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普博士请墨菲团队帮忙,助手失误毁了实验,意外得到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表达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作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墨菲定律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热议的焦点,多年以来,它也一直影响着许多人,无论是在管理学还是心理学,都有许多人因为它而发生改变,或者是提升领导力,或者是提升工作能力。

不过,说到墨菲定律,就一定要了解它的出现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去了解墨菲定律真正要表达的含义,才能领略它更深层的内在,而它的出现,则源于一次墨菲助手的失误,更与那位“疯狂”的斯塔普博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斯塔普博士,在成为一名“疯狂”的科学家之前,还是一位医生,在他成为医生之前,也和我们一样,是一位并不特殊的普通人,他的改变,是从表弟开始的。

斯塔普博士第一次“见证死亡”,是在1928年的圣诞假期期间,当时年仅19岁的他,见到了表弟因为被烧伤后,高烧不退,最终离世。

“这是我第一次见证人的死亡,从那以后我决心做一名医生。”

对死亡的见证,反而激发出斯塔普对于“生”的追求,在这种原始动力的支持下,他最终成为一名军医,并且在任职期间,逐渐参与到军队中高空氧气系统的设计工作。

1945年,经历过二战洗礼的世界,对于飞机的作用有了空前追捧,当时的飞机得到大幅度改进,尤其是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得到全面提升。

谁的飞机性能更好,谁就能在对空作战中取得优势,这是一个世界共知的道理,然而,在当时却面临一个难题,飞机的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究竟控制在多少,才是保证飞行员弹射时的最佳状态,毕竟飞行员是血肉之躯,超负荷的重力对飞行员来说十分致命。

飞机在高空中高速飞行,弹射时会产生巨大的重力,一旦超出飞行员的负荷极限,便会对其产生致命伤害。

人体对于重力的承受能力,在当时成为限制飞行员弹射条件的重要因素,在当时的专业领域中,认为人体承受重力强度的极限大约在18G左右。

G,代表地球重力加速度,通常取9.8m/s^2

关于这个问题,在1945年,爱德华兹空军基地曾进行过一次重要实验,其实验目的,便是探索飞行员在弹射过程中,能够承受的极限重力是多少,斯塔普博士则负责此次实验的监督工作。

这次重要的实验,通过一款“天啦噜”的推进装置进行,在严谨的科学实验中,一位名为“黑八奥斯卡”的人体模型,成为实验的主体,用来推算人类承受重力的极限。

在多次实验当中,除了“黑八奥斯卡”砸碎挡风玻璃的失败实验以外,得到的数据无一不是在证明“人体承受重力强度的极限大约在18G左右”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面对这个实验结果,许多人的脸上都露出“果然如此”的肯定微笑,唯独斯塔普博士对这个结果表现得极为不满,在他看来,这个名为“黑八奥斯卡”的假人模型,根本无法代替人体来推算出真正正确的结果。

然而,斯塔普博士提出这个想法以后,却并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声援,因为这样的实验对实验者来说具有致命危险,没人愿意冒着这样的危险去做这个实验者。

斯塔普博士曾经身为医生,对于人体的了解要远高于其他人,他基本可以确定,人体能够承受的重力,要远高于这位“黑八奥斯卡”。

最终,斯塔普博士做出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几乎让在场的所有人不自觉的发出一阵惊呼——他要亲自上阵,感受重力极限。

斯塔普博士“狂人”的称号就此得出,他代替“黑八奥斯卡”坐上“天啦噜”,在一次次实验中,斯塔普博士受到无数次伤害,他的视网膜出血、肋骨骨折、手腕粉碎性骨折、尾骨骨折、脑震荡、锁骨破裂、腹疝,甚至有一次实验结束后,他还不以为然的吐出了两颗掉落的牙齿。

斯塔普博士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同时也得到了一个其他人难以触碰的实验结果,在他半年多的努力下,他承受的重力已经远超过18G,达到了难以置信的35G。

“坐在红木办公桌前的人觉得人体永远也不可能承受18G的重力,但是我们现在却泰然自若地承受了两倍于此的重力。”——斯塔普

当然,这个数字仅仅是一个重力的平均估算,飞行员身体各个部位承受的重力并不相同,为了能够更加详细的获取这些数据,斯塔普博士需要一套能够准确抓取重力数据的传感器。

斯塔普博士多方联系,希望找到一个能为他提供这一项服务的可靠团队,当时他找的正是墨菲团队。

墨菲的全名为爱德华·A·墨菲,他是一名军人,所以也被成为墨菲上尉。

墨菲上尉对于飞机十分了解,曾经一度参与过SR-71侦察机、XB-70“女武神”轰炸机、X-15火箭等机型的研究,甚至是大家熟知的阿波罗号中也有他的影子。

墨菲上尉听说斯塔普博士邀请他参与安装一种特殊的传感器到斯塔普博士的实验中时,表现得十分开心,并且很快便欣然赴约,积极参与这种特殊传感器的研发。

不过,这项工作主要是由墨菲团队共同完成,因为墨菲上尉比较忙,离开过一段时间,传感器最终的组装和安装工作也是由助手进行。

正因如此,在传感器安装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导致安装在斯塔普博士身上的传感器,没能及时的将数据抓取到,得到一个令人十分遗憾的结果。

事后,墨菲上尉遗憾的表示: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这也就成为了日后著名的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就是这样因为助手的一个失误而诞生于墨菲上尉之口,不过有些人却对此不以为然,觉得这样的定律其实就是一种小概率发生事件。

显然,这样的认知并不准确,因为墨菲定律与“面包与黄油”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蘸有黄油的面包从桌子上掉落时,往往都会是黄油那面着地。

“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就是这样一句话,却屡屡被验证,墨菲定律,正是这样一个经历了多年时间考验的一个“定律”。

你越不想发生的事情,就越容易发生,这样的“坏运气”中其实蕴含了很多科学的道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