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7. 210掠过——“黑色星期四”中的克洛伊顿轰炸

“第210测试大队”与不列颠战役

就在20世纪30年代中,双发、高速、重火力的“重型战斗机”的概念一度风靡各国空军,就在这样的浪潮中,作为欧洲大陆新崛起的空中力量的德国空军自然也不甘人后,研制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点的机型。经过选型比较,最终,来自巴伐利亚飞机公司(BFW)的Bf-110型重型战斗机最终被选中,进入了德国空军服役。

图1. 正在编队飞行的2架Bf-110

虽然Bf-110在服役初期性能较优,并且在二战爆发以及早期的一系列战役中表现良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性能也开始落后。为了更好的对抗其他国家的新锐战机,德国空军开始了新一代重型战斗机的研发。根据德国空军所提出的要求,该机将实现重型战斗机/高速侦察机/俯冲轰炸机/对地攻击机这几项功能。而由于在Bf-110的设计上所体现出的卓越技术给予了德国空军方面深刻的印象,此时已经改名为梅塞施密特飞机公司(Messerschmitt)的Bf-110研制方被授予合同,对新机型进行设计,由于其与Bf-110的后继关系,新机被命名为Me-210。

就在研制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时,为了更好的配合这一新机型的研发,制定出适合其应用的战术技法,德国空军按照惯例组建了专门的测试单位,并且根据Me-210这一机型名称将其命名为“第210测试大队”(Erprobungsgruppe 210)。该部基地位于克隆-奥斯特姆(Köln-Ostheim)机场,指挥官为沃尔特·鲁本斯多夫(Walter Rubensdorffer)少校。

图2. 喷涂在机身上的第210测试大队队徽,可以清晰看见其中的英伦三岛地图轮廓

图3. 第210测试大队所属战机机头的大黄蜂标志

图4. 鲁本斯多夫少校制服照。鲁本斯多夫出生于瑞士巴塞尔(Basel),1935年加入德国空军,二战初期先后参加波兰战役、西欧战役,后担任第210测试大队大队长,在带队轰炸克洛伊顿时被击落身亡

不过,正所谓“好事多磨”,由于Me-210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交付部队的时间一再拖延,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组建的第210测试大队出现了“无米下炊”的窘境。无奈之下,原定参与于测试该机的第210测试大队转而开始对当时德国空军中装备的Bf-110进行新战术的设计和研究。

虽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样的测试单位必定是由精选的机组成员所组成的精英单位,但是事实上,第210大队大队的人员大多数都来自于当时普通的德国空军单位。例如,该部的第1中队人员来自于第1驱逐联队的第1大队(1/ZG1),第2中队的人员来自于第77俯冲轰炸机联队的第3大队(3/StG77),而第3中队的人员则来自于第186战斗机联队的第4大队(4/JG186)。而在具体装备的机型方面,指挥部中队和第1中队装备、第2中队均装备Bf-110,其中第2中队装备Bf-110C-6,第2中队和指挥部中队装备Bf-110D-0,而第3中队则装备Bf-109E-4/B。指挥部中队拥有3架飞机,其他各中队均为9架飞机,全大队共计30架飞机。

图5. 第210测试大队第3中队装备的1架Bf-109E-4/B“黄色3号”,该机于1940年8月15日在参加对克洛伊顿基地的轰炸中被击落

图6. 停放在机场附近伪装网下的1架Bf-110,前方为该部飞行员霍斯特·马克斯(Horst Marx),马克斯同样参加了当年8月15日的轰炸,并且在被英军击落后被俘

在鲁本斯多夫的指挥之下,第210测试大队很快就形成了战斗力,并且在7月10日转场到了法国的德纳(Denain)。然后,该部几乎是马不停蹄的投入了紧张的战斗,从7月13日起,该部就开始针对航行在英吉利海峡上的英国商船发起进攻。这样的行动一直持续了近1个月,直到8月12日,该部又开始转而投入对英国本土的空袭,主要是对一些雷达站进行突袭,并且对皇家空军的一些机场进行压制。

