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简介
刘凤臣现为上海市虹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氏柳编”和“凤臣翻花”第三代传承人,山东“济南市残疾人再就业”技术顾问,山东旅游局“山东名品”传统工艺成员,中国杞柳编织“线下”手工课堂创始人,上海中外文化交流协会会员,2018年度北京最有“发展潜力非遗传承人”,2018年12月北京荣获“世界华人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柳编定制
椭圆竹节包
方形竹节包
推荐定制款:上图
技艺:柳编技艺
定制内容:柳编包等日常用品
作用:收纳、摆放
尺寸:椭圆形:口长22厘米,口宽16厘米,高15厘米
方形:口长22厘米,口宽12厘米,高12厘米
颜色:深棕色、卡其色
邮寄情况:包邮
下单须知:留言备注喜欢的款式和颜色,更多柳编作品定制内容可以沟通匠人老师哦!
柳编工艺的起源
柳编的起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在从事采集作物的过程中制作各种容器和包装物,采用有韧性的植物,借助初步掌握的编制方法,制作出不同类型的柳编产品。从奴隶社会到战国时期,柳编就已经在人们生活中普遍使用,历经各个朝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器具之一。
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用柳条编织的篮、筐。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唐代,沧州(今河北沧州和山东宁津以北地区)柳箱已很著名。宋代,人们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此后,柳编工艺不断发展。传统的柳编品种主要有衣箱、笸箩、簸箕等。
柳编工艺
柳编工艺因品种而异,分为以下3种。
1、盛物类编织工艺:多以当年生的柳条为原料,也用其他枝条配合。在器物的底、帮、沿等部位,采用不同的编织工艺。底部有圆、椭圆和长方等形,分别以葵花桩、“米”字桩、“丰”字桩、麻花绞桩、胡椒眼、三角眼、筛子眼、经纬编及绞、圈、挑、压等工艺绞桩打底。器物的帮部多采用经纬编,包括单篾和双篾转编、旋编,还有胡椒眼、三角眼等相互挑、压和反、正绞编等工艺。器物边沿多采用窝桩、缠、辫等工艺,即使纬条固定,又能起到定型、装饰作用。有些较矮的器物则采用边、帮互代的工艺,别有风格,有的还配以提把,或涂饰色彩。
2、编织组装工艺:主要用于家具。多采用多年生或当年生的粗柳条为主要原料,并与细柳条配合,又以藤、竹篾为缚料,采用烘烤、圈拉定型,并以螺钉连接、木钉涂胶暗接、绑扎等工艺组装而成。有的制成薄垫,托底安装于家具之上,多数还涂饰上漆。
3、经纬编工艺:紧密平滑,多用于农具。它以线绳作经,柳条为纬,采用经纬挑压、拿形、包沿等工艺编织而成。农民采用这一工艺编成水斗,并涂以猪血,能常用而不漏。
刘氏柳编的故事
刘凤臣的父亲给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一直影响着他,鼓励着他,伴随他的成长。他的爷爷在兄弟五人中排行老二,小的时候他就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孩子们玩耍的时候,他总是能挤出点时间去看老人们编织的“筐篮”。那个年代老百姓没有多余的钱去买那些较好的家用器具,他们就到小河边或水沟旁上折一些自生自长的“枝条”编织很多的东西来用。如:一个把手的提“篮子”、三个把手连成一体的“筐头子”、一面敞口的“粪笈子”、还有储存粮食用的“大圆囤子”,这些都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爷爷受环境的影响和熏陶,渐渐地学起编织这个手艺。随着时间的推移,爷爷编的筐篮越来越好,款式也越来越多。村民们都知道爷爷编的筐篮又结实又好看,都采了枝条让他编。后来爷爷在我们当地出名了,当然也换回了不少的收入,为家庭解决了极其困难的生活问题。”
后来在他的父亲接过手艺做编筐时,刘凤臣都在跟前看,学会了很多的编织方法和技巧,早早的掌握了柳编的基本要素,慢慢的他也能编出很多像样的筐,至今已有30余年的编织。
传承柳编 从他做起
刘凤臣从简单家用品到复杂工艺型、个性化装饰及外样(国外图纸)制作,至今仍在努力研究、开发思维,添加时尚元素设计出原创的原生态环保作品,填补了国家环保事业中柳编行业出口及内销的产品空白。在当地曾担任过十多家出口贸易公司的样品原创、外样复制、产品更新、新型设计和产品开发等要职,得到“公司最佳创新”奖、“公司最佳技师”奖、“优秀产品供应业绩”奖,"指尖手工艺"奖等奖项的光荣称号。同时也相应的带动了一批批老百姓的就职就业,深受大家的好评与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