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爽正式通知董明珠,若不道歉,刘氏与赫舍里家族将抵制格力

近日,网红刘爽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则“家族抵制”声明,宣称若董明珠不公开向海归群体道歉,其“刘氏家族”与“赫舍里氏家族”将联合抵制格力产品。这场风波迅速将企业用人争议、海归群体权益、网红身份政治等多重议题推上热搜。然而,当舆论聚焦于“满清贵族后裔抵制空调”的荒诞表象时,更值得深思的是:企业用人逻辑为何陷入标签化陷阱?公众人物又该如何在言论中平衡社会责任?

事件的导火索是董明珠在某公开场合的言论。她直言“海归人才中可能潜藏间谍,格力不会录用海归”,此言一出,立即引发轩然大波。海归群体中,不乏芯片研发、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核心技术人才,董明珠的“一棍子打死”式表态,不仅与国家“鼓励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政策相悖,更直接刺痛了80多万归国留学生的神经。

刘爽的介入,将争议推向高潮。他以“海归身份”为旗,搬出“刘氏家族”与“赫舍里氏家族”的名号,要求董明珠道歉,否则将联合抵制格力。然而,刘爽的背景却充满争议:他毕业于驻马店艺术职业学校,曾就读斯坦福预科和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未毕业),却以“海归精英”自居。更荒诞的是,他口中的“赫舍里氏家族”虽在清朝显赫一时,但早已随封建王朝覆灭,其“家族抵制”的威胁,更像是一场哗众取宠的表演。

刘爽的抵制声明,本质是一场“身份政治”的闹剧。他试图通过“满清贵族后裔”的标签,将个人诉求包装为群体权益的抗争。然而,这种策略既缺乏现实基础,又充满逻辑漏洞。

其一,刘爽的“家族代表权”存疑。赫舍里氏家族虽在康熙年间权倾朝野,但如今已无实际组织形态。刘爽的“家族声明”,更像是个人对流量的追逐。网友调侃:“清朝都亡了112年,族谱还能当武器?”

其二,刘爽的“海归维权”动机不纯。他未完成帝国理工学业,却以“海归精英”自居,试图通过抵制格力博取海归群体支持。然而,真正的海归精英更关注政策环境、职业平等,而非一个网红的“族谱维权”。这种将职业平权话题异化为身份对立的策略,不仅未能为海归群体争取权益,反而让严肃议题沦为笑柄。

其三,刘爽的抵制行为涉嫌商业碰瓷。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刘爽作为个体,有权不购买格力产品。然而,他以“家族”名义公开抵制,并要求董明珠道歉,已超出消费者权益范畴,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炒作。

面对刘爽的抵制,董明珠始终保持沉默。这种沉默,既是企业家对舆论的“冷处理”,也是对企业用人逻辑的“不妥协”。

董明珠的“海归间谍论”,虽言辞激烈,却折射出部分企业对“安全风险”的过度担忧。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流动已成常态,企业若以“身份标签”筛选人才,无异于自断臂膀。华为任正非曾公开表示:“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有真本事,就是华为的财富。”这种开放包容的用人观,与董明珠的“标签化思维”形成鲜明对比。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企业用人逻辑为何陷入标签化陷阱?一方面,部分企业家受“安全焦虑”驱动,试图通过简化标准降低用人风险;另一方面,社会对“海归”“985”等标签的过度关注,也加剧了企业的“身份偏见”。然而,这种逻辑的弊端显而易见:中芯国际的14nm制程突破,背后有32%的海归工程师;华为麒麟芯片团队,一半以上有海外留学经历。这些实例证明,能力而非标签,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刘爽与董明珠的争议,本质是“身份政治”与“能力本位”的碰撞。刘爽试图通过“族谱维权”获取流量,董明珠则因“标签化思维”陷入舆论危机。这场闹剧,暴露了社会对“身份标签”的过度依赖,也提醒我们:

其一,企业应建立“能力本位”的用人机制。华为、联想等企业的成功证明,开放包容的用人观,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格力若因“间谍风险”排斥海归,无异于将人才推向竞争对手。

其二,公众人物应谨慎言论,承担社会责任。董明珠作为企业家,其言论具有风向标作用。一句“海归间谍论”,不仅伤害海归群体感情,更可能引发海外人才对国内就业环境的担忧。企业家应意识到,言论不仅是个人观点的表达,更是企业形象的塑造。

其三,公众应理性看待“身份标签”。无论是“海归”“985”还是“满清贵族”,这些标签背后都是一个个有梦想、有能力的个体。将人简化为标签,不仅是对个体的不尊重,更是对社会公平的破坏。

刘爽的“家族抵制”声明,终将沦为一场流量狂欢后的笑谈。然而,这场闹剧背后,企业用人逻辑的标签化困境、公众人物言论责任的缺失、社会对“身份标签”的过度依赖,却值得深思。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今天,我们更应撕掉标签,回归能力本位,让真正的人才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中发光发热。正如一位网友所言:“与其盯着董明珠道不道歉,不如想想怎么让企业招聘启事上‘海归优先’和‘985限定’的字眼消失。”这,才是人才市场真正的成人礼。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