鱿 鱼

人类应该永远抱有一种无知的谦卑。

我很喜欢这句话。

我甚至以为“无知的谦卑”是一种智慧,也是幸福本源,每当我们以为自己真理在手要替天行道时,灾难必将降临。

这几个世纪以来,人类的知识积累获得了几何倍数的裂变式增长。我们每天获取的新知识或许已经超越了之前的几个世纪。但在我们貌似无所不能的技术力量背后,我们的“已知”和未知世界相比,依然是沧海一粟,甚至更加渺小。

中国古人相信的那句话,“圣人出,黄河清”,实际上是一种智力终结的想象,然而,智力没有终点,知识更没有。

扯远了,我的主业是吃吃喝喝,饱食终日,稍有用心而已。

年二八这天,《风味人间第3季》的第7集像岁末加餐一样登场了。标题有“厚味”二字,编导的用意是想突出“发酵”这种时间的神奇转换为海鲜带来了鲜味的质变。

这当中有一种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变,从前许多人不理解海边的渔民,尤其是一些老人特别偏爱吃臭咸鱼,甚至一些海鲜也要把它放得发臭了才觉得好吃。

在现代生物化学的帮助下,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种发酵的原理,通过食品科学的技术分析,我们还能把微生物在大自然里的本能活动归导出分解、脱水、转换等等我们需求的发酵效能。

是鱿鱼给我带上了这堂启蒙课,我从前接触的鱿鱼无非两种,一种是急冻的冰鲜鱿鱼,另一种便是晒得跟废报纸一样整齐平整的鱿鱼干。

而当我来到沿海地区,开启了自己的美食记者生涯后,我接触到了一种神奇的食材:湿鱿。

这实际上是海边渔民把新鲜鱿鱼摊晾后得到的发酵半脱水鱿鱼,介于干鲜鱿鱼之间的中间状态带来了令人震撼的鲜味。

适度的发酵使得游离氨基酸被大量释放出来,易于被我们的舌尖捕获,而半脱水的状态使得鱿鱼的肌肉纤维达到了恰到好处的柔韧爽口。

第一次吃湿鱿的时候,我就意识到,对于鱿鱼 我依然那么无知。

诗人们常描写人类面对海洋时的那种无知恐慌,何须妄议海洋呢?仅仅是一条鱿鱼,我们对它就知之甚少。

我仅仅是从吃喝的角度,就发现鱿鱼的品种千差万别,口感味道截然不同。每当内地亲戚问到我鱿鱼和墨鱼的区别,我还得费尽口舌解释一番,最后还得借助文字的力量,才能理清那些混淆不清的味道。

从“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划分法来看,我们常见的鱿鱼、墨鱼和章鱼这三类软体动物直到“头足纲”这里,还基本上算是一家子,然后根据触手的多少,章鱼来到了“八腕目”,墨鱼鱿鱼携手走进了“十腕目”。

真正的麻烦来了,墨鱼由于身体里有一块巨大的硬骨而轻松的进入了“乌贼科”。

但是我们通常说的“鱿鱼”却是由两科不同的生物组成,一科叫“柔鱼”,就是屁股那里有尖尖的尾鳍,通常被戏称为“火箭鱿”的玩意儿,另一科叫“枪乌贼”,也就是俗称的“大尾鱿”,它的尾鳍包圆了身体的周边,很容易跟墨鱼混淆。

这还是最最最粗野的分法,学科当中的各种亚纲亚属亚目亚种使得鱿鱼的品种何止千万?最小的品种比米粒大不了多少,最大的品种却大得有些恐怖——理论上可以无限长大,这就是人类古代神话中的深海恶魔,可以把巨大的帆船拖入海底、可以和鲸鱼斗个你死我活的深海大鱿鱼。而且这个神话不是空穴来风,尽管人类还没有办法到最深的海洋深处追踪这些巨大的恐怖生物,但经常会借助一次海啸的遗留现场,人们在沙滩上邂逅比公共汽车还要大的超级鱿鱼:大王酸浆乌贼。

你或许会觉得我是不是有些闲得无聊,关注这些科普八卦有什么用呢?

