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课堂丨陕西“顶流”朱鹮的出圈路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经历了早春的懵懂,“惊蛰”节气的春意也渐渐浓了起来。

惊蛰,是一个和百虫相关的节气。伴随着阵阵春雷,陕西汉中洋县油菜花田里,泥鳅开始涌动,与泥田形成鲜明色彩对比的朱鹮,此时正敏锐捕捉着土地底下泥鳅传来极其细微的信号,然后轻轻一啄,这“美味”便入了口中。

除了藏着泥鳅的泥田,冰雪渐融的初春河边也是朱鹮所爱,那里的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都是等了一个冬天的牙祭。今年的春晚舞台上,就有25只神情各异、姿态蹁跹的“朱鹮”融入水天一色,带来春的气息与诗意。

“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春节前的除夕夜,朱鹮就这样飞上了春晚的舞台,为全球华人打开了春天的大门。

5分30秒的段落其实是同名舞剧的精华浓缩,朱鹮“涉”“栖”“翔”姿态优雅被展现的淋漓尽致,源自西方芭蕾的下身肢体动作加上中国舞元素的上身动作,又很好的展现了朱鹮的灵动与脆弱。就这样#《朱鹮》绝美#的微博话题让被舞蹈惊艳到的全国观众迅速顶上热搜。

但是,朱鹮飞上春晚舞台也并非一帆风顺。

因为,如果没有1981年在陕西发现的7只朱鹮,现在很多人根本不会知道有这样一种“吉祥鸟”,也更不会有这样一部舞剧。

其实,看到“朱鹮”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最激动的应该是咱“老陕”。“这不是咱陕西滴朱鹮么!”这应该是不少陕西人看到“朱鹮”登场时发出的感叹。

深究起来,朱鹮的故乡还真不只有陕西。

朱鹮的拉丁学名为“Nipponia Nippon”,直译过来就是“日本的日本”,以国名命名鸟名,足见朱鹮对于这个国家的重要性。更有古代《日本书记》中记载,朱鹮是代表日本的鸟类。

但重要却没有换来足够的重视。上世纪80年代,朱鹮在日本几近灭绝。“日本最后一只朱鹮”阿金死时,全日本曾降半旗哀悼,还出版了一本书《朱鹮的遗言》,讲述阿金的故事。

陕西朱鹮

领舞朱洁静就曾长久凝视玻璃框里的标本“阿金”,“我仿佛听到阿金隔着玻璃跟我说话,它说我的族群灭亡了,人类把我的世界抢走了,但是我不憎恨你们。我飞不动了,我选中你来当我的翅膀,把我的故事告诉全世界。”朱洁静在曾经的采访中这样说道。

再回到80年代的中国陕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3年跋涉5万余公里后,在汉中的洋县发现世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

1981年,“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临时保护站”在陕西洋县姚家沟设立。1993年,朱鹮保护站里,第一只人工孵化幼鸟破壳而出,技术员们喜出望外;又过两年,人工饲养朱鹮首次产卵……

从“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临时保护站”,到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正式成立;从升格为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再到设立省级朱鹮自然保护区,直至2005年升格为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朱鹮保护体系日渐完善。

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秦岭生态保护等一系列重要举措,滋养了朱鹮所需的湿地、森林两大生态系统。

汉中洋县

曾经,为了呵护朱鹮,老百姓种地耕田,不再用化肥、农药,庄稼相应减产。但是,经过近40年坚守,洋县积累的“绿色存量”释放出“经济增量”:全县有机农产品认证达15大类81种,产值11亿元,品牌价值达70亿元。留住了绿水青山,哺育了朱鹮,也换回了金山银山。

《朱鹮》创排初期,主创团队数次赶赴陕西洋县创作采风,看朱鹮怎么喝水、怎么觅食、怎么飞、怎么挠痒痒,回到练功房,再一点一点用肢体探索朱鹮的语言。

如今,朱鹮已繁衍至5000余只。它们飞出洋县,飞越秦岭,飞向全国,飞到海外,种群濒临灭绝的命运得以逆转。

这样说来,朱鹮的故乡非陕西莫属!

经过春晚舞台,作为第十四届全运会吉祥物“秦岭四宝”之一的朱鹮着实已经火出圈,这40年背后的故事,值得每一个陕西人铭记。

山水不远,就在身边;课堂很近,就在眼前。《山水课堂》从你我身边环境入手,着眼未来生态空间建设,通过一系列深入浅出的发现,讲述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引发公众思考,树立生态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发声,助力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