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来源,要从女娲说起。女娲为风姓氏族的后人,他们原生活在陕西凤县一带,那时候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的多,当地多蛇,部族以食蛇为生,故以蛇为图腾,传着传着女娲成了蛇首人身的形象。
距今9000年前,一场大洪水令风姓氏族受到影响,他们便往更高的地方迁移,由平木镇出发向西。西方少蛇,且生活在阴冷之处,不易捕捉,他们经常忙活到晚上,结果发现了另外一种动物——娃娃鱼。
娃娃鱼体型扁平,有四肢,身体黏软,喜欢安静阴凉的环境,白天在河道的石头缝里呆着不出来,等到晚上天完全黑下来,起更的时候才出来活动,娃娃鱼便成了风姓部族的第二大食物来源。现在当地人还有人养娃娃鱼,在阴冷的山沟里面,大的娃娃鱼能达到三十多斤。
风姓氏族的人还不懂得养娃娃鱼,只能一个地方吃的差不多了,便继续迁移,一百多年后,他们沿着娃娃鱼生长的山谷一路迁移到终南山西北余脉小陇山。
风姓氏族是土生土长的部族,不像昆仑一族,每族都有神族智者。来到小陇山后,族长的妻子生下一个女婴,族长夜梦一女孩儿,有三岁左右模样,称他为父,并告诉他,如若能寻得两块从山上滚落下来合在一起的石头,当是我的族人来此找我。这个女孩儿便是女娲。
女娲长到十一二岁,随族人一起去找鱼,一直找到附近的西汉水旁。娃娃鱼虽多,但到处芦苇丛生,捕捉很不方便,他们逆流而上,往山上走去,来到水的源头,发现有一群人守在那里,此时正好有两块石头滚落下来,合在一处。女娲呆呆地站在那里,若有所思,告诉父亲,这两块石头她好像见过。
山上的人属于华胥氏族,首领便是女娲未来的丈夫伏羲,当时他三十余岁。
两个部族结合后,风姓氏族融入华胥氏族。华胥氏族懂得如何结绳布网,将草绳泡软后,把娃娃鱼从脖子到腰间绑住,放在水里,不影响娃娃鱼的生长,想吃时就直接拉上来。他们便从此长期生活在陕西凤县到天水麦积山、小陇山这一区域。
女娲去世后,族人为了纪念她,就在日常用的陶鼎上,刻上图腾,融合娃娃鱼和蛇的模样,将娃娃鱼的身子拉长,头变小,最后成了身形细长扁平,有四肢,也就是后来龙的雏形。
这个时候,世间还没有龙这样一种动物。
后来再有智者离世,族人把刻有图腾的鼎直接陪葬,并由风师向导摄住那人的灵魂,封入鼎中,常来纪念,只有两个人的没有埋于地下,那便是象征伏羲的凤和象征女娲的龙。
伏羲氏族逐渐繁衍扩大,纪念他们的意念力也快速增长,一百多年后,那龙凤竟有了形影,也就是从一个虚幻的图腾变长了一个有灵性的气灵体。
当一个气灵体持续吸收足够多的意念力,通过一定的办法能将能量转为质量。又过了几百年,族人纪念时,竟然从里面飞出了两只动物来,便是后来的龙和风。
飞上天的龙,后世称作飞龙和天龙,而从地下陶鼎来的气灵体叫地龙,因为灵力弱,所以他们没有形体。
龙和凤均为同性繁殖,他们吃的是人们的信念尊敬的力量,靠灵力存活。周朝之后,人们大多以纪念龙为主,较少纪念凤,凤的灵力减弱,最后在汉朝时绝迹。后人说凤雄为凤,雌为凰,其实凤凰只有雄没有雌。
人们一直在纪念龙,所以龙一直存在。清政府被推倒后,纪念龙的人大量减少,再加上西方科学观念的引入,人们对龙的存在产生怀疑,天龙得不到补给,逐渐死亡。因此民国年间,多有龙从天上掉下来,这都是有据可查的。
纪念地龙的人相对较少,地龙只得想办法显灵来引起人们的信念尊敬之力,从而存活下来。地龙长期生活在地下,故喜阴,通常占据水脉要点,山潭水泽等。
如今地龙还有,天龙不知道是否还在,就是有,也剩不下几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