对我而言,这是一种本职工作,比如说,当我在日料店或潮汕名厨的餐桌上吃到了黏口软弱的鱿鱼刺身时,我必须提醒自己,这是被潮汕人闽南人称作“软丝”的大尾鱿,用火箭鱿来吃刺身,那一定会让你腹泻不止。

跟随厨师去市场买海鲜,大尾鱿不仅数量少而且价格昂贵,充斥着大排档和外卖盒饭的海鲜主力就是价格低廉的火箭鱿鱼,全球每年近400万吨的海鲜捕捞里,70%是鱿鱼,而其中1/3的鱿鱼就进入了中国人的胃口。

所以你说我为鱿鱼操点心还不应该吗?

这一集的《风味人间》由于篇幅的关系,许多捕捞鱿鱼和制作鱿鱼的精彩内容只能在花絮里面慢慢回味了。但在仅有的篇幅里,还是有一些“有知”的营养可以咀嚼分享。

我在广州的菜市场里买鱿鱼,鱼贩子殷勤地会手脚利落地把鱿鱼体内的那些混沌不明的物质迅速用刀刮去,鱿鱼那层粉红色的薄膜也被认为味道太腥而一并去除……然而,我个人觉得鱿鱼的那层膜实际上是极鲜的美味,那些看起来有些龌龊不堪的鱿鱼内脏遇到了烹饪高手,简直就是人间至味!

这一集里日本厨师用鱿鱼肝脏来制作“盐辛”,汕头南澳岛的居民把鱿鱼的卵巢腌制之后,做成“膏粿”或者其它烹饪原料,都是我想一想就抑制不住口舌生津的味道记忆呀,但我在三十岁之前对此几乎是闻所未闻。

陈晓卿老师曾对我说:能和BBC纪录片团队同处一个时代是我们最大的荣幸。

我深以为然,那些精美的科普纪录片不断刷新着我的自然科学认知,也让我的味觉体验不断扩充边界。

我期待也相信,我对鱿鱼的认知还会有一次又一次震撼的升级迭代。

常常在思考自己的无知,所谓的未知世界还能被分为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浩瀚宇宙无尽沧海的秘密可能到消亡的那一天,也不会为我们所熟知,而我们内心的世界,其实至今也知之甚少。

去年一部韩国电视剧《鱿鱼游戏》火遍全球,这是一个和美食没有什么关系的乌托邦式科幻片,之所以能够轰动全球引发无尽的思考和讨论,就在于剧中残酷的情节设定把人性中被我们刻意隐瞒或不易察觉的阴暗丑陋面,一点一点压榨出来,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同时,触目惊心,不寒而栗。

必须承认,人类即使在弗洛伊德之后,也对自己的精神世界依然束手无策,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爱与恨,搞不懂欲望的产生和潜意识的存在,以至于我们常常陷入各种爱恨交织的迷惘和惆怅,以至于我们经常在不经意之间就被人操纵了情绪、控制了意识。

我们越来越搞不懂,在拥有了互联网和各种人工智能之后,我们反而变得越来越狭隘偏执和无知。既不懂得思考的乐趣,也没有了思考的勇气。

被消费主义裹挟着娱乐至死,在群体的喧嚣中热衷于用标签的语言来解读世界。

不惑之年后我却越来越疑惑,我既不了解鱿鱼,也不了解人。

那我是应该继续纠结下去,还是放下那些看不到尽头的执着,胡乱把自己吃饱呢?

两千多年前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但生活也许还有一种可能,就像《风味人间》里拍摄到的那些渔民一样,他们在敬畏中达观,在平凡中精进,在你不易察觉的世俗快乐中,他们品尝到了人间的甘美。

一百多年前胡适说过: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二十年前我刚做美食记者的时候,初衷或许是一份好奇带来的狂热兴奋,而二十年后,我在这种对于鲜美味道的孜孜以求中,得到了救赎和快乐。

这是伯兰特罗素教会我的幸福人生:学会爱,保持好奇心,去同情人类。

(本文部分插图来源于网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