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的广州湾抗日救亡运动

《救亡日报》于1937年8月在上海创刊,后迁广州、桂林出版,为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始终坚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立场,社长郭沫若,总编辑夏衍。该报宣传抗日、团结、进步,对于各地救亡运动多有报道,其中包括对法国租借地广州湾的关注。

1938年3月22日《救亡日报》刊登署名为“克宁”撰写的《抗战后的广州湾》一文,指出广州湾抗日救亡工作开始取得一点进展,以“赈灾会”和“中国妇女慰劳分会”在广州湾的活动为例,说明赈灾会的工作主要是:推销公债、征集捐款、抵制日货、抗战宣传,其中的抗战宣传有街头演讲、唱救亡歌曲、街头剧、街头壁报、剧院演出等不同形式。但是,作者认为广州湾的救亡工作开展并不充分,《赈灾周刊》作为“广州湾唯一的定期刊物”也未能顺利办下去。而广州湾中国妇女慰劳分会则主要进行慰劳筹款工作,成效不大。总体上,作者认为广州湾救亡工作只是“上层阶级”一部分人参与,赈灾会的骨干皆是商会要员,而知识分子和“中下层阶级”大众未能普遍发动起来,因此作者呼吁希望广州湾能产生一位具有号召力的“干部”领导救亡工作,真正使各阶层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益智中学师生参与赈灾会活动,除了向社会募捐,也离不开该校校董陈学谈、陈斯静等绅商的帮助。

时隔5个月,1938年8月22日《救亡日报》刊登《广州湾的爱国波澜》一文,作者署名为“美琳”。与前文《抗战后的广州湾》不同,《广州湾的爱国波澜》一文重点讲述了广州湾抗日救亡的成绩,似乎是对前文的回应。作者认为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广州湾的救亡工作已经起步,只是受到“帝国主义者的强力压迫”(应指法当局),直到当年11月才成立赈灾会,从成立至发文时的1938年8月为止,“救亡工作已由萌芽而至于极盛”,表现诸如积极出版《赈灾周刊》,救国公债认购达二十余万,对外捐款一万元,发起募衣会慰劳前方战士。同年10月日军侵略广州,广州湾赈灾会组织战地救护团一行14人奔赴广州前线,其中益智中学学生朱力之后被吸收入党。广州湾中国妇女赈灾分会除了“演剧筹款,献旗募捐”,也开始“散发传单,唱救亡歌,呼爱国口号”。通过前后两文报道来看,可知抗战初期广州湾救亡工作逐步开展,不断取得新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主持出版《赈灾周刊》的广州湾益智中学校长王友伦为遂溪县人,192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文艺院英国文学系,1926年9月至1943年出任益智中学校长,1933年左右邀请上海大学学弟程鼎兴到益智中学任职,治校教学中注意向学生革命思想教育,公认为爱国知识分子。成立于1922年10月的上海大学校务主要由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邵力子、邓中夏、瞿秋白等)主持,为中国革命培养一批人才。正在北京展出的《民族复兴的百年旗帜——中国历史研究院征集海外中共珍稀文献展》将上海大学称为“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府”。由此,毕业于上海大学的广州湾益智中学校长的王友伦在抗战时期进行积极的抗日救亡工作,或许就是共产党革命思想所影响。

钱源初按

宣传国难抗日队旅湾摄影,1937年12月20日

史料原文

抗战后的广州湾

克宁

“八·一三”上海战事发生后,落后的广州湾也动员起来了,但此时的救亡工作,不能如内地那般自由,成立的团体也就只有“赈灾会”及“中国妇女慰劳分会”。

赈灾会的主要工作是:

一、推销公债——以经济力贫弱的广州湾,达到十万元的成绩,总算达到了所期望的目标。

二、征集捐款——除了缩食捐薪之外,曾举行游艺会数次,收入的成绩,每次也在千元以外。“一仙运动”(“仙”是货币单位“分”的粤语俗称,编者注)虽然推行,但只限于一、二小学校,尚未能推到下层的大众里面去。

三、检查仇货——在广州湾而能实施检查仇货(即日本商品,编者注),这是一件极可喜的事情,凡是贩卖仇货的,一经检获,就科以一倍至十倍之罚款。

四、宣传方面——最初曾经举行街头演讲,唱救亡歌曲,街头剧也演出一次,但是为了在法国旗之下,受了当局的劝告,于是这种公开式的宣传就不得不停止了。后来改变了方式,就用街头壁报,然而写稿的太少了,文章也未能大众化, 画漫画的人才更少,于是这街头壁报的效果就很差了。街头剧停止后,就不得不设法借剧院来演出了。在元旦那天,曾经有过一个大规模的救亡戏剧,参加演出的,除了本地的文化界、学生外,尚联络了附近的遂溪县救亡工作团及小学等,那天晚上演出四五幕剧,成绩相当好,观众大多数是劳苦大众,人数将近一千人,这次收得的效果是达到了我们的期望。

文字的宣传,有一种周刊,将赈灾会的会务登载,并刊救亡的理论。这是广州湾唯一的定期刊物了。但是内容很空虚,因为除了主编的两三个人之外,投稿的是少之又少,而负责的人,本身又是很忙,欲使这刊物成为丰富的话,文化界人是应当极力去帮助才对的。最近二月二十日,这刊为了一篇“救国与吃饭”的文章,于是寿命就于这天完结了。

