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心陀罗尼经》笔记(5):陀罗尼、经

《大悲心陀罗尼经》

笔记(5):陀罗尼、经

作 者 / 观 诸 法 如

一、释经题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陀罗尼」为梵语,意为总持,是持善不失,持恶不使起之义。后秦释僧肇选《注维摩诘经》卷第一并序:「念定总持辩才不断。肇曰:念正念。定正定。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无所漏忘,谓之持。」

陀罗尼翻作中国话叫做总持。总持,我们说浅白一点,就是记忆力好,记忆力很强,他能够过目不忘,就是有强而有力量的念力。念佛的「念」,念力,念的力量。念,在佛法里面,说个白话,就是记忆力,就是能忆念、能念,经过的事情,念的力量不忘,明明白白地能想起来是什么,就是什么。念,在佛法里面说,一共有四种陀罗尼。总持就是有四种陀罗尼:

一、闻持陀罗尼

第一种就是闻持陀罗尼,闻持就是你听闻的佛法,你完全能够记忆得住,有这种殊胜的念力。闻持就是法持,就是法陀罗尼,就是法持陀罗尼。譬如说八十卷的《华严经》,你能把它完全能背下来了,或者就是只念一遍,就能把《华严经》背下来也好,念了十年把《华严经》背下来也好,你背下来了,那就叫做闻持陀罗尼,或者叫做法持陀罗尼,就可以这么讲了。若是不能背八十卷《华严经》,《金刚经》短一点,把《金刚经》背下来,那也是叫闻持陀罗尼,不过这个陀罗尼就是这么大。这是闻持陀罗尼。

二、义持陀罗尼

义持陀罗尼,就是法里边所表达的、所诠显的义理。里面说的是什么道理,怎么回事、怎么回事,你也能完全明白,那就叫做义陀罗尼。法是能诠显的,义是所诠显的,所显示的义,也能够通达无碍,能够记忆得住,不忘,这就叫做义陀罗尼。

三、忍陀罗尼

第三个是忍陀罗尼。闻持陀罗尼,或者义陀罗尼,这都是在闻思修的阶段,我们初学佛法就是闻思修的阶段。那么你不断地修行,现在得无生法忍了。无生法忍的忍字怎么讲呢?就是安住不动的意思。得无生法忍的人,他心里面接触到什么境界的时候,就是一般凡夫的苦乐境界,不能动摇他的心的。无我、无我所的智慧一现出来的时候,他的心不随他人的舌头转,不管说什么话,他的心不动,他能安住在第一义谛上面,安住在诸法毕竟空上面,安住在那里不动。这些色声香味触法,怎么样变化的这些虚妄境界,不可以欺诳他的,他心不动。他能安住不动在那里不动,叫做忍。

没有得忍的人,我们的心,不能安住在那里,容易随着人家的舌头转,人家赞叹,心里就欢喜了;人家喝斥你,就不高兴了。心就是这样子变动。没得忍的人,就是心随境转;得无生法忍的人,他不在乎这件事。

讲一个故事,有一天佛到一个鬼的家里,佛从那里过,这个鬼看见佛来了,「请您进来」,佛就进来了,进来以后,这个鬼又把佛驱逐出去了,「不欢迎您,请您走」,这个鬼就对佛这样子。佛有这么大的威德境界,而这个鬼敢对佛有这种态度。佛说你不欢迎我,佛就走了,佛也不表示什么,他也没有说我有神通,我可以对付你,佛没有这个意思,佛就走了。走了以后,这个鬼又请佛回来。请佛回来这件事,那么佛就回来,佛又回到他家里。

我想到这里,如果是我,你请我到你家去,我去了。然后你驱逐我,我走了,你还又请我,我去不去?我心里想象我自己,要是我,我怎么办法?要是我这个凡夫境界,可能你请我,我不去了?但是佛不是,你请我,我还是去。这是什么?佛就是没有我,佛有大悲心,无碍大悲心,佛有这种大悲心,佛是有这种境界。这就是忍,佛有这种忍力,无碍大悲心,无障碍的境界。所以忍陀罗尼,就是由前面的闻持陀罗尼、法陀罗尼、义陀罗尼的修行,就得到忍陀罗尼了。当然都是修行的境界,不是短时间的事情。修到忍陀罗尼,时间也是很长的。

