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耳朵游荻港】——风雅礼耕堂,百年富商梦
▲△ 点这里·就现在·喂饱你的耳朵 ▲△
我曾到苏州平江路上的礼耕堂,它虽距繁华的观前街只有咫尺之遥,却有难得的幽雅静谧,颇有私家园林的精致与典雅。没想到,来到荻港,会和另一个同样古朴雅致的礼耕堂,展开一场美丽的邂逅。
荻港的礼耕堂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由荻港吴氏望族吴元晋修建,是吴家的祖宅。
整个宅院面宽三间,进深五间,高两层,为穿斗式结构。东西两侧为厢房。建筑用材考究,装饰精致,门窗墙上花草图案栩栩如生,地面铺砌青砖整齐有序,是典型的清朝明文建筑。
这吴家既能被称作“富商”,那他到底富到什么程度呢?
我这么跟你说吧,在荻港,有这么一句话,叫做“章百万,吴无数,朱糊涂”,这个“吴无数”说的就是吴家。不同于注重庙堂的章家和注重实业的朱家,吴家走了一条“仕商结合”的道路,一方面,吴家世代经商,主业是丝绸生意,将运河对岸的桑基鱼塘里产出的大量优质蚕丝做成丝绸,销往全国各地。另一方面,吴家也十分重视教育,自然也少不了考取功名在朝为官的族人。如此一来,吴家开枝散叶,极聚财富和名望。
这里,曾是“江南第一豪宅”。据说,在明清时期吴家最富有的年代里,吴家一口气买下了杭州的吴山广场及米市河,沿河兩岸店。吴家人还出资,集款捐建了湖州府城的一侧的城墙,当时的老百姓都有把吴家称作“吴半城”。
既有经商教育头脑,又不忘乐善好施,回报乡邻。这样的吴家人,又岂能不世世代代家宅兴旺,金银无数呢?
再说回这吴宅礼耕堂。走进正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中间的一块“礼耕堂”鎏金大字牌匾,光华夺目。这块匾额出自浙江省著名书画家,荻港余徳堂后代吴朴之手。
走过正厅向宅院深处走去,会看见院落之中摆放着象征着富裕显贵的条石,据说条石越大越长越能显示家族的实力。再向里走上一进,宅内陈列的是吴氏家族的起源,以及当代湖州府全图和民国时期吴兴地图。
这里主要陈列的大多是吴家名人的历史。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三位。
一位叫做吴藻雪,著名书画家,自号“荻水恨人”,人称“荻溪高士”。他是陈果夫的夫人朱明珠的老师,他还做过张静江、庞莱臣的家庭塾师。在抗战时期,吴藻雪协调朋友吴剑飞,参加了“清远艺设”:作画义卖,支援抗战,在画中留有“敢向东南留柱石,运将秃笔补金瓯”的诗句,堪称千古绝唱。
第二位就是刚刚提到的,为礼耕堂题写匾额的吴朴,西泠印社曾经专为他出版过一本《西泠印社集》。
最后一位叫做吴学愚,他是上海医科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我国为数不多的耳鼻喉科权威,吴学愚一向做事严谨,为人低调。传略辑入《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70年的周恩来组建三个代表团到美国建交,他代表中国医学代表团参加。您看这些摆放在墙上的照片里,就有这么一张,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基辛格亲自在美国白宫接见他的时候留下来的。
从前厅到后堂屋,地势渐渐升高,此正合所谓“步步高”之意,正厅墙面的砖是所谓的“磨砖”,据说磨一块就要一两银子,可见吴家当时的富有。一般来说,一水而建的宅院门口都有河埠,供住户长传出行往来,石埠数量越多,建筑越华美,就代表这户人家的地位越高。据记载,当年的礼耕堂门口有三个精致石河埠,足以显示吴家的显赫地位了。
在那些高高在上的门楼上,仔细找寻,仿佛看到那种叫“蚨”的青虫重又飞回,在这重重的门楼中,吴家的子嗣把千山之遥,万水之隔中聚敛的财富运进了这个祖屋。
听村里的老人们说,像这样的大宅,以前荻港有三十六座,其中十四家都是吴家所有。礼耕堂是其中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座,地上的方砖自初建就没有动过。上世纪60年代,这个大宅也曾是吴兴县商业学校所在地,是不少荻港出身的商业大亨启蒙的发源地。
礼耕堂门前还有一座建于康熙年间的单孔石拱桥,名叫秀水桥。站在桥上看东面,只见沿河桥埠,石帮岸及临水而建的廊屋,当然,也能看见静默的伫立在水边的礼耕堂。
百年沧桑,有人已梦醒如花,翩然而去;有人正晓梦如蝶,魂魄依旧。而礼耕堂的风华绝代却不曾逝去。
一边是小桥流水潺潺不息,一边是古色古香复原的建筑。礼耕堂与秀水桥相依相伴的场景,构成了我心中最为绝美的江南景致。小桥流水,古道西风,流入了荻港里巷深处,吹进了礼耕堂,也终将把吴家百年的经商之道与善行传承,吹入每一个追寻过往的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