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要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不仅要用“中华源头的传统文化”去引领现代科学,让人类文明进入全新的下一站——从“单一结构世界”的文明进入到“重叠结构世界”的文明。而且,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彻底掌握已经与中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的佛教文化的终极解释权。
因为释迦牟尼佛所传的佛学,就是建立在“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上的应用。但是,在出现“重叠结构世界”的知识背景之前,历代绝大多数的僧人都是在运用“单一结构世界”中的感觉经验,“理解”释迦摩尼佛的佛学。
这样的“理解”,只能让佛学在历史的文化空间中占据足够的空间,从而流传下来。但是,这样的流传,并不能真正传承释迦摩尼佛的佛学。
因此,中国人只要掌握了“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以及“心智系统转换”方法,中国就能在世界范围内掌握对佛学的解释权,而且是终极性的解释权。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嗨”,必定是能让人类共同信服、追崇的文化,有了这样的文化,中国人才能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了《道德真经》中:“圣人不仁,以百省为刍狗”这句。解读了这句句子以后,我们能很清晰地解读佛学《心经》首句的内涵……
这句句子中的“百省”,因为在历史上后世学者不懂“省”字的涵义,于是,就拿读音相似的“姓”字进行了通假,结果,《道德真经》里的圣人就变得很冷血,把百姓当作草扎的狗。
其实,这句句子的意思是:圣人同样陷落在“重叠结构世界”中,要摆脱“显性人体”的掌控,让“感知的主体”从“显性人体”回归到“隐性人体”的深处,与“真正的我”汇合在一起,通过操控“隐性人体”来带动“显性人体”。
上图,上半部分的“浴”字结构图,表示的意思是:“重叠结构人(物)体”的构成。“水”字表示的意思是:“显性世界”与“隐性世界”的交界,“水”字左边,表示“显性世界”的意思,右边表示“隐性世界”的意思。“谷”字所代表的“通道”,表示“深入‘隐性世界’”的意思。
上图,下半部分的图,左边的甲骨文“百”字,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在进入“通道”前的位置,右边的甲骨文“省”字,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在通过这条“通道”以后的位置,以及“感知的主体”感知能力得到释放的状态。
所以,“百省”的“源头甲骨文”涵义就是:“感知的主体”深入“隐性人体”的深处,进入到了“隐性世界”以后,彻底摆脱对“显性世界”的认识,在“隐性世界”中感知完整世界的本源。
“百省”的这个涵义,与《心经》首句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先来看一下《心经》首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请看上图,我们把《心经》首句与“百省”的结构图放到一起,来进行对比分析。
“波罗”是“彼岸”的意思,“百省”结构图中的“水”字,很好地图解了“波罗(彼岸)”的意思,“波罗(彼岸)”就是“隐性世界”的意思。
而“般若波罗”的字面意思是“智慧彼岸”的意思,但是,实际意思是指:“隐性世界”的深处。
这里的“般若”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智慧,而是指“如来藏”的大智慧。“如来藏”就在“隐性人(物)体”的深处,所以,“般若波罗”表示的就是“‘隐性人体’深处”的意思。
而“行深”所表达的意思更直接,就是从与“显性世界”交界的“隐性世界”表面,深入到“如来藏”所在的“隐性人(物)体”的深处。“行深”就是从“百”字到“省”字的过程。
“照见五蕴皆空”则是甲骨文“省”字内涵的另一种表达,“感知的主体”回归到“真正的我(如来藏)”这里以后,再也不受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上的五蕴影响,在“隐性世界”中感应事物的本源:“系统自动力”。
大家看,我们用“百省”的结构图来解读《心经》首句,这句句子是不是一下子变得很直白、清晰了。
释迦摩尼佛所讲的内容,用“重叠结构世界”原理去认识,都很直白、清晰,一点都不玄。而用“单一结构世界”的经验、知识去理解,就会变得异常玄奥。
有的网友也许会问,“观自在菩萨”又作何解释呢?