四、呪陀罗尼

有闻陀罗尼、有义陀罗尼、有忍陀罗尼的时候,就会有咒陀罗尼的作用。圣人住在高深的禅定里边,发出来秘密的语言。这个秘密的语言,有不可思议的作用,这就叫咒陀罗尼。凡夫得了禅定,譬如说得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者得了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处定,凡夫也能得到。但是凡夫得了禅定,也可以发出来陀罗尼的,也可以说出陀罗尼的,他也能够有陀罗尼的。当然这个作用,有的时候,他不决定灵,不是决定灵的,有的时候,他就不灵的,凡夫境界靠不住的。

有人传说严新怎么怎么不得了,简直是佛,五眼和六通都具足了。这个人一说,就知道这个话靠不住,佛才能得到五眼的,一个普通人,怎么能得到,顶多能得天眼;得到慧眼、法眼、佛眼,那是佛才能的。这样一听,就知道那是外行人说的。后来问他一句话:「他结婚?没结婚?」,他就说:「结婚了」。若是结婚了,他的功夫靠不住。

后来看见报纸上的文章,骂严新骗人。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也是闻名,就请严新来表演,表演的时候就不灵了。所以报纸上,记者说他骗人。其实不灵,也不是完全不灵,过一些时候,他也可能还灵,是靠不住的。就是凡夫得到的这些事情,都是靠不住的,尤其是若还有欲,更是靠不住,欲是能破坏这些特别的事情,就是不灵。

现在说咒陀罗尼也是,世间得到禅定的人,也能说出咒来,也能有灵验。有没有灵验,这是种种因缘,譬如说这一个人有病,医生治不好,都没有办法医治,后来有个人,或者是念个咒,或者是怎么样,他的病就好了,就会有人说这个人是神医,能把他的病治好,也是可能。这是种种因缘,一个是得病的人,他的业障现在要结束了,正赶上那个时候,那么有人一念咒,他病好了,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念咒的人要有大福德,他也容易有效。世间大福德人,并不是有禅定、有神通,但是他把石头拿过来,他就可以变成黄金,大福德的人,他就是那样子,就是他的福德的业力,也会有这个作用,并不是有什么神通。种种因缘,也可能他的病要好了,正赶上这个时候,你给他一个什么方子,他的病就好了,也可能是有其它的什么因缘,病就好了。但是也有的时候不好,是靠不住的!

现在说大悲心陀罗尼,大悲呪,这是佛说的,佛说的这个咒,当然这是无碍陀罗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当然是有灵验。有灵验,但是问题是什么呢?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读过这一部经,看这一部经上来说,大悲咒是有灵验,但是也是有条件的,不是说无条件的,你一念大悲呪,就满你所愿了,也不是这样。因为众生的业障很重,很牢固的,要用大悲咒把它消灭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你要加上别的条件才可以的。

这一部经说的是什么呢?就是说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由他的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说陀罗尼的作用。这部经说的什么?就是说大悲咒的缘起,和它的作用。它有什么好处?你受持读诵它,有什么好处,在这一部经上说出来了。我们通常念大悲咒,如果你不读经,你还不知道大悲咒出在什么地方;大悲咒究竟怎么样念法,你也不知道;大悲咒究竟有什么作用,你也不知道。若读这部经,就知道了。大悲咒是什么因缘有的,它是什么体相,它有什么作用?怎么样念法?不是说我们这么样念就可以了,在这一部经里面,详细地说出来了。

延伸阅读:

1、《大智度论》卷第五:问曰:已知次第义,何以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

是陀罗尼,或心相应,或心不相应;或有漏或无漏;无色不可见无对;一持、一入、一摄:法持、法入、行阴;九智知(丹注云除尽智);一识识(丹注云一意识);阿毘昙法陀罗尼义如是。

