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燃油车时代,smart品牌作为精品小车灵活好开的特性,让其收获了不少消费者青睐,但当转入电动化以后,纯电的smart似乎很难打动消费者了。
2024年smart在中国市场的总销量为33427辆,同比下跌19.37%,远未达到5万辆的年度目标。
日前,根据3月份的销量数据显示,smart精灵#1销量为1659辆,smart精灵#3销量本月销量为568辆,smart精灵#5的销量为344辆,而smart品牌一季度的销量也不过一万台。这一系列的数字,都指向同一个结论:smart的转型之路,并不平坦。
纯电小车不适合玩豪华
smart目前在售的几款新能源车型并未能在市场上有所建树,一方面是新能源市场内卷严重,另一方面则是smart品牌车型的产品力竞争力不是很明显。
与国内其他自主车企的车型相比,smart在性价比方面并不占优势。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smart对于车市的“价格战”几乎无动于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销量。
再加上随着smart车型尺寸的变大,其价格也随之上涨,这与消费者对其经典小车形象的固有认知产生了一定偏差,进一步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
比如全新上市的smart精灵#5,普通版本车型的售价是23.99万-29.99万,同价位上的明星车型的有问界M7、理想L6以及比亚迪唐,月销几百辆的表现也说明了市场对于smart精灵#5这样定位有些奇怪的车型并不认可。
smart精灵#1和smart精灵#3也同样如此,差不多的价格有着太多高性价比的车型可以选择,比如小鹏G6、比亚迪宋PLUS等高性价比车型。
和smart一样,宝马的mini纯电车型也有着同样的苦恼,此前由于定价偏高,但迫于销量压力不得不降价销售,可见高端豪华在电动小车身上真的行不通。
同时品牌定位的模糊不清是smart面临的一大难题。
燃油车时代,smart凭借其独特的微型车定位,在小众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电动化转型后,smart放弃了这一标签,转而推出更大尺寸的SUV车型,试图进军竞争激烈的中高端市场。这种定位的转变,不仅让老用户感到困惑,也未能有效吸引新的目标群体。
相比之下,吉利汽车旗下的纯电小车星愿三月份单月月销就突破了3万辆,目前已经迎来了10万辆下线,市场反馈非常好。
其能在纯电小车市场成功的原因也很简单。
6.99万起的纯电小车,每月充电费不到100块,省下的钱够每周两顿火锅!410公里续航实测零下15℃不缩水,快充一碗牛肉面时间补电200公里。四叶草轮毂自带幸运光环,空间魔术师装下50箱椰果,银河Flyme Auto车机比传统燃油车反应快。
吉利星愿销量10万+的秘密:精准刀法满足年轻人“既要又要还要”的刚需。
反观smart并没有摸清年轻人的刚需,还是想在新能源时代继续延续自己豪华品牌的故事,不过对于品牌定位、产品定位都有些模糊,没有真正契合市场需求。
不过也有许多用户不认可smart的豪华,许多smart精灵#1车主就表示,内饰用料真对不起价格,硬塑料热胀冷缩特别容易异响,车机与智驾和新势力比起来也有差距,本以为买个有格调的代步小车,没想到这么不让人省心。
只能把希望放在渠道改革上
目前smart产品谱系已经确定,总共有3款车型在售,考虑到品牌定位,其在价格上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所以不能短时间推新品、价格不能动的情况下,smart要想重振销量只能在渠道上想办法。
3月中旬,smart品牌面向广东深圳、佛山、中山、珠海、湖北武汉、襄阳、黄冈、江苏镇江、安徽阜阳、四川成都、宜宾、乐山、湖南常德、株洲、江西赣州、上饶、九江、青海西宁在内的八省二十余座城市启动代理商招募。
smart实行DTC(Direct-to-Customer直面客户)代理模式,由主机厂通过线上向用户销售和交易,线下展示、交付、售前售后服务由代理商完成,代理商赚取佣金,无需购车,没有库存,轻资产运营,成本低、灵活性高。
相比直营与经销商模式,DTC代理模式比经销制拥有更多灵活性,投资门槛低、运营成本低,投资人的压力小很多。
这种代理模式下,用户可以在smart App上下单,smart按订单生产之后发给代理商交付用户。同时渠道里会储备一些现车,用户也可以选择立即提车,这些现车的所有权也归smart,依然不占用代理商任何资金。
对于代理商来说,好处就是不压库,代理商轻资产运营,可以专注于用户服务;对于用户而言,既可以选择线上下订,自由组合配置,也可以随时提现车,早用早享受。
Smart能想出这种方案,也算是一种增加获客量的尝试,当然也是无奈之举:一方面自己建直营成本更高,并且存在太多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传统经销商盈利压力较大,2024年汽车经销商亏损比例41.7%,84.4%的经销商有不同程度的价格倒挂,60.4%的经销商价格倒挂幅度超过15%。反观smart品牌的销量,想必是没多少经销商愿意继续陪着smart讲豪华品牌故事了。
2025年对于smart而言是极具挑战性的一年,相比新势力其智能化标签并不明显,同时相比传统自主品牌,其性价比优势也不大,所以定位越来越模糊的smart品牌能否通过另辟蹊径的DTC代理模式使销量回暖尚不得而知。
相比渠道创新,smart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产品定位与品牌定位模糊的问题,其要让市场明确感知到smart主打的标签是什么,未来若能明确产品定位再加上不错的性价比,相信还是有人愿意为smart这个精致小巧的品牌买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