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君子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主办,贵州习酒集团及凤凰网协办的“科学报国与君子担当”——“魅力之光”清华大学核科普暨君品对话活动在清华大学举行。活动适逢梁启超《君子》演说111周年、中国核工业建立70周年、贵州习酒确立“君品文化”15周年,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受邀发表主题演讲,以亲历者视角回溯“两弹一星”伟业,诠释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核。
杜祥琬院士以自身经历为线索,结合“两弹一星”决策背景与科技攻关细节,系统阐述科学家精神的三大核心: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与集体智慧。
以身许国的科学脊梁
“科学家的价值不在聚光灯下,而在民族命运的转折点上。”杜祥琬在发言中回溯老一辈科学家的报国实践。1965年,邓稼先指着办公室墙上“以身许国”四字,告诫年轻科研人员隐功埋名、坚守使命。在西北荒漠的帐篷里,科研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复算核弹内爆数据;在青海金银滩的暴风雪中,他们以身体为精密仪器遮挡风寒。“这种隐功埋名三十载的坚守,不是牺牲,而是对‘自强不息’校训最庄严的践行。”杜祥琬强调,钱学森、王淦昌等前辈以行动诠释“君子怀德”,将国家需求熔铸为人生信仰。
自主创新与传统智慧的融合
面对西方技术封锁,杜祥琬团队在强激光技术攻关中展现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君子精神。清华校友王承书院士的提醒——“没有设备就从原理推导,买不到元件就拆解机床加工”——成为破局关键。他批评“唯论文论”的短视,指出“真正的科研应如敦煌匠人,以毕生心血开拓光明”。更令人深思的是,《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理念与现代工程学不谋而合,“这种跨越千年的智慧,让科学报国成为中华文明解决人类难题的哲学方案”。
科学头脑与君子风骨的共生
“物理公式背后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的情怀,计算机模拟中藏着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杜祥琬以办公室中一块罗布泊戈壁石为喻,勉励青年学者触摸“岁月的刻痕”,传承钱三强“自己干”的骨气与王达宏捐出奖金的胸襟。他呼吁培养“既能在实验室破解芯片困局,又能在话剧舞台传递精神火炬”的新一代清华人。“70年前,前辈在荒漠竖起核试验塔架;今天,青年探索未知的面孔虽变,但刻在血脉中的精神基因永存。”杜祥琬总结道,“以《君子》之名续写科学报国,是对‘两弹一星’精神最庄严的传承。”
杜祥琬的发言贯穿历史、当下与未来,将科学报国的硬核实践与君子精神的柔软内核深度融合,为清华学子指明了一条“致中和”的报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