复次,得陀罗尼菩萨,一切所闻法,以念力故,能持不失。

复次,是陀罗尼法,常逐菩萨,譬如间日疟病;是陀罗尼不离菩萨,譬如鬼着;是陀罗尼常随菩萨,如善不善律仪。

复次,是陀罗尼持菩萨,不令堕二地坑。譬如慈父爱子,子欲堕坑,持令不堕。

复次,菩萨得陀罗尼力故,一切魔王、魔民、魔人无能动,无能破,无能胜。譬如须弥山,凡人口吹不能令动。

问曰:是陀罗尼有几种?答曰:是陀罗尼多种。

一名闻持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者,一切语言诸法,耳所闻者,皆不忘失,是名闻持陀罗尼。

复有分别知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者,诸众生、诸法,大小好丑,分别悉知。如偈说:「诸象马金,木石诸衣,男女及水,种种不同。诸物名一,贵贱理殊,得此总持,悉能分别。」

复有入音声陀罗尼,菩萨得此陀罗尼者,闻一切语言音,不喜不瞋。一切众生如恒河沙等劫,恶言骂詈,心不憎恨。

问曰:菩萨诸漏未尽,云何能如恒河沙等劫忍此诸恶?答曰:我先言:得此陀罗尼力故能尔。

复次,是菩萨虽未尽漏,大智利根,能思惟除遣瞋心。作是念:若耳根不到声边,恶声着谁?又如骂声,闻便直过,若不分别,谁当瞋者?凡人心着吾我,分别是非而生恚恨。复次,若人能知诸言随生随灭,前后不俱,则无瞋恚。亦知诸法内无有主,谁骂谁瞋?若有人闻殊方异语,此言为好,彼以为恶,好恶无定,虽骂不瞋。若有人知语声无定,则无瞋喜。如亲爱骂之,虽骂不恨;非亲恶言,闻则生恚。如遭风雨,则入舍持盖;如地有刺,则着鞾鞋;大寒燃火,热时求水;如是诸患,但求遮法而不瞋之。骂詈诸恶,亦复如是,但以慈悲息此诸恶,不生瞋心。

复次,菩萨知诸法不生不灭,其性皆空。若人瞋恚骂詈,若打若杀,如梦如化,谁瞋谁骂?

复次,若有人如恒河沙等劫众生,赞叹供养,衣食、卧具、医药、华香、璎珞,得忍菩萨其心不动,不喜不着。

问曰:已知菩萨种种不瞋因缘,未知实赞功德而亦不喜?答曰:知种种供养恭敬,是皆无常;今有因缘故,来赞叹供养;后更有异因缘则瞋恚,若打若杀,是故不喜。

复次,菩萨作是念以我有功德智慧故,来赞叹供养,是为赞叹功德,非赞我也,我何以喜?

复次,是人自求果报故,于我所作因缘,供养我作功德。譬如人种谷,溉灌修理,地亦不喜。

复次,若人供养我,我若喜受者,我福德则薄,他人得福亦少,以是故不喜。

复次,菩萨观一切法如梦如响,谁赞谁喜?我于三界中未得脱,诸漏未尽,未得佛道,云何得赞而喜?若应喜者,唯佛一人;何以故?一切功德都已满故。是故菩萨得种种赞叹、供养、供给,心不生喜。如是等相,名为入音声陀罗尼。

复有名寂灭陀罗尼,无边旋陀罗尼,随地观陀罗尼,威德陀罗尼,华严陀罗尼,音净陀罗尼,虚空藏陀罗尼,海藏陀罗尼,分别诸法地陀罗尼,明诸法义陀罗尼。

如是等略说五百陀罗尼门,若广说则无量。以是故,言诸菩萨皆得陀罗尼。

2、《大智度论》卷第二十八:(1)闻持陀罗尼若人欲得所闻皆持,应当一心忆念,令念增长;先当作意,于相似事,系心令知所不见事;如周利盘陀迦,系心拭革屣物中,令忆禅定除心垢法。如是名初学闻持陀邻尼,三闻能得,心根转利再闻能得,成者一闻能得得而不忘,是为「闻持陀邻尼初方便。」