图7. 1940年7月30日,时任第2航空军指挥官的阿尔伯特·凯塞林(Albert Kesselring,右起第3人)元帅视察第210测试大队,图中凯塞林正在1架Bf-110C-6旁和鲁本斯多夫(最右)交谈

为了执行对地攻击任务,他们所使用的Bf-110进行了火力强化,其中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在机身下方原有的双联装20毫米机关炮的位置安装了1门30毫米机关炮,这样可以在对地扫射时投送更多的弹药,并且提高对目标的毁伤能力。

图8. 经过改装后的Bf-110C-6前部机身结构示意图,可以清楚地看见30毫米机关炮的安装位置

目标——肯利基地

随着不列颠战役的进行,为了彻底压制数量虽处于劣势但是依然奋力作战的英国皇家空军,德国空军开始将目标投向了英国本土的各个机场。而其中,作为首都伦敦附近的主要空军基地之一的肯利基地(RAF Kenley)很快就被德国空军的参谋们在地图上标注了出来。

图9. 肯利基地徽章,绶带上的拉丁语短语为其格言:“仰赖吾主”(nisi dominus pro nobis)

图10. 肯利基地俯视图

肯利基地位于伦敦以南的萨里郡,是伦敦附近3个空军基地之一。作为英国皇家空军历史最悠久的机场之一,该基地在1917年就开始供“皇家飞行军团”(Royal Flying Corps,英国皇家空军的前身)运作。就在不列颠战役爆发时,共有10个战斗机中队驻扎在肯利基地,这些中队装备了霍克“飓风”(Hurricane)式战斗机,构成了保卫伦敦的空防力量的中坚,对试图轰炸伦敦的德国空军轰炸机部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由于肯利基地在伦敦地区空防体系中的主要地位,因此,为了保证轰炸伦敦的任务得以进行,德国空军决定对肯利基地进行轰炸,以釜底抽薪的手段彻底消灭这一威胁。

但是,由于英军方面已经预料到德军可能的进犯,因此在肯利基地附近已经部署了较为严密的防御。除了部署在当地和附近机场的战斗机之外,周围的高射炮阵地也很有可能将对来犯机群构成严重威胁。这样一来,传统的大机群空袭的成功概率将会非常的低,必须采取较为快速灵活的机型进行突袭,以增强突然性,降低英军防御作战效率。

因此,这项任务就被交给了第210测试大队。根据计划,由该大队的Bf-110携带炸弹负责总攻,而在掩护兵力方面,除了本队的Bf-109之外,来自第52战斗机联队(JG52)的Bf-109也将在编队上方200米处提供高空掩护,以防英军战斗机从高空发动掠袭。而在参战兵力方面,经过精心计算和规划,将有23架战机投入此次行动。

预定的空袭行动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准备,为了尽可能的达成行动的突然性,降低英军防空体系的效率,攻击编队将以超低空接近目标,而由于超低空飞行导致飞机航程下降,为了最大限度延长在英国上空的留空时间,参战的机组驾机转场到了位于法国海岸线附近的加莱-马克(Calais-Marck)的德军前进机场。经过多天的筹划,最终到了8月15日,行动正式拉开序幕。

阴差阳错的空袭行动

就在8月15日傍晚,预定的23个参战机组人员在接受了战前任务信息简报和相关情况介绍之后,从机场驾机起飞,在夜色的掩护下,直奔向英伦三岛。

虽然按照计划,来自JG52的掩护战机将为其提供掩护。但是,由于Bf-109型战斗机的作战半径有限,因此他们在将空袭兵力护航至预定目标处之前就选择了返航。而在此期间,1架无线电呼号为S9+EK的Bf-110也由于出现了机械故障被迫提前返航。这样一来,剩下的22架战机只得独自完成任务。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当天的气象条件非常恶劣,由于雾霾的影响,天空中的能见度非常的低。

