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埇桥区:教师合唱团《黄河大合唱》专场音乐会 唱响时代最强音

日前,宿州市埇桥区教师合唱团“永恒的旋律、民族的回响”《黄河大合唱》专场音乐会在宿州大剧院激情上演,70多名来自教学一线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用激昂的旋律和嘹亮的歌声,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歌颂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实现跨时空的精神对话,为观众献上一场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文化艺术视听盛宴。

“《黄河大合唱》是激励国人的重要力量,组织这次专场音乐会,就是用埇桥区教师合唱团的真情演唱,回望80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烽火岁月,让观众进一步感悟民族精神的磅礴伟力。”埇桥区教体局教研室音乐教研员、本次专场音乐会艺术总监郭明秋介绍说。

“乌云啊遮满天!波涛啊高如山!” 专场音乐会在一首铿锵有力的混声合唱《黄河船夫曲》中拉开帷幕,一幅幅让人心潮澎湃的音乐长卷以《黄河大合唱》为主线,在合唱、独唱、诗朗诵等形式交替中缓缓展开。男中音独唱《黄河颂》,以澎湃的激情讴歌着黄河的宏伟气势,表达了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与气概,旋律雄浑,气魄宏伟。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琵琶、钢琴的伴奏与激昂的诗句完美融合,赋予独特的民族气韵,舒展黄河的历史长卷,直击观众内心深处。一曲深情的歌谣,唱尽两岸家园的安宁与悲怆,混声合唱《黄水谣》,在哀婉忧伤的曲调中,以歌谣式的演唱叙述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沉重灾难。男声对唱、混声合唱《河边对口曲》,以对话般的演唱形式表现着抵御侵略、保卫家国的斗争决心。女高音独唱《黄河怨》,以悲惨缠绵的音调演绎寒风夜色中,一位妇人的血泪控诉,是生命的绝唱,凄婉而决绝,充满着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混声合唱《保卫黄河》,悲愤化作力量,哭泣凝聚成怒吼,情绪激昂,气势磅礴,呈现出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画面。整部作品的终曲与升华,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以充满战斗性、号角性的音调传递出强大的抗争力量,宣告中华民族的钢铁意志,彰显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必将取得伟大的胜利;歌声激荡,气势如虹,引起了全场的共鸣,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将活动推向高潮。整场演出,亮点频出,精彩纷呈,唯美绝伦,八个乐章层层递进,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交织成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

现场观众意犹未尽,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要求合唱团的老师们再次登场,教师合唱团应观众盛情邀请返场演出,激情演唱《追寻》《祖国不会忘记》《思念》三首歌曲,和谐悠扬如天籁般的合唱,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再次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为这场音乐盛宴画上圆满句号。

80多年来,从烽火硝烟中诞生的《黄河大合唱》成为跨越时空的回响,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现在国家强大,人民安居乐业,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一位退休老教师说。大泽乡镇一位年轻教师也有深刻的感悟,他说:“我是第一次观看完整版的《黄河大合唱》,一开始就被磅礴的气势所震撼,特别是听到‘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时候,我感觉整个人都沸腾了,久久不能平静,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

据了解,埇桥区教体局教师合唱团成立于2017年7月,现有团员70多人,均是来自教学一线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该团是集合唱综合训练、音乐教学研究、骨干教师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团体。自成立以来,合唱团秉持“演唱经典曲目,提升艺术修养”的宗旨,以合唱教学研究、日常排练与演出实践为核心任务,在常态化训练基础上,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理念,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宿州市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2018年,该团荣获全国教师合唱节中青组混声合唱银奖;2024年,荣获宿州市大地歌会一等奖。2025年,受邀参与安徽卫视《江淮战歌》剧组《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团歌》的拍摄工作,并多次参加省市级大型文艺晚会。同年9月,被授予“安徽省优秀合唱团”称号。

“重唱这部作品,既是为了铭记‘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历史,缅怀那些‘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先烈;更是为了传承伟大抗战精神——那种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那种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那种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坚韧品格。”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体局局长刘运远在音乐会致辞中表示,今天的中国,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今天的埇桥,正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希望通过这场音乐会,让更多人感受到:红色基因不在博物馆的橱窗里,而在每一个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中,在每一个孩子的歌声与梦想里。(高继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