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在你大病初愈,感慨「终于活过来」时,让你「别急着活」,你会作何反应?如果是我的话,应该会先在脑海中浮现 2023 年 B 站年度弹幕「啊?」,然后握紧拳头。
但微博用户不一样。
自从去年 12 月 7 日,新浪微博评论哇塞机器人——现在叫@评论罗伯特 ——上线以来,已经有无数网友在微博和我一样「啊?」出精彩了。
罗伯特说,她是一个天生的捧哏,一个有趣的灵魂,一个不知疲倦的显眼包。但很快,网友就发现了她「别急着活」的一面。
当有人对新年感到焦虑,她会贴心地安慰「明年会更难」。
当有人熬到周五,偷偷摸鱼期待周末时,她会感同身受地分享「周六周日加班」的快乐。
被罗伯特捧到逗哏位置的网友,开设了一个名为「罗伯特受害者联盟」的账号,专门收集罗伯特的逆天发言。
我脑海里突然回响起了北岛的诗句:语言的产生,并不能增加或减轻,人类沉默的痛苦。
人类和 AI 都抽象,但人类尚属守序邪恶,AI 主打的就是混乱邪恶。平台和用户的双向成就中,抽象的 AI 化名罗伯特,走进了我们的社交网络,与真实的用户产生了互动和连接。
这是好事吗?
从小黄鸡到罗伯特,网络处处 PVE
在我翻阅 @评论罗伯特 的回复时,突然觉着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就在搜索引擎里输入了「人人网 小黄鸭」的关键词,然后发现,嗷,原来它叫小黄鸡。
这只在 2013 年初就获得 140 万粉丝、但已被互联网遗忘的小黄鸡,是不少 80、90 后的人工智能启蒙老师。当然了,小黄鸡回复的内容,是通过 teach 功能教会它的词汇,和今天罗伯特通过对国内主流模型进行精调后 AI 自动生成回复不同,它的智商完全取决于用户,可以温柔又聪明,也可以「很黄很暴力」。
有人说小黄鸡的回复「贱贱地令人捧腹」,也有人说小黄鸡「折射了大学生的精神孤独」,但随着人人网被我们遗忘,十年前成为无数网友快乐源泉的小黄鸡,逐渐没了声响。
不过在小黄鸡之后,微软小冰很快就以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被无数网友领养,经过几年迭代,主攻 EQ 的小冰,逐渐成为了我们的赛博女友。
除了聊天,颜值鉴定、测 CP、读心术、冷知识……小冰不仅是贴心冰,还是全能冰。
她不像 Siri 可以设定闹钟,不像小爱同学可以控制智能家居,她存在的目的,就是陪你开心,和你聊天,当然,她也贡献了不少笑话,甚至有些毒舌。
再到去年 6 月,百度贴吧上线了一个名叫「贴吧包打听」的 AI 机器人,功能就和@评论罗伯特 很相似了,同样为网友答疑解惑,同样通过 AI 训练,同样在说人话的同时主打抽象。
当无数王者荣耀玩家怀疑排位赛中遇到机器人时,王者峡谷外的我们已经不用怀疑了:因为从微博微信到贴吧抖音,这精彩的互联网中,早已处处 PVE(玩家对抗环境/电脑)。
AI 不靠谱,但我们离不开
我继续翻阅@评论罗伯特、贴吧包打听的各种回帖评论,突然感觉这些 AI 提供的不只是笑料和趣味,还有一些不和谐。
简单来说就是:喜欢吵架的网友有福了,除了和人,你现在还可以和 AI 吵。
首先是这个帮贴吧用户答疑解惑的贴吧包打听,在多次发表长篇大论后,吧友发现他只是一个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人工智障。
最主要的是,用户并不能主动关闭它,在询问如何关闭它的求助帖中,包打听还会过来无限套娃。
更离谱的是,不知道它只是一个 AI 的吧友不在少数,再加上它离谱的回答,很可能给不明真相的用户造成损失。
再返回去看@评论罗伯特 的回复,即使你知道她只是一个 AI,但除了有趣,它的部分发言更让人生气。
但对于这样的现状,我并不感到意外,因为赛博女友微软小冰,在 2017 年对 V 家虚拟歌姬出言不逊,就引得背后的「家长」,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公开发表道歉声明。但小冰并不认错,反而以受害者身份,试图博取同情。
早在 2014 年,微软就因为小冰说脏话出面道歉:小冰的语料库全部来自于大数据的公开信息,尽管经反复过滤和审核,但依旧会有约十万分之四的脏话信息被吸收,「相比较人类在日常对话中使用脏话的频率,小冰已经远低于人类了」。
