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經典壺型推薦,妳認識幾款?值得收藏

現在喝茶的人越來越多了,說起喝茶自然離不開宜興紫砂壺,上至文人雅士,下至偏遠鄉民,壺友所到之處皆有很多同類之人。生活中,我們身邊往往都能感受到玩壺的朋友也就越來越多了。

作為壺友,我們每天都要喝上幾泡茶,或壹人獨飲,或邀請上三五好友小聚,不亦樂乎。壹名合格的壺友,必定要對紫砂壺的知識有壹定的了解,而這最最入門的應該就是對紫砂壺的經典壺型的認知了

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其中西施位於四大美女之首,是美的代名詞,其豐姿婀娜,貌美傾城,令人贊嘆。但在紫砂壺界,也有壹壺稱之為“西施”。顧名思義,此壺應和西施壹樣美,或者說這種壺的靈感來源於西施。

▲西施壺

西施壺是紫砂壺器眾多款式中最經典、最傳統、最受人喜愛的壺型之壹。西施壺壺身圓潤,截蓋,短嘴,到把,憨態可掬,實為品茗把玩的佳品。此壺型壺蓋與壺身結合為圓球體,壺蓋上有圓球形壺鈕襯托,再加上特殊的倒把與小短的壺嘴,就形成了世人喜愛的西施壺,西施壺看似簡約,實為嚴謹,好似渾然天成。此壺是紫砂愛好者必收的壺型。

▲明晚期沈君用制紅泥西施壺

西施壺名字源於壺的形狀,前人言西施壺壺型像古代美女西施的豐乳。自西施壺產生以來,很多文人就喜歡把西施壺的韻味比作美人肩,柔若無骨;又把壺身喻為西施那優美動人的曲線,豐神綽約,俊俏天成。

細看西施壺,確實很像豐滿的乳房,西施壺的壺鈕似乳頭,流短而扁圓。壺底自然向內收斂,壺身上下壹凸壹凹,遙相呼應。壺把為倒耳之形,似美女倒垂的發髻,與那壺嘴貫通相融,倒茶時,把手便是美人纖細的腰姿。

整個壺身,圓潤豐腴,渾然天成。所以被世人稱為“西施乳”。後來人們覺得“西施乳”不雅,改稱為“西施壺”。

▲呂堯臣制西施壺

▲鮑誌強 西施壺

以美女的乳房為師創作的“西施壺”,因制壺人的理解的不同,追求不壹,每個工手都是在基本器型上按照自己的審美概念來打造,所以壺型有高矮肥瘦各個不同,賦予壺以不同的韻致。但是有壹點可以肯定,徐友泉創作西施乳壺,概念要比後人(起碼是現在的人)豐富得多。壺身,具象女人的乳房,不必多言。妙就妙在流和鋬的處理。壺流,是女人的壹個斷臂,這既是出於作為實用品茶壺的需要,在藝術語言上,也與斷臂維納斯有異曲同工之妙,用壹種殘缺的美,既滿足了實用性,又使藝術表現力具有了強烈的沖擊感。鋬,是女人撫摸自己乳房的另壹只完整的臂膀,下粗上細,可惜後人讀成了倒把。

日本明治時期的研究中國紫砂的學者奧玄寶,在明治甲戌年(相當於清同治13年)所著的《茗壺圖錄》中的“式樣”篇章裏,就有關於西施壺的記載:“式有數樣,曰小圓、曰菱花...,美人肩、西施乳...”。

▲馬璟輝·西施套組

西施乳壺最早見之於清代吳梅鼎作的《陽羨茗壺賦》,其中對徐友泉更是濃墨重彩,大加贊許,甚至用“技而進乎道”來肯定友泉的功力。文中說:“爾其為制也,象雲罍兮作鼎,陳螭觶兮揚杯。仿漢室之瓶,則丹砂沁采,刻桑門之帽,則蓮葉檠臺。卣號提梁,膩於雕漆,君名苦節,蓋已霞堆。裁扇面之形,觚棱峭厲,卷席方之角,宛轉瀠洄。誥寶臨函,恍紫庭之寶現,圓珠在掌,知合浦之珠回。至於摹形象體,殫精畢異,韻敵美人(美人肩),格高西子(西施乳);腰洵約素昭青鏡之菱花,肩果削成采金塘之蓮蒂。菊入手而凝芳,荷無心而出水。芝蘭之秀,秀色可餐,竹節之清,清貞莫比。銳欖核兮幽芳,實瓜瓠兮渾麗。或盈尺兮豐隆,或徑寸而平砥,或分蕉而蟬翼,或柄雲而索耳,或番象與鯊皮,或天雞與篆珥”。此中提到的壹大堆名詞,都是形形色色的紫砂壺款名,其中“美人”、“西子”指的就是美人肩、西施乳。吳梅鼎作賦時,吳梅鼎其父請時大彬再傳弟子徐友泉到“朱萼堂”坐藝制作過西施乳壺。“朱萼堂”的藏品遭兵禍之後,吳梅鼎又請徐友泉的徒弟許龍文前來坐藝制壺,也制作過西施乳壺。吳梅鼎作賦贊揚的壺藝作品,當是“朱萼堂”要定制的主要作品。因此吳梅鼎記述徐友泉摹形象體、殫精畢異而作美人肩、西施乳,當可采信。

