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远征到中国,就会被抓去修长城?用兵力动员能力来说话

编者按:近期有网友提问,古代中国的动员力比起中西亚和地中海世界高得多,那么亚历山大大帝如果远征到中国,会不会被抓去修长城呢?这个话题啊,看起来是斗兽,却涉及到古代实际动员能力的问题,值得认真写一写。

▲葱岭(帕米尔高原)天限将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部分隔绝开来

首先说一下啊。讨论东西方历史时,不要学某西方爱好者群体一样妄自菲薄。但妄自尊大也要不得。葱岭天限和西域绝漠的阻隔导致亚历山大大帝当时不可能到中国且不说,如若真开个任意门把他传送到河西走廊的东端,当时的关东七国也是没啥能力把这位世界史上稳居前茅的大军事家抓去修长城的。

▲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大帝打过规模最大一场战役,是高加米拉之战,通说认为这一战波斯方出动了20余万大军,经过后世军事史学家的脱水考证,认为波斯方面投入到战场的野战兵力约为10-12万,剩下的10余万是辅兵和民夫,而且大部分在路上负责运粮,并不在战场。这就是高加米拉之役时波斯帝国的动员情况。乍一看这个数字确实让人小瞧。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巅峰时期人口约1800万,大致略多于战国中期秦国和楚国的人口之和,经过伊苏斯之战被亚历山大夺取西部沿海地区之后,凭借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和中亚的剩余领地,动员出这么多人力也是合理的。但是放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就有些不够看了。

▲新月沃土是西亚主要的宜耕地

毕竟西方的大帝国主要在西亚,那地儿虽然有新月沃土却也多沙漠,宜耕地是比不上东亚多的。加上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农业技术发达,以精耕细作取胜,东亚比起西亚,无论是农耕区面积还是人口密度都有优势,还有中央集权体制和法家管理体系带来的动员力加成。但是呢,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不要妄自尊大,没必要将东方的兵力优势想象得太大。史书里说战国动不动几十万大军,我们也别轻信。在希罗多德的《历史》里边,温泉关之战波斯人就出动了50万大军。西边要脱水,我们东边一样要脱水,得客观嘛。

▲战国赵长城遗址,为赵武灵王所建

亚历山大东征的时代,大约对应秦惠文王时期,当时秦国主要的名将是司马错。其时秦、赵、燕三国为了防御北方胡人,都已经初步修建长城,已经有长城这东西的存在了。其时东亚大地上军队规模几何呢?秦武王三年(前308)至秦武王四年(前307)的宜阳之战,秦以举国之力与韩战,拔宜阳城,斩首六万级(其斩首数包含了大量辅兵和民夫)。此役秦军出动兵力十万,若不计民夫,则辅兵居30-50%,战兵约为5万。

▲伊阙之战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的伊阙之战,略晚于此。白起号称大破魏韩东周联军 240,000人,伊阙作为一个狭长的山谷,仅长3.1公里,宽一公里不到,还被伊水分割为两半,就容纳力论,伊阙山谷本身只能容纳2-3万兵力。即便算上伊阙北面的倒三角形谷地也是无法容纳24万大军的。

笔者与一班朋友们讨论之后,经过脱水,认为各方兵力如下:韩军2-3万,位于伊阙谷地中,魏军4-5万,在伊阙以北倒三角形的平原当中。秦军数量不及联军之半,在3万左右。《史记》记载伊阙之战秦军斩首24万,但这个数据显得过于浮夸。三国时有“破贼文书,以一为十”的说法,如果这个制度在先秦就已经推行的话,伊阙之战实际斩首为2.4万级,不过考虑到秦国对于首级审核严格,实际歼敌可能在这的两倍。在此战中,白起以少量军队在伊阙南口牵制,自己率主力迂回到敌军后方攻击魏军。魏军主帅公孙喜在此战中被俘,魏军应当几乎全军覆没。但韩军主帅暴鸢得以逃走,那么应当有一定数量的韩军从伊阙南口得以冲击而出。

▲包含马其顿和伊庇鲁斯在内的古希腊世界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征兵基本盘

也就是说,在公元4世纪末到公元3世纪初,战国时代各国的动员力仍在数万战兵的水平,不会比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帝国高,战国单独一个国家的规模比不上波斯帝国。这也符合当时诸国人口在300-500万的规模。这里,可能又有人有疑问,辅兵是干什么的呢?除了运粮之外,还需要其他的非战斗人员嘛?南宋张棣所著《金虏图经》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虏人用兵专尚骑,间有步者,乃签差汉儿,悉非正军虏人。取胜全不责于签军,惟运薪水,掘壕堑,张虚势,搬粮草而已。

▲金国重骑兵和下马步兵强悍无比,但实际战兵数量不多

显然,这里的“签军”,绝大多数就是辅兵。南宋王朝对抗的金军,战兵是不多的。当然,事实上,仅仅是土木工作(包括制造攻城机械和防御器械)根本不需要那么大比例的辅兵。但是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几个问题。譬如盔甲是非常昂贵的战略物资,而且十分沉重。因此在行军过程中,令辅兵帮助正兵搬运盔甲,就有利于节省正兵的体力。同理,军队中的粮草、旗帜一般也是由辅兵运送的。此外,军中还需要军医、兽医、军乐队等人员,这些也都属于辅兵。与此同时,辅兵没有盔甲,其训练一般也是不到位的,战斗力极差,以至于投入战阵很可能拖后腿。但辅兵和战兵的界限又可能是模糊的,辅兵拿上一条枪必要时候也能打一打,攻城时可以作炮灰,撤退时可以作人肉盾牌,未必完全不承担作战义务(尤其是守城时,辅兵扔石头倒滚油那是没有一点问题,根本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因此辅兵算不算到总兵力里边就颇待商榷,提供了很大的弹性空间。

▲战国七雄

由此,我们脱水后得出结论,亚历山大大帝同期的东方七国,单个国家的动员力不如波斯帝国,比起马其顿帝国也没有优势。说亚历山大过来会被抓去修长城,不过戏言而已,还是不要当真的好。到后来秦始皇灭六国时,秦才能动员60万大军,但我们也必须除去辅兵来计算其实际战力。由于熟练军人的训练是非常消耗时间和金钱的事情,我们可以推测,王翦和李信所率领的战兵数量差距其实不大。比如李信率领战兵15万,辅兵5万;王翦率领战兵20万,辅兵40万。王翦之所以长期坚壁不战,是由于他军中的战兵大部分实是李信部撤回来的败兵,需要休养恢复士气。但由于王翦辅兵数量很多,因此补给系统好,营寨坚固,利于持久,而完成了后发制人,一战全歼曾经大败李信的项燕军,所以王翦以60万大军灭楚,仍然被认为善于用兵,是战国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

秦灭楚之战,我们注意到项燕向东转移而被王翦突袭击败,显然楚军补给线长,国力不如秦,耗不起了。所以秦军60万必然有很一部分是负责运粮任务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