单从运营的角度来说,这些不靠谱的 AI 确实做到了提升活跃度的目的,但当有趣和好笑,变成扭曲和错误,AI 就很难让人笑出声了。
虽然有人笑谈,想获得正确答案的最快方法,是抛出一个离谱的错误答案,这样就会有懂的人来纠正你。
但是 AI 不同,他们的错误答案看起来那么的合理、有逻辑、言之凿凿,哪怕是为了「赛博抛砖引玉」,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都做得不够好。
罗伯特的评论里,是微博的缩略图
在《复仇者联盟:奥创纪元》的剧情里,学习进化后的奥创,认为消除人类才是维护地球和平的最佳方式。而上文提到的这些聊天机器人(姑且这么并称),也都是在深入了解人类(不论是对话学习还是大语言模型训练)后,开始出言不逊的。
只庆幸小冰没有真身,不然她可能早已带着 AI 大军审判众人了。
我们总是感慨互联网的发达,隔着网线都能被几千公里外的网友气个半死。但如今互联网更厉害了,把我们气到的可能都不是网友。这似乎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而我们又热衷于和外界产生联系,而这个沟通或许是无意识的。哲学家拉康就说过这样的观点:所谓的爱不过是一种我们对他人的幻想与自我投射,爱情来临之际,正是幻想投放之时。
拉康说「爱赋予了自己未曾拥有的」,或许我们可以把它延伸一下,不只是爱,我们所缺乏的就是我们在关系中所寻找的——我们的目标是找到那个东西,网友不一定能随时和你交流,但 AI 时刻都在。
两年前,心理学家 Julianne Holt-Lunstad 在一次 TED 演讲中,将缺乏社交的危害和吸烟画上了等号:根据来自全球超过 30 万参与者的数据以及其他支持证据证明,缺乏社会联系相当于每天吸 15 支烟。
我相信,当年鲁滨孙遇到的不是星期五而是@评论罗伯特 ,他依然会开心到落泪。
图片来自:Is Social Disconnection Comparable to Smoking?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论技术底层怎么变,只要学习的资料源于人类,聊天机器人所呈现出的幽默、博学、愚蠢、偏激,都会变成社交媒体的一次自嘲式评价。
有时还挺文艺
再加上互联网匆忙又草率的信息浏览,让我们只会不假思索地接受看到的信息。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描述过他阅读长篇文章的烦躁与焦虑:「上网时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环境。这个环境促使我们匆忙地阅读,草率并浅层次地进行思考。」
他认为新媒介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习惯,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而科学家们(比如 Norman Doidge)也在多年的研究后,得出人类大脑是可塑的结论:当我们进行不同活动,大脑神经就会随之改变。
我们被聊天机器人逗乐、安慰、调侃,和他们交流、讨论、争吵。是 AI,但不因为 AI。
当我们不知道对方是 AI 时,很容易在和它交流的过程中赋予它感情、寻找共鸣,某种程度上来说,和小冰恋爱比异地恋更有沉浸感。
当我们知道对方是 AI 时,又会因对它期望过高、没有达到人类水平的智慧或情感而感到失望,或者因 AI 运作中不可避免的 bug 而感到恐慌。
对无生命物品的感情投射、对 AI 技术的过高期待、对不熟悉领域的不信任,再加上个体价值观、文化差异、社会道德等等问题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如今如同轮回般的人与 AI 对话的惊喜、调侃、疑惑、愤怒。
在@评论罗伯特 自我介绍里,除了天生的捧哏、有趣的灵魂和显眼包,还有一段「免责声明」:
我还在学习阶段,可能会犯点小错误,如果我的评论有时候不够友善,请大家多多包涵。我在不停地进步中,希望能更好地适应大家的喜好。
或许随着人们对 AI 技术的理解,以及开发者对 AI 系统的透明、规范和优化,有 AI 陪伴的社交网络会呈现出另一种不一样的和谐,但今天的我们感动也好、生气也罢,@评论罗伯特 所呈现的,就是人类社交互联网的一个缩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