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赵德龙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鹏
刚结束的中秋国庆长假,让外出旅游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一场音乐会,一座博物馆,沙滩上的日出,巷子里的美食,都能成为出行的理由。
拍照打卡成为如今旅行必备,古代没有相机,文人们诗词中的意境却并不逊色于现代人的镜头,许多地方甚至因诗人的文章变成风景名胜。
湖北省鄂州市的西山,是历代文化名人到鄂城必游的名山,王羲之、李白、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名人纷纷在此打卡赋诗。
西山上的阁楼因黄庭坚的诗《松风阁》而得名,成为当地著名旅游景点。长假期间,极目新闻记者上西山,跟着文人视角领略松风阁的独特韵味。
松风阁(极目新闻记者 赵德龙摄)
松风阁夜宴写名篇
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九月,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被贬,可在京师以外自选居所,他便带着家人准备到荆州,沿江途经武昌(今鄂州)时暂居。
正是在这次旅途中,黄庭坚在鄂州西山上写下千古名篇《松风阁》,书法作品《松风阁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九行书”,也从此为鄂州留下著名旅游景点松风阁。
今鄂城西山松风阁内的《松风阁诗帖》摹本(赵德龙摄)
当年的松风阁早已不复存在,好在诗人留下了诗句,后人可以通过诗人的笔触去感受作者当时的见闻。
《松风阁》诗文开篇写道: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松风阁建在山腰,在阁楼中视野开阔,看到大河(即长江)东流,深夜屋檐底下星光灿烂。
如今再上西山松风阁,依山筑阁见平川的景象依旧可见,但夜阑箕斗插屋椽的意境很难再现。
古时夜间没有灯光,睡在山里庙中,听着虫鸣,借着烛光,看到星光从屋顶洒下来,是很浪漫且文人的视角,也为开篇奠定了大气的开局。
通过后面诗文“嘉二三子甚好贤,力贫买酒醉此筵”,当晚黄庭坚喝了酒,又通过诗句“我来名之意适然”可知,当晚作者兴致很高,以至夜阑(深夜)不能寐。
此时的黄庭坚已是晚年,几乎到了退休年纪,且又遭遇贬谪,朋友们并不避讳,仍给他买酒夜宴,这不能不让他很是受用。
从作者诗文中得知,当天和今年的国庆节天气差不多,也是雨天,“夜雨鸣廊到晓悬,相看不归卧僧毡”,雨滴声打了一夜,大家相互对视,便在庙中留宿。
“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今参天,风鸣娲皇五十弦,洗耳不须菩萨泉。”这四句,既解释了松风阁三个字的来由,又暗含对苏东坡的支持和他本身的文人精神。
古人有静听松风的说法,作者看到西山上的老松树,将风吹动松树的声音比作瑟发出的声响,同时也借“许由洗耳”的典故,表明自己不会因政治立场而牵连苏东坡。
值得一提的是,诗句中所描写的松树、菩萨泉、松风阁等景物,至今仍保留在西山之上。
西山上的九曲亭(赵德龙摄)
松风阁命名的背后
时值中秋国庆双节,极目新闻记者随友人登临西山,桂香沁脾。松风阁矗立在古灵泉寺后方的一片树林中,迈进大厅,墙上的《松风阁》摹本赫然入目。
现存鄂城西山上的松风阁是后代翻修,关于黄庭坚为何要给阁楼命名“松风阁”,也是个耐人寻味的话题。
时间再次回到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九月,此时徽宗即位,拜蔡京为相。蔡京游说徽宗,“将元佑年间,守旧派及议论过激之人,列籍呈上”。这便是历史上的“元佑党籍”。
苏门四学士,都被列入党籍,刻入党碑。黄庭坚书法好,有人让他执笔,写党碑上的文字。苏东坡在黄庭坚心中,是最敬仰的兄长和老师,他自然不会写,也因此再度获罪。
关于阁名,鄂州市苏东坡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夏建国在他今年出版的新书苏东坡传记《扁舟越大江》中认为,黄庭坚此时正是借用“松风”二字,怀念东坡。
黄庭坚《松风阁》诗文中“东坡道人已沉泉,张侯何时到眼前”两句点出,此时苏轼已去世,好友张侯(即张耒)何时到来呢?
