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飞:电影产业已经不“香”了?未必

中国电影,如今已经到了一个微妙、可期、大部分人疑惑而小部分人拥有清晰意识的时刻。这是笔者在出席厦门金鸡电影节电影论坛时,通过与业界同行交流感知和认识到的。

众所周知,受一些复杂因素影响,在不少人看来,中国电影市场的生态环境目前似乎不太乐观,其构建的生态产业链条中的每个核心环节,包括资方、平台、创作者甚至观众,在近三年的时间里都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从表面上看似乎在告诉我们:电影,乃至其周边产业如今不是桩好买卖,好生意。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未必。

电影永远是一门值得电影人严谨对待的艺术门类。电影行业的起伏与转变反映出一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氛围,包括产业的外因导向和内因改进。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电影行业经历了爆炸式的增长,市场和行业都在热议一片“蓝海”的诞生。这种盲目乐观的心态在经历近三年的动荡期后,相信不少人多少会有所反思,反思之处不在于行业的下行,而在于认真思考一件事:我们到底需要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来继续吸引观众,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作品增强行业吸引力?

同样,在中国电影业爆炸式增长的时期就开始反思并具有危机感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更早地意识到“套路留不住,真情动人心”的道理。而对于那些企图浑水摸鱼且思路固化的人来说却“有祸”了,因为在任何行业面对波折时,他们都是首先被淘汰掉的那一批。

只有当过热的头脑恢复冷静,电影人有机会深入思考并认识到,“文化自信”在这个时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文化自信”对外展示的,是当代中国电影所反映出的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真实发展的激荡与成果,将这些成果以“画面+语言”的形式呈现到国际上,重要的不在于别人是否会认可,而在于我们是否会表达。

同样,“文化自信”对内展示的,是当代中国电影题材多元化、深刻化、思想化、人文化的多品种交流所呈现出的百花齐放式的动态观,这些作品需要更有开放精神的行业先驱不断地创作并完善,并持续尝试在不同的平台,包括影院进行作品呈现,重要的同样不在于观众是否会选择,而在于我们是否会表达。

电影的文化与思想创作永远不会受限于外部环境,真正的桎梏只会来自于我们自身思想源泉的枯竭,与墨守成规不敢突破的内心障碍。

当电影市场似乎无限风光时,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这种轻创作、重类型的“套路化”操作会让电影这门注重思想和创作的艺术遇冷。如今当行业面临寒冬时,电影人反而可以再思考:眼前所谓的寒冬是否只有“寒冷”?要知道,在第一部票房超过10亿元的华语电影诞生前,这个行业一样不缺乏多样化的优质从业者。笔者相信,如今的状态只会帮助行业去伪存真,优质的艺术创作者也不会因此轻易离开。这同样也是“文化自信”之于时代转折与行业新浪潮来临前的自然承接。

对电影人来说,值得深思的问题不是“要不要继续”,而是“如何做得更好”。外部市场在等待新一代电影人成长为新一轮电影创作热潮的先驱,并继续贡献多样化的好作品。而那些热爱电影艺术、热爱电影院的观众也在时时观望、期待电影人在寒冬中走出的每一步,这些坚定的步伐将指向值得我们期盼的未来。(作者是监制、策划人、四味毒叔创始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