其实,玄奘法师把“观世音菩萨”翻译成“观自在菩萨”,正是他了不起的地方,是他佛学修为高深的表现。
我们还是从已经解读过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来看。不管是谁,黄帝、老子、如来佛还是观音菩萨,一旦进入“重叠结构世界”中,他们本身也都成为万物中的一物,也都有属于“刍狗”的“显性人体”。
从显性世界的角度来看,人所认识到的黄帝、老子、如来佛、观音菩萨,都是他们属于“刍狗”的“显性人体”,所以,“观音菩萨”仅仅是“观音菩萨”在“显性世界”中的名称。
而“观自在菩萨”并不是指“显性世界”中的“观音菩萨”,而是指“观音菩萨”内在的“感知的主体”与“如来藏(浴神)”的组合。
上图,是在《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中的一个字,这个字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在摆脱了“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的意识掌控以后,回到了“真正的我(如来藏)”这里。
这个字的上半部分是个“口”字,表示“感知的主体”的意思,下半部分是个“厶”字,表示“真正的我(如来藏)”的意思。
所以,“观自在”的“观”字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的感知,“自在”是指“真正的我(如来藏)”。
“观自在”表示的意思就是:“感知的主体”摆脱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的意识掌控,去发现“真正的我(如来藏)”。
我们用“源头甲骨文”字义,以及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本)》所解读出来的内涵,是不是一下子就能把佛经的群经之首《心经》的核心内容看得明明白白?
“感知的主体”在大乘佛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但是,在历史上,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一直很难用拼音文字表达出来。而有了“源头甲骨文”,这个问题就被解决了。
对“感知的主体”的认识与体验,其实,也是造成佛教学修过程中出现“修罗汉道”与“修菩萨道”两种不同道的原因。
在大乘佛教中有一个认识:“修罗汉道”与“修菩萨道”是两回事,不存在先修成罗汉、再修菩萨的事情。修成了罗汉,就修不成菩萨。
这二者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差别呢?在佛教中一直没有很清晰地讲清过,而有了“源头甲骨文”以后,这种差别就很容易讲清楚。
“修罗汉道”就是修行者无法体会到包含在释迦摩尼佛语言背后的“感知的主体”,结果只修了“如来藏”。“修罗汉道”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静态“入定”的训练,找个地方一坐,什么都不管。
最后,“如来藏”自己修成了,就从“重叠结构人体”中解脱出来,其他的“显性人体”、“隐性人体”、“感知的主体”、“心”统统都不管了,所以,罗汉也被称为“自了汉”。只管自己,其他承载TA的生命都不管、不要了。
而“修菩萨道”则不同,修行者一开始就对“感知的主体”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与体验。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感知的主体”先要回归到“如来藏”这里,与“如来藏”汇合,之后,再去感应“隐性世界”中的“系统自动力”,并顺应“系统自动力”在社会中进行生活、工作;另一方面,“感知的主体”要去回收在“隐性人体”与“显性人体”之间的“能量物质”。
按照《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中的论述,等把连接“隐性人体”与“显性人体”的“能量物质”都回收了以后,“感知的主体”与“如来藏”就能带着“隐性人体”与“显性人体”一起回归“隐性世界”,这在道家中称为“一气化三清”。而在大乘佛教的思想中,这属于“普度众生”的范畴,承载“如来藏”的那些生命团队,难道不是众生吗?
对“感知的主体”的认识与体验,是修菩萨道最为根本的基础,只有认识、体验到了“感知的主体”以后,才能往菩萨道上修,否则,只能行罗汉道。
在佛教中大家应该知道一个常识,菩萨是不涅槃的。
有的人可能会讲,文殊菩萨不是也涅槃了吗?其实,文殊菩萨并不是真正的涅槃,而是为了向世人示显“重叠结构人体”。
大家可以去读一下《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最终,在那场看起来像“涅槃”一样的仪式中,文殊菩萨示显的是“琉璃像”,在这尊“琉璃像”的身内心处还有一尊“真金像”结伽趺坐。
“琉璃像”就表示“重叠结构人体”,而身内心处的“真金像”就表示“如来藏”。
所以,文殊菩萨的“涅槃”并不是真正的涅槃,而是给世人的一次展示,其他的菩萨都没有涅槃过。
其实,释迦牟尼佛行的是菩萨道,根本不需要涅槃,是为了给后世弟子做示范,才示显了涅槃。
当我们破解了“源头甲骨文”,并用“源头甲骨文”解读了《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以后,原来模糊、玄奥的佛经,一下子变得十分清晰了。释迦牟尼佛当时让弟子把佛经向东传,是有很道理的,只有“源头甲骨文”才能最终还原释迦摩尼佛在当时无法讲清的真正佛理。
所以,中国要掌握佛学的终极解释权,才不辜负释迦摩尼佛二千多年前的心愿,才不辜负倒在向东传经、向西取经路上的历代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