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芬兰加入北约凸显西方“泛安全化”

参考消息网4月9日报道 《俄罗斯报》网站4月4日刊登题为《现在必须重新思考》的文章,作者是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教授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全文摘编如下:

芬兰于周二加入北大西洋联盟的行列,瑞典稍后也会加入。北约的这次扩张虽然不是第一次(冷战后北约成员数量几乎翻了一番),但具有里程碑意义。俄罗斯与芬兰边界漫长,俄与北约的直接接触线因此加长了一倍。但这甚至不是重点。重点在于,瑞典和芬兰此前是中立国家的榜样,拒绝加入任何联盟。

两国中立的缘由各不相同,但几十年来(芬兰),甚至几个世纪以来(瑞典),两国官方与军事集团保持距离的决心一直很坚定。这一立场是由它们与俄罗斯的关系以及对本国安全本质的理解所决定的。直白点儿说:与大国为邻,最好不要尝试惹恼它。

瑞典的中立是19世纪初北欧强国解体的结果。芬兰的中立国地位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有关。芬兰和苏联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复杂关系众所周知,我们这个邻国政府的应变能力是非常出色的。它接受了对行动自由的某些限制,即在军事领域和部分政治层面保持中立。作为回报,芬兰不仅保住了主权、保全了市场和民主制度,而且还与莫斯科建立起特殊的、极为有利的经济联系。

从上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苏芬关系是不同社会政治制度的国家间成功和解的典范。

尽管西方对这种将部分主权让渡给强大邻国的“芬兰模式”不屑一顾,但在实践中,各方都对这一现状感到满意。况且芬兰在政治上仍然是西方的一部分。

苏联的解体给这段特殊关系画上了句号,这在90年代前期引发了芬兰的严重经济危机,但也使芬兰摆脱了政治限制。该国不再看莫斯科的脸色,加入了欧盟。俄罗斯自己也寻求与“大欧洲”建立特殊的(甚至是一体化的)关系,芬兰因此成为俄罗斯的天然伙伴。2010年代后半期,双方在经济和人文领域密切互动,成为跨境合作的样板。

放弃不结盟政策的言论在芬兰一直存在,尽管舆论界和政界的共识认为这样做并不合适。事实上,就连北约近30年的扩张也主要不是体现在军事层面,而是体现在政治和意识形态层面。

战争现实的回归震惊了欧洲。瑞典和芬兰立即决定放弃不结盟政策,加入北约,舆论也发生了180度的逆转。值得注意的是,两国国内几乎没有就中立地位是不是确保国家安全更为可靠的方式这一问题展开任何辩论,加入军事集团被视作唯一的选项。而在这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加入北约被认为是最明智的做法。

为什么态度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有几个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值得特别强调。有这样一个术语——“安全化”,也就是把安全因素纳入从经济到人文在内的所有进程当中。传统的安全概念正被赋予价值观内涵。也就是说,加入某一特定的意识形态群体被认为是一种比拒绝对抗更为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这主要是一种心理现象,而不是军事技术现象。简单地说,获得安全感(加入一个强大的群体)的愿望压倒了避免危险(成为目标或战场的前景)的务实考量。这本身就是西方在冷战胜利后的欣喜狂潮中出现的价值观激进化的结果,即认为自己是“历史正确一方”的观点占据了上风。

鉴于中立地位需要依赖“错误一方”的保证,于是反对中立的观点也就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你难道能相信一个与我们不在同一艘伦理道德之船上的人吗?

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这一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