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都市实验小学战旗分校四年级三班赵依晨
指导老师:龙亭如
“春风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惊蛰的雷雨还没有走远,一转眼就要到春分了。草长莺飞,春暖花开。何不来享受春分的乐趣!春分到,蛋儿俏。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人们以此庆祝春天的来临。让我们在春分时节来立蛋,享受春天的乐趣吧。
悄悄来到厨房,慢慢拿出鸡蛋,轻轻的捧在手中。让我们来给蛋化妆吧!将蛋放在桌上,注意,一定得慢慢的,轻轻的。让我们来涂抹色彩吧。拿起第一个,是那样的大,那样的圆,表面似乎很光滑,其实脆弱不堪,似乎一碰就会碎。写上春分二字,代表春天的来临,旁边装点上喜庆的颜色。轻轻拿起第二个,记住,要慢慢的。写上“立蛋”两字,这就是我们的主题了。不妨在周围画上一个圈,代表春天能团团圆圆,点上几个点装饰,就完美了!
慢慢拿起两颗蛋,望着光滑的桌面,似乎是不可能立起来的。轻轻拿起第一个,放在桌子上,要把蛋给立起来,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找平衡点,得有极大的耐心。两只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分别握住蛋的侧面两边,放到桌上,一直握到它能立起来。蛋圆滚滚的,又凹凸不平,怎能立起来?可书上说,蛋表面凸起的点,根据三点构成一个三角形,决定一个平面的道理,只要找到三个点和由这三个点构成的三角形,鸡蛋的重心线通过这个三角形,那么这个鸡蛋就能竖立起来了。
慢慢握住,把圆的底部放立于桌上,握住蛋的侧面两边,更确切的说是扶住,一直等到有了重心点。一直扶着蛋在那儿,过了几分钟,我很不耐烦了,把两只手慢慢的放开,“咚”那颗蛋快速倒了下来,“啊”的大叫一声,我的心怦怦直跳,可千万不要摔坏呀!把蛋拿起来,“哎”幸好没事。
“再来一次!”我很不服气的说。又把那颗蛋放在桌上,两手扶住,眼神死死的盯住那颗蛋,像刀刃一样,仿佛要把蛋给刺破,眨都不眨一下。双手稳而有力,因为过于紧张和害怕,不住的颤抖,就连鸡蛋也跟着一起在抖。闭上眼睛,想象着底部的那个三角形,猛的睁开双眼,对着那颗蛋,“你给我定住”,慢慢的松开手,那颗蛋似乎不想让我的手离开,紧紧的将手黏住,稍稍一用力,一扯,“哎呀”蛋又倒了,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好不容易立住了,却又被蛋和手给打倒了。
倒了又立,立了又倒。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我终于放弃了,并知道在光滑的桌面上是不可能立起蛋来的。这时,爸爸提议,“可以立在纸上,这样更能增加摩擦力。”拿张纸垫在桌子上,再次开始挑战,把蛋放在桌上,两只手扶在侧面两边,“三二一,开始。”话音刚落,立马把蛋扶起来,开始第二次尝试。
过了好一会儿,似乎已经立稳了,赶快将手放开,毕竟已经吸取过教训,还是慢慢松开手吧,手上仍是黏糊糊的。鸡蛋马上又倒了下去,幸好垫着纸,不至于摔碎。沮丧的我渐渐失去了耐心,但春分时节,立蛋可是习俗,深深呼吸三次,平静了下来,再次开始。
又立了好几次,始终没有成功。我恨不得将鸡蛋摔在地上,可也只能心里想想,嘴上说说,哪敢真的摔呀。渐渐的,掌握了立鸡蛋的要领。手要扶很久,慢慢去找那个重心点,如果鸡蛋往左倒,就往右边偏,如果往前歪,就往后面移。往哪个方向倒,就往反方向推。再次把蛋立在纸上,用两只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扶着蛋的侧面两边。闭上眼睛,慢慢的去想象,底部的那个三角形。慢慢睁开眼睛,眼睛一眨也不眨,眼珠一动也不动的看着这颗鸡蛋,用眼神去命令它,“必须立住”!慢慢松开手,鸡蛋开始向左倒,连忙伸手把它向右扶,蛋似乎又在往后倾斜,赶紧把它往前推。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松开双手,还是那样黏糊糊的,心“咯噔”一下,害怕它再次摔倒。当完全松开时,那颗蛋稳稳地立在了那,“春分”就完成了!“立蛋”也是如此。“春分立蛋”就成功的在春天立起来了!春分之乐,乐在立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