妇女慰劳会的工作,完全脱不了慰劳筹款的范围。至于怎样去发动妇女,教育妇女,文化工作,目前尚未有着手施行,这未免令人有点失望。

总括来说,广州湾在抗战期中虽然做了一点工作,然而组织的内部磨擦,工作环境恶劣,会使这救亡的工作进行阻缓下去,而且目前这两个团体参加工作的人,只是上层阶级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知识分子依然还未动员起来,对于中下层阶级的大众,仍然隔膜得很。

最后我希望有一位有干部才能而抱有勇敢牺牲精神的人来领导广州湾的民众,不只是要上层阶级的人尽了“有钱出钱”的能力,而且要更广大的民众,尤其是劳苦的大众也能尽了他们的“有力出力”呵!

——1938年3月22日《救亡日报》

关于上海大学的展览资料

广州湾的爱国波澜

美琳

由祖国的怀抱中被抓出来压迫在帝国主义者的铁蹄下的广州湾;在祖国展开了全民抗日自卫战争的今日,她虽则受着异种色旗的掩护,而听不到敌人大炮的轰炸声,看不见祖国前线为中华民族求自由解放而抗战的英勇将士杀敌情况,尤其没有受敌人凶残的屠杀掠劫和暴恶炮火摧残轰炸的可能;但是祖国那伟大的抗日战争的洪流波涛,终于也掀起了这被称为“世外桃源”的广州湾。

自从去年“七·七”事变之后,广州湾的救亡工作已开始努力,但在帝国主义者的强力压迫下,至去年十一月始能成立一个救亡团体——赈灾会,赈灾会自成立到现在,虽则时间非常短少,可是其救亡工作已由萌芽而至于极盛了,在帝国主义者的剥削和摧残下,而广州湾的救亡运动所以能得到这般迅速发展的原因;就是由于帝国主义者的压迫与残虐底惨痛,加深了侨胞的民族意识之反映的结果,所以现在每个侨胞的心里,都存着打碎了奴隶的镣链底决志,和充满着为祖国民族而牺牲一切的热血!

在强力的压迫之下,广州湾私立益智中学校长王友伦先生,秉着赈灾会之意旨,办理宣传工作,出版《赈灾周刊》,以激发侨胞爱国的热情和解释祖国抗战意义,使他们努力于爱国工作,即发每日收音机时事报告,使侨胞明瞭当前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的实况和祖国抗战的情势;并组织演讲、演剧宣传队到各地宣传,使侨胞了解一切汉奸卖国的耻辱和敌人凶残暴虐的杀戮奸淫状况,虽则常受帝国主义者的摧残,但救亡的宣传工作仍非常努力地进行着。

祖国发出救国公债之后,在赈灾会努力劝募之下,虽然广州湾的侨胞,多是劳苦大众,但短期内也认购了二十余万的救国公债。同时,为响应广东的购机会和黄河的赈灾会的号召,也各捐了五千元的款。在去年寒冷的冬季中,侨胞以祖国的前线英勇战士,在冰天雪地中为保卫我们的国土而奋斗,特发起募衣会,捐募棉衣、棉褛、军毡和雨衣等物以慰前方英勇劳苦的战士,当时曾募得棉衣二千雨衣等物以慰前方英勇劳苦的战士,当时曾募得棉衣二千件,棉褛一千件,军毡二千件,雨衣一千件寄付前线,以供英勇战士杀敌之用。现在侨胞更以前线忠勇卫国战士——在敌人猛烈炮火下作战受伤的战士,亟待救护与医治,故特组织战地救护团,到前线服务,于去月一行十四人已由广州湾出发到广州转到前线服务去了,现还着手筹办许多药物寄回祖国,以为医治前方受伤战士之用,日本帝国主义也曾在广州湾设有特务机关,收买无业游民以为侦察我军事行动和抗乱我政治经济,并种种不法行为,但在我爱国侨胞严密注意监视之下,此等汉奸工作非常困难,故现在已逐渐消灭了。

在过去,广州湾的妇女,在封建制度下,都是过着厨房的生活,现在妇女运动的狂潮中,广州湾的妇女界也觉悟起来了,她们能自动地起来摆脱了枷锁,争取她们的自由解放,目前广州湾的妇女也自动组织广州湾中国妇女赈灾分会,在救亡的旗帜下,为祖国而努力,举行演剧筹款,献旗募捐,将所得捐款悉数寄回祖国救济难民慰劳伤兵,同时也到各乡村宣传演讲,散发传单,唱救亡歌,呼爱国口号,所以广州湾的妇女救亡工作也有不少成绩的收获,

以上是广州湾救亡运动的大致轮廓,自然,这并算不得什么大的收获,但是这些零星的救亡工作,在帝国主义者的摧残和压迫之下,能够有这样的发展,实也可表示侨胞爱国的热诚,而亦可宝贵了。

——1938年8月22日《救亡日报》

作者:钱源初

校对:吴子祺

编辑:大 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