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茶和酒一直是人们最喜欢的饮品,它们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即便社交、工作都会涉及到,尤其是酒,很多项目经常是几杯酒搞定,开心的时候也会喝上几杯。
而在国人的印象里,茅台、五粮液是高端酒品的代名词。但对于酒特别是白酒的市场,远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巨大,也没有任何一个品牌可以真的一家独大。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白酒的需求开始发生变化,一些新兴品牌悄然崛起,它们想趁着互联网之风去挖掘80后、90后等一批消费升级人群,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当属,江小白。
相信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江小白这个名字并不会感到陌生,而在新生代白酒品牌中,大家能想到的品牌可能也只是江小白。这并不是说作为新时代品牌的江小白酒特别特别好喝,而是它们非常善于给你灌输一些“东西”,让你认定江小白的确与众不同。
然而,成立8年的江小白,近年却逐渐开始消失在公众视野,以至于一些做文案的公司都开始打趣,“好几个月都看不到江小白的文案了,参考谁的去?”虽然这种打趣看似是一种“嘲讽”,但是的确也从侧面反映出,江小白是一家非常擅长做宣传的公司。
那么,为何江小白近年开始不活跃了?它们怎么“消失”了?
在国内新生代酒品牌里,江小白绝对是最早的一批。
8年前,爱酒如命的男青年陶石泉,突发奇想,在白酒市场已经成为红海的情况下,打算做一个他认为的与众不同品牌,打破人们对传统酒文化的认知。
但打破认知并不容易。大家都知道,喝酒很容易喝成一种习惯,就像北京人特别喜欢喝二窝头,很多上点岁数的人给他喝别的酒,他喝习惯了,还真不爱喝别的。这也是为什么酒市场品牌嘈杂,但是很多都活的很潇洒的原因。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江小白想打破连茅台都不一定能撼动的上岁数群体,肯定是痴人说梦。陶石泉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决定把江小白的抢占对象,放在那些经常喝饮料、咖啡、鸡尾酒,还没有对白酒形成偏执感的年轻人身上。
因此,打江小白成立之日起,它们的目标便是:做一款适合年轻人需求的白酒。
怎么去打动年轻人?在电视上搞传统广告,请来像知名演员王刚、张国立、张铁林这样的人是很难打动年轻人的,于是乎,陶石泉招来一些文案高手,让他们去搞年轻人最喜欢或者说最容易被打动的内容,调性。2015年的时候,江小白因为在瓶子上贴满扎心的内容及讲述情怀,与辛苦工作、孤独的年轻人产生共鸣,结果是,江小白从一个不知名的酒品牌迅速火遍大江南北。江小白也是乘胜追击,开始在各类电视、网络视频里面进行植入。
犹如洗脑式的传播,不仅是年轻人,一些中老年人很多都听过江小白。但是,上述人群喝过的却不多。这促使江小白这些年做了这么多文案,却还把酒停留在脑海里,没装入嘴里。
这个问题,很快体现在江小白的业绩里。虽然,它们对外声称,2018年销售业已经突破了20亿元,但需要了解的是一个7000亿元容量的市场,也就是说即便它们声称业绩不错,但在庞大的市场里,根本不值一提,甚至可能连酒企TOP50都进不去。
业绩在行业内不值一提的江小白,名气却比很多大牛酒企还牛,业绩追不上宣传,从某种角度看,这是明显脱钩的,企业并没有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状态,而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直到最后故事很难讲下去,逐渐在市场“消失”。纵观江小白的8年在国内的发展,背后实际上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这其实亦是很多新生代品牌可能都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白酒市场,核心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至少有一个酒种一定是深入人心般存在,对于初入茅庐的新生代品牌来说,更要去让人深入人心,这样才能拥有产品的持续购买力与消费者长期稳定的购买意愿,通俗的说,你必须拥有一个能拿住消费者的产品。江小白显然是没有的,它们一个核心产品都没有,却不停的研发什么各类与白酒混搭的新品,这样的结果是,一旦一个非常有钱的巨头投出一个新品牌,很容易就能赶超江小白,缺乏核心竞争力就等于没有壁垒,久而久之,企业就会越做越没有优势。
二、忽视企业的本质。
对于一个酒企来说,什么是作重要的?一定是你的酒,你的产品。这些年里,江小白明显已经营销过度了,以至于人们对江小白的印象,还停留在大脑,没有落实到嘴上。营销并不是不重要,但是要思考营销不能脱离产品,当我们看到茅台、五粮液成功的时候,它的品牌宣传力一定是要能匹配到产品身上的,是口感、味道、工艺的常年日积月累。过度强调情怀、强调宣传,会让品牌变得臃肿,必定消费者口碑是靠产品自身建立的,不是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