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延,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国际焊接学会技术委员会主席。他从事焊接工作40年,20世纪80年代,面对西方的技术封锁,他顶住压力,攻克了国际上先进的电厂耐热材料的焊接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工艺空白。他参与创办中葡北京焊接培训与认证中心,首次实现国内这一领域的国际培训与人员认证,他还创建中国焊接青年委员会和焊接创新平台,促进中国焊接人才发展,助推“中国焊造”引领世界。
焊接技术作为制造业的重要工艺,在多个工业领域均有广泛应用。在1952年以前,我国没有焊接专业,在材料、制造装备和工艺方面都与西方存在较大差距。先后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工学博士学位和科学博士学位的李小延一直把推动实现中国焊接科技引领世界作为其奋斗的目标。
创新是成功的唯一途径。在我国启动与西班牙合资的鸭河口发电厂建设的国家重点工程中,电厂使用的耐热材料是当时国际上先进的P91/T91材料,国内对其并不熟悉,更无相关的工艺基础。李小延刻苦钻研,精心试验,制定了电厂建设中这类材料焊接的全部工艺,突破了国外技术,电厂稳定运行至今。另外,为推动我国环境友好焊接技术的发展,李小延在2005年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本无铅焊接技术路线图,2016年主编了中国焊接技术路线图,推动了中国焊接科技水平对亚洲和全球的超越。
为推动焊接人才的国际化,李小延1995年赴欧洲焊接协会(EWF)总部所在地葡萄牙焊接与质量研究所(ISQ)交流,参与创办了中葡北京焊接培训与认证中心,这也是我国这一领域的第一次国际培训与人员认证。李小延还创建了中国焊接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目前,焊接青委会成员已超过500人。为帮助年轻焊接科技工作者的共同进步,积极筹措研究经费,创建了面向青年科技人才的焊接创新平台,平台所资助的青年人才全部成长为中国长江学者、杰青等高层次专门人才。
多年来,为促进中国焊接融入国际舞台,李小延做了很多工作。2005年,他参与创建中日、中韩焊接学会定期交流机制;推动东亚地区焊接合作与认证,出任东亚焊接协会(AWF)执委,助力东亚地区焊接技术的发展;在李小延的努力下,中国焊接学会和中国焊接协会都已成为AWF的常任理事单位;在他的推荐下,2013年度国际焊接学会年会开幕式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国旗和三位中国年轻学者的名字;他还积极向国际学术组织推荐中国专家,已有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材院、北京航空制造院的多位专家经李小延推荐,出任国际焊接学会专业委员会主席等职务。李小延说,从无到有、再到强,如今,中国已经成为焊接大国,在国际焊接舞台上,中国人的声音得到了尊重。“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焊接人在国家百年振兴的征途上大有可为。”
文/本报记者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