或时菩萨入禅定中,得不忘解脱;不忘解脱力故,一切语言说法,乃至一句一字皆能不忘,是为「第二方便」。

或时神呪力故,得闻持陀邻尼。

或时先世行业因缘受生,所闻皆持不忘。

如是等名「闻持陀罗尼门。」

(2)入音声陀罗尼复次,菩萨闻一切音声语言,分别本末观其实相。知音声语言,念念生灭,音声已灭而众生忆念取相,念是已灭之语作是念言:「是人骂我而生瞋恚,称赞亦如是。」是菩萨能如是,观众生虽复百千劫骂詈不生瞋心,若百千劫称赞亦不欢喜;知音声生灭如响相。又如皷声无有作者,若无作者是无住处,毕竟空故,但诳愚夫之耳;是名「入音声陀罗尼」。

(3)字入门陀罗尼】复次,有陀罗尼,以是四十二字摄一切语言名字,何者是四十二字?阿(a)、罗(ra)、波(pa)、遮(ca)、那(na)等;(阿提阿耨波柰)阿提秦言初,阿耨波柰秦言不生。行陀罗尼,菩萨闻是阿字,实时入一切法初不生。如是等,字字随所闻皆入一切诸法实相中,是名「字入门陀罗尼」,如〈摩诃衍品〉中说诸字门。

复次,菩萨得是一切三世无碍明等诸三昧,于一一三昧中,得无量阿僧祇陀罗尼。如是等和合名为「五百陀罗尼门」,是为菩萨善法功德藏。如是名为「陀罗尼门」。

3、《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五:云何菩萨妙陀罗尼?当知如是妙陀罗尼略有四种:一者、法陀罗尼,二者、义陀罗尼,三者、咒陀罗尼,四者、能得菩萨忍陀罗尼。

(1)云何菩萨法陀罗尼?谓诸菩萨获得如是念慧力持,由此力持闻未曾闻,言未温习未善通利,名句文身之所摄录,次第错综、次第结集无量经典,经无量时能持不忘,是名菩萨法陀罗尼。

(2)云何菩萨义陀罗尼?谓如前说。此差别者,即于彼法无量义趣,心未温习未善通利,经无量时能持不忘,是名菩萨义陀罗尼。

(3)云何菩萨呪陀罗尼?谓诸菩萨获得如是等持自在,由此自在,加被能除有情灾患诸咒章句,令彼章句悉皆神验,第一神验,无所唐捐;能除非一种种灾患,是名菩萨咒陀罗尼。

(4)云何菩萨能得菩萨忍陀罗尼?谓诸菩萨成就自然坚固因行,具足妙慧。独处空闲,寂无言说,曾无有物。见路而行,知量而食,不杂秽食,一类而食。常极静虑,于夜分中少眠多寤。

于佛所说得菩萨忍诸咒章句能谛思惟,其咒词曰:壹胝 蜜胝 吉胝 毘羼底(丁里反) 钵陀腻 莎诃。

即于如是咒章句义,审谛思惟筹量观察。彼于如是咒章句义如是正行,不从他闻自然通达,了知如是诸咒章句都无有义,是圆成实,但唯无义;如实了知此章句义,所谓无义。是故过此,不求余义,齐此名为妙善通达咒章句义。

彼于如是咒章句义,正通达已;即随此义,不从他闻,自正通达一切法义。谓于此义如是通达,一切言说所说诸法自性之义,皆不成实;唯有诸法离言自性,是自性义。彼于诸法此自性义,正通达已;过此,更无余义可求。由于此义善通达故;获得最胜广大欢喜。

