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北极,你能想到什么?
冰天雪地、白雪皑皑,美丽的极光、浑身雪白的北极熊,但近期的热门话题却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
(美国记者身穿短袖在格陵兰岛进行报道 来源:央视截图)
7月19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勒内·玛什穿着短袖出现在格陵兰岛新闻中,她在视频中说:“格陵兰岛温度接近60华氏度(约15.5℃),像今天这样温暖的天气足以穿短袖了。”
今年7月,北极圈温度一度飙升至32.5℃,北极地区的科学家们已经可以穿上了短袖短裤打起了冰上排球,同月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气温有记录以来首次超过40℃,打破了最高纪录。
同时覆盖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的冰盖也在加速融化。不光光是格陵兰岛,2021年2月,一块面积约为1270平方公里的冰川从南极洲布伦特冰架上分离出来,比美国纽约市还大。
近些年来,全球极端天气频发,这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分不开的关系,如今气候变化已经是全国乃至世界的头等大事,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给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日渐显著。
北极平均温度恒定在0℃以上
极地增温开启3倍速
“北极温度升高”并不是近期才出现的热门话题,2020年6月,俄罗斯西伯利亚小镇维尔霍扬斯克就出现过38℃高温,打破北极圈内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纪录。
从数据上来看,北极温度升高能追溯的时期则更长。
从1900年到2021年的120年里,北极地区平均温度升高了至少2.5℃,从1995年开始北极的平均温度已经开始恒定在零摄氏度以上,并在2017年平均温度达到顶峰。虽然,2021年的海冰融化没有近几年那么极端,但仍远超五六十年前的平均情况。
2021年5月,北极监测和评估机构(PSEA) 的一份报告显示,在1971-2019年期间,北极的变暖速度是整个地球的三倍,比以前认为的两倍快。1971-2019年间北极温度升高了3.1C°,而同期全球仅升高1C°。
两极地区变暖的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区的3倍,这也被称为“极地放大效应”。而北极南极的变暖又会进一步加速全球气温上升,形成一个不断强化的恶性循环。PSEA的报告同样指出,如果地球上的温度升高2℃,而不是《巴黎协定》中规定的1.5℃,那么北极夏季冰层将会完全消失。
在过去的170年里,全球气温已经上升了1.2℃,直逼《巴黎协定》中目标设定的1.5℃。
1.5℃是2015年《巴黎协定》中的标准。《巴黎协定》由联合国178个成员于2016年4月签署,2016年11月正式实施。核心目标是把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之上2℃之内,力争1.5℃之内,并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碳中和,目前仅剩0.3℃的发展空间。
人类活动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排放上升,那人类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在其第五次评估报告里指出,“自前工业时代以来,受经济和人口增长推动,人为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以下简写为CO₂)、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浓度至少在过去80万年中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温室气体极有可能是自20世纪中叶以来检测到的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原因。”
在2013年时,IPCC就指出过,“有超过95%的概率显示,人类行为是过去50年来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世界气象组织介绍,CO₂是居前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约占气候变暖效应的66%,其产生主要是因为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水泥生产。
事实上目前大气中的CO₂比过去80万年都要高。在过去的漫长的时间里,大气中的CO₂浓度不超过百万分之300 (ppm)。随着工业革命和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所排放的CO₂的增加,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可以看到过去几个世纪,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全球CO₂浓度迅速上升。
除了CO₂,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包括甲烷、一氧化二氮等,目前,甲烷(CH₄)是1750年水平(人类活动开始扰乱地球的自然平衡)的262%,一氧化二氮(N₂O)是123%。
2020年全球平均一氧化二氮ppb达到333.2,而这主要是因为向农田中添加的氮,由于使用氮肥和粪肥,农业行为占所有一氧化二氮排放量的70%。这种增加是造成大气中一氧化二氮负荷增加的主要原因。
甲烷是一种强大的温室气体,可在大气中停留约十年。根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分析,甲烷约占长效温室气体变暖效应的16%,目前全球约60%的甲烷是因为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化石燃料开采、垃圾填埋等方式都会直接向大气中排放甲烷。
世界气象组织研究称,目前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大约有一半留在大气中。另一半则被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所吸收。但随着排放的增加,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在未来吸收化解温室气体的能力将会下降,这也会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得更快。
全球变暖
带来的危害远不止冰川融化那么简单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只要目前仍在排放,那么全球温度就会继续上升,因为温室气体的寿命很长,即便目前排放量迅速减少到净零,已监测到的温室气体仍能持续影响地球温度数十年。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北极海冰正在以每10年缩小13.1%的速度缩减,可能在2035年完全消失。
冰川融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北极冰层里的各类细菌病毒会被释放出来。目前全球仍笼罩在新冠病毒的阴影下,科学界对北极冰层里的病毒也更加关注和警惕。
2016年夏天,因为气候变暖导致永冻土层解冻,导致西伯利亚亚马尔半岛上消失了75年的炭疽杆菌又卷土重来,半岛上一群驯鹿和游牧民患上了炭疽热。
北极冰川的消失,还将通过大气环流影响全球的气候,这意味着会发生更多的天气极端事件,包括高温和强降雨、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并伴随着深远的社会经济影响。
近期北半球的极端高温天气就是北极温度升高海冰融化的后果。7月18日,西班牙医学机构发布数据显示,7月10日至16日的一周内,高温天气导致该国510人丧生。
极端高温天气也会通过改变工作环境、影响人体健康而降低工作效率,造成经济损失。
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因气温升高造成的工时损失高达3000亿工时, 比2000年增加了52%;而2020年因新冠疫情造成的工时损失约合5800亿工时。可见,气温升高已造成相当于一多半新冠疫情造成的工时损失。
这种损失也会加剧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2018年中科院的研究团队就指出:当全球平均变暖1.5,2,3,4℃时,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力损失将分别达到9 (19),12 (31),22 (61),33 (94) 天,即这类损失随全球变暖而增大,发展中地区损失增大更为剧烈。
随着全球变暖,大气中的热量和水蒸气也将大大增多,强降雨将会出现得更加频繁,出现洪涝的可能性也在大大增加,破坏人类的生产生活。
气候变暖带来的干旱、热浪和高温威胁会间接导致农作物的减产和歉收,从而引发粮食危机。2021年7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国际农发基金等多家联合国机构共同发布《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将气候变化视为诱发全球粮食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今,气候问题依然成为了全球议题,各国在节能减排方面也设定了相应的目标,以实现净零排放。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2016年超过美国成为了碳排放量全世界第一,但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极低;碳排放量第二的美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全球第一。
2020年中国碳排放占全球的30.65%,美国下降为13.54%。但从历史积累看,中国远不及美国碳排放量,在一战到二战之间,美国快速发展的同时,碳排放一度占到全球一半。
美国作为全球累计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人均碳排放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3倍。相比而言,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目前人均碳排放量不及美国一半,人均历史累计排放量约为美国的八分之一。数据显示,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历史最高值为人均23.44吨,美国2018年人均排放量为16.85吨,而我国的这一数字是7.56吨.
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相比2015年下降18.8%,超额完成“十三五”约束性目标;相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下降40%-50%的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力量。
数据新闻编辑:陈华罗 实习生杨旭珍
新媒体设计:苗奇卉
校对: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