坐在自己的Bf-110的座舱内,技术军官卡尔-海因茨·科赫(Karl-Heinz Koch)少尉意识到此时自己的境遇已经是凶险无比。虽然这已经是他的第100次出击,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编队中的3号机,排在鲁本斯多夫和霍斯特·费德勒(Horst Fiedler)中尉之后的他一直小心翼翼的跟随着先导机进行飞行。

“敌机来袭!”这批德机的踪迹很快被英军侦测到,随即,凄厉的防空警报声在沿线的居民点响起,提醒居民立刻采取掩蔽措施。就在一片紧张的气氛中,1位名叫哈特威尔(Hartwell)的目击者在他家位于塞尔赫斯特(Selhurst)的花园看见了让他大惑不解的一幕:1架飞机直接离开了编队,然后扔下了2枚炸弹。或许,他所看见的,正是之前因为机械故障而提前返航的那架Bf-110。

图11. 来自第210测试大队的空勤人员合影,中立者即为科赫

科赫当然不会知道地面上所发生的事情,就在一片晦暗的环境下,他注意到前方的几架战机开始俯冲,就在下意识的跟随之下,他也开始驾机朝“目标”俯冲下去,但是,就在他即将开始投弹时,他却惊讶的发现,这里似乎并不是预定要攻击的肯利基地!

事实上,他们攻击的确实不是肯利基地,而是位于伦敦附近的另外1个基地——克洛伊顿基地。由于其属于大伦敦地区的一部分,因此该地在当时还被德军最高统帅部列为禁止轰炸的目标。但是,就算是现在这些飞行员意识到了这一切,他们也只能是无能为力——他们已经进入了轰炸航线,英军的战斗机也开始紧急升空对他们进行拦截。除了继续硬着头皮完成轰炸,他们几乎别无选择。

作为大伦敦地区最大的机场之一,克洛伊顿基地在1939年9月二战爆发之后被英国皇家空军征用,作为肯利基地的卫星基地使用。

其实,就在德机正在飞行过程中,1名来自第111中队的列兵就已经发现了目标,并且发出了警报。就在德军到了之前30分钟,第111中队就开始进行紧急起飞。不过,虽然已经得到了情报,并且已经有战机准备起飞。但是,就在德军战机到达机场上空时,依旧利用仅有的一些机会完成了投弹。

“轰——”炸弹在克洛伊顿基地跑道和周边设施中炸开,基地及其邻近建筑顿时升起了滚滚浓烟。根据事后的调查,就在这场轰炸中,一共有9枚高爆弹(其中7枚为500磅)命中了机场区域,共导致62人死亡,另有来自第111中队的4人、第1皇家加拿大空军(RCAF)的1名飞行员、2名平民电话操作员及其其他185人受伤。

拦截与突围

就在完成了轰炸之后,几乎所有的德军战机都开始向南转向,希望能以最快速度飞离英国海岸线,回到己方占领区。就在此时,之前已经强行升空的“飓风”的来自第111中队的“飓风”开始与德军展开空战。

很快,来自第111中队的威廉·戴蒙德(William Dymond)中士和来自第32中队的列奥纳德·皮尔斯(Leonard Pearce)中士驾驶的“飓风”就咬住了其中一个目标,这正是位于编队中2号机位置的费德勒机组所驾驶的Bf-110。该机遭到了集中攻击,尽管费德勒和机枪手约翰尼·维尔纳(Johann Werner)奋力抵抗,但还是未能幸免被击落的命运。费德勒由于伤势较重于被击落之后伤重不治身亡,而维尔纳其则幸运生还,被随后赶到的英军俘获,在战俘营里度过了战争中余下的时光。