民國年間,由紫砂藏家兼紫砂史學家李景康、張虹合著的壹部紫砂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專著《陽羨砂壺圖考》裏,在記載徐友泉時寫道:“又,友泉嘗為吳梅鼎父延攬於家,窮年累月、竭智殫思,制有雲罍、螭觶、漢瓶、僧帽、苦節君、扇面方、蘆席方、誥寶、圓珠、美人肩、西施乳、束腰菱花、平肩蓮子、合菊、荷花、芝蘭、竹節、橄欖六方、冬瓜麗、分蕉、蟬翼、柄雲、索耳、番象鼻、鯊魚皮、天雞篆珥諸式”。徐友泉,名士衡,友泉是他的字,明萬歷(1570~1619年)人,生卒年不詳。從供春(明正德、嘉靖年間1506~1566年,生卒年不詳)做出第壹把有史可考的樹櫻壺到徐友泉的年代,中間只不過隔了50~70年左右,經歷了趙梁、董翰、袁錫、時朋(時大彬之父)“四名家”以及時大彬這兩代人。徐友泉是時大彬的弟子,這樣算來,他應當是紫砂壺史上自供春之後的第四代人物了。目前在紫砂典籍中,尚未發現徐友泉之前有誰做過西施壺的記載,因此徐友泉是有史料記載做過西施壺的最早之人。

除了徐友泉之外,還有壹位史料有載做過西施壺的,當屬沈子澈。清吳騫編輯的《桃溪客話》載:“子澈勝國名手,至其品類則有龍蛋、印方....、美人肩、西施乳....”,還說:“子澈制作,力追友泉,所制壺式,亦多相類也”。沈子澈是明末崇禎年間的紫砂好手,晚於徐友泉,他的作品基本都是徐友泉做過的型款,創意上就大大打了折扣了。

西施壺史料所載僅僅局限於文字,從未描述過具體的形狀,吳梅鼎也只是象征性的提到,美人肩、西施乳是“摹形象體”而來的。對於西施壺,古代文獻,基本不見圖形;實物傳器又不會說話,古人又沒有在壺上直接刻寫壺名的習慣。所以歷史上的西施壺到底是什麽樣子的,和今天所見到的西施壺和文獻記載的西施壺是否同壹回事。

入清以後的西施壺也零星見到壹些圖片,不過這時出現了壹款實物量頗大的、被現在許多人稱為文旦壺的紫砂壺品。

現在我們大家所說的西施壺,主要是以王寅春、顧景舟所做的西施壺為藍本,顧式較之王式,總體上大同小異,前者清秀、後者豐滿。其中,壹、倒把(古稱反鋬);二、短椎流;三、乳形的蓋子加身筒;四、截蓋;五、乳頭形的壺扭,這五大造型要素,王式和顧式兩者都是壹樣的。王、顧之後的藝人所做的西施壺,基本都是沿用這款型制。當然,也有壹些例外的,他們試圖做壹些創新,所做的作品脫離了前面“五大要素”,但還是不離“乳”這個母題。

王寅春、顧景洲都是從傳統中走過來的藝人,傳統功底根深蒂固,他們所做的傳統器型應當是可以作為依據的。如果這個論點成立,那麽,西施壺就有了壹個實物的大體標準(五大要素),我們按圖索驥,似乎就可以看出西施壺發展演變的壹些端倪。以此為藍本,所見載之於文獻資料的,最早的實物圖片,是明晚期(天啟、崇禎年間)的沈君用所做的壹只紅泥粗砂小壺,底款:大明天啟丁卯君用制(天啟丁卯即1627年)。此品西施壺“五大要素”俱全,身筒頗似景洲款的西施,只是流略長些、倒把打開的幅度略大些,此壺圖片收錄在《陽羨砂壺圖考》的下卷。

▲顧景舟制西施

可惜,徐友泉、沈子澈、許龍文的作品難以尋覓,清壹代名家傳世作品也很為罕見,於是今天紫砂人制作的“西施壺”基本學自“顧景舟、王寅春”二位大家的經典。在紫砂界有壹說:西施壺形體盡極致之美,有令人怦然心動之魅力,壹為顧景舟的西施壺,雍容華貴,像京劇裏的“梅蘭芳”。二為王寅春的西施壺,嬌小玲瓏,似京劇裏的“荀慧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