由是菩萨得陀罗尼,当言已得此陀罗尼章句所立菩萨胜忍,得此忍故;是诸菩萨不久当得净胜意乐,已依上品胜解行地胜忍而转。

当知是名菩萨所有能得「菩萨忍陀罗尼」。

4、《佛地经论》卷第五:「陀罗尼者,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中持一切义,摄藏无量诸功德故,名无尽藏。此陀罗尼略有四种:一、法陀罗尼;二、义陀罗尼;三、呪陀罗尼;四、能得菩萨忍陀罗尼。如瑜伽论广说其相。云何唯于一法等中普能任持一切法等?谓佛菩萨增上念慧不思议力,自心相分一法相中现一切法,文义亦尔。又能示现无量无尽功德法门,见分自体亦具无边胜功能故,任持一切令不忘失,如是念慧不思议力,名陀罗尼。」

http://cbetaonline.dila.edu.tw/zh/T1530_005

无碍陀罗尼:

《大智度论》卷第五:问曰:前已说诸菩萨得陀罗尼,今何以复说得无碍陀罗尼?答曰:无碍陀罗尼最大故。如一切三昧中,三昧王三昧最大,如人中之王;如诸解脱中无碍解脱大(丹注云得佛得道时所得也)。如是一切诸陀罗尼中,无碍陀罗尼大,以是故重说。

复次,先说诸菩萨得陀罗尼,不知是何等陀罗尼?有小陀罗尼,如转轮圣王、仙人等所得;闻持陀罗尼,分别众生陀罗尼,归命救护不舍陀罗尼;如是等小陀罗尼;余人亦有。是无碍陀罗尼,外道、声闻、辟支佛、新学菩萨皆悉不得;唯无量福德智慧大力诸菩萨,独有是陀罗尼,以是故别说。

复次,是菩萨辈自利已具足,但欲益彼,说法教化无尽,以无碍陀罗尼为根本。以是故,诸菩萨常行无碍陀罗尼。

陀罗尼唯大乘有.声闻无陀罗尼法门: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八:问曰:声闻法中何以无是陀罗尼名,但大乘中有?答曰:小法中无大,汝不应致问。

大法中无小者则可问,如小家无金银不应问也!

复次,声闻不大殷懃集诸功德,但以智慧求脱老病死苦,以是故,声闻人不用陀罗尼持诸功德。譬如人渴得一掬水则足,不须瓶器持水,若供大众人民,则须瓶瓮持水。菩萨为一切众生故,须陀罗尼持诸功德。

复次声闻法中,多说诸法生灭无常相故。诸论议师言:「诸法无常,若无常相则不须陀罗尼,何以故?诸法无常相则无所持。唯过去行业因缘不失,如未来果报虽无必生,过去行因缘亦如是。」

摩诃衍法,生灭相不实,不生不灭相亦不实,诸观诸相皆灭是为实,若持过去法则无咎;以持过去善法、善根诸功德故,须陀罗尼。陀罗尼世世常随;菩萨诸三昧不尔,或时易身则失。

「经」,梵语称之为修多罗,中文译之为「契经」,契是契合之意,也就是佛说之法,能上契诸佛之妙理,下契众生之根机,所谓「为法为则,今古常然」,故名为经。《杂阿毘昙心论》卷第八所说:「修多罗有五义,一曰出生,出生诸义故;二曰泉涌,义味无尽故;三曰显示,显示诸义故;四曰绳墨,辨诸邪正故;五曰结鬘,贯穿诸法故,如是五义,是修多罗义」。所以凡是一法,能经古历今,一贯无异,恒有不变,摄受教化如圣者之说,多称为经。

延伸阅读: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并序):「言三藏者。一修多罗藏,二毘柰耶藏,三阿毘达磨藏。初中先辩名,后显相。今初,亦名修妬路,亦名素怛缆。此皆梵音楚夏。古译为契经。智论之中,名为经藏。契谓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即契理合机之经,依主受名。契经即藏,持业释也。复云,正翻名线。线能贯华。经能持纬。此方不贵线称,故存于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