了几部续集。《莫罗博士岛》也多次被改编成电影。

《月球旅行记》是电影制作先驱乔治•梅里爱的登峰造极之作,被称为第一部真正的科幻电影。

在威尔斯所有的作品中,《世界大战》不仅被搬上电视电影屏幕,还于1938年由奥逊·威尔斯

(Orson Welles)

主播在空中水银剧场节目播出。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自此也进入流行文化,其创造的角色多次出现在电视剧如《神秘博士》

(1985年的故事“时间之鞭”)

、《13号仓库》

(Warehouse 13)

,以及其他许多电影、图书和漫画故事中。

以上内容节选自《科幻编年史》,较原为有删节修改,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