夏建国认为,黄庭坚到鄂州西山的目的,一是寻访东坡在西山的逸迹,二是等待同为苏门四学士的好友张耒。此时的张耒,恰好因苏轼去世穿丧服而被贬黄州。
苏辙的《武昌九曲亭记》和黄庭坚的《松风阁》诗中,都有“二三子”好客贤良,分别有“买酒”“酌酒”的情节描述。
《松风阁》中“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今参天”等描写,与《武昌九曲亭记》中“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等诗句正好呼应。
松风阁内黄庭坚像(赵德龙摄)
因此不难推测,黄庭坚在提笔写就《松风阁》时,脑中所思所感,一定是苏东坡当时游历西山的情形,以及留下的诗文墨迹。
除此之外,苏东坡《武昌西山并叙》诗中“往和万壑松风哀”句子,以及写于惠州的《记游松风亭》文中,皆有“松风”描写,因此黄庭坚以“松风”命名阁楼,含义自明。
但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对苏东坡的追思怀念无法直抒胸臆,用“松风”来指代东坡,成为合理的选择。
对鄂城的书法影响
今年国庆节雨水很多,走在鄂城的街道,道路两旁红旗招展,巷子里的小吃店、菜摊、小商店等店铺林立,处处透着人间烟火气。
西山古称樊山,位于吴王古都武昌(今鄂城区)西,因此得名。西山位于城中,成为闹市深山,高百余米,能上山下山一个小时,成为市民晨起和傍晚散步的休闲之所。
《松风阁诗帖》(图源网络)
《松风阁》诗文最后两句“安得此身脱拘挛,舟载诸友长周旋”,是黄庭坚最后的长歌浩叹。写完《松风阁》后第三年,诗人黄庭坚离开人世。
诗稿中作者有几处笔误后又修改痕迹,黄庭坚不会想到,当时随意写就的书卷,在后世会被名仕贵族收藏且价值连城。
夏建国说,鄂城开了很多书法培训班,民间常举办书法展,展出作品不乏上乘佳作,鄂州素有“湖北书法之乡”的美誉,其中就有黄庭坚的影响。
关于鄂州的书法文化的诞生,夏建国认为,其一是历史久远,其二是名人文化。
鄂州被称为铜镜之乡,远至战国和三国时期的铜镜上刻有铭文,为后世书法流变提供依据。李阳冰、黄庭坚、张裕钊不同时期的三位名人,也为鄂州书法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今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其中宋李深之及其龚夫人石墓志铭、怡亭铭等摩崖石刻都是鄂州文物。
宋李深之及其龚夫人石墓志铭墓出土志石三方:其一为志盖,系黄庭坚篆书;其二为《有宋李公深之墓志铭》,由张耒撰,晁补之书;其三为《宋龚夫人墓志铭》,张耒撰并书,黄庭坚篆盖。
苏门四学士之三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应武昌尉李援的聘请,为其逝世的父母合作撰书墓志铭,实为罕见,堪称墓志史上的“三绝”。
同时,该文物正好和《松风阁》诗文中,黄庭坚等候张耒的情节相呼应并提供佐证。
夏建国还认为,黄庭坚书《松风阁》是一次文坛盛事,历代文人途经鄂州,都会前往鄂城西山缅怀苏东坡,由此鄂城西山变为追思怀念苏东坡的一处宝地。
《松风阁》全文如下:
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我来名之意适然。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今参天。风鸣娲皇五十弦,洗耳不须菩萨泉。嘉二三子甚好贤,力贫买酒醉此筵。夜雨鸣廊到晓悬,相看不归卧僧毡。泉枯石燥复潺湲,山川光辉为我妍。野僧旱饥不能饘,晓见寒溪有炊烟。东坡道人已沉泉,张侯何时到眼前。钓台惊涛可昼眠,怡亭看篆蛟龙缠。安得此身脱拘挛,舟载诸友长周旋。
相关链接:
《首届“松风阁”杯全国书法大赛征稿启事》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