图12. 正在费德勒座机坠毁现场进行检查的英军士兵

就在第111中队飞行员率先对德机发起进攻时,从肯利基地飞来的第501中队的“飓风”以及从邻近的比金山(Biggin Hill)基地强行起飞的来自第32中队的“飓风”也纷纷加入战团,对这些试图突围的德军战机展开拦截。

就在刚刚顺利完成投弹然后拉起之后,科赫的座机遭到了数架英军战斗机的攻击。其中,来自第32中队训练飞行队的汉弗莱·拉塞尔(Humphrey Russell)中尉驾驶的“飓风”成功击中了科赫的座机。在战斗中,科赫的机枪手,二级下士卡尔(Unteroffzier Kahl)被英军战斗机射出的机枪弹多次击中,身负重伤。科赫拼命试图摆脱英军战斗机的围追堵截,向南试图返回基地,拉塞尔则紧追不舍,战斗从克洛伊顿上空一直打到了苏塞克斯郡(Sussex)。最终,由于机身受伤严重,科赫已经无法将其飞回法国机场,因此,他不得不在东苏塞克斯海岸线附近的一个名叫豪伊(Hooe)的小镇附近的一处平地完成了迫降。就在完成了迫降之后,没有受太大伤的科赫离开了机舱,然后他就看见5名国土警卫军(Home Guard)的士兵朝他走了过来。识时务的科赫选择了投降。就在15分钟之后,3名当地警察也赶到了现场,他们将科赫带到了警察局,而之前身负重伤的卡尔也已经被送往了当地的医院接受治疗。在警察局里,科赫经历了长达2个半小时的等待,最终,他又被转交给了第6德文郡步兵团(6th Devonshire Regiment)。当天晚上,科赫被暂时安置在了当地著名的战斗修道院(Battle Abbey)。值得一提的是,这片修道院就建在1066年时诺曼入侵的著名战场上,而粗通英国历史的科赫却把它当成了另外一处和诺曼入侵有关系的地方——黑斯廷斯城堡(Hastings Castle)。到了战俘营之后,科赫得知,自己是开战以来第219名被俘的德军军官。至此,德国空军少尉科赫的战争已经彻底结束,第51156号俘虏的英国战俘营生涯则正是拉开序幕。

图13. 迫降在一片开阔地上的科赫座机,可见机身主体相对保持完好。机身上已经被英军盖上了伪装网,防止德军在发现之后将其摧毁

图14. 战斗修道院外观图

就在机场上响起了刺耳的防空警报之后,来自第32中队的约翰·“波利”·弗林德斯(John ‘Polly’ Flinders)少尉在收到起飞命令之后,于当天夜间6点45分驾驶他的N2062号“飓风”从比金山基地起飞,和拉塞尔少校(Russell)一同朝肯利机场方向飞去。不过,弗林德斯在爬升飞往肯利基地的飞行过程中和一同起飞的拉塞尔少校失去了联系。就在约12000英尺高度,他注意到在克洛伊顿基地方向不断出现高射炮炮弹炸开形成的烟云,而机场和附近也已经升腾起烟雾。很显然,德军已经对克洛伊顿基地展开了空袭。弗林德斯立刻朝远处望去,果然,在福兰特镇(Frant)附近上空,他发现在其下方3000英尺高度,正有2架双发动机飞机正在向东南方向飞去(弗林德斯将其误认为Ju-88)。就在弗林德斯试图对这2架飞机发起进攻时,1架Bf-109从其右侧发起了掠袭。弗林德斯立刻减速,Bf-109从其前方略过。利用这一良机,弗林德斯立刻开火,2秒之后,他看见敌机发动机开始冒出白烟。这架由霍斯特·马克斯驾驶的Bf-109失去了控制,马克斯本人也在近6000英尺高度选择了跳伞,落地之后被当地警察俘虏。这是弗林德斯在整个不列颠战役中取得的第3个战果,而在整个不列颠战役期间,他一共取得了5次空战胜利,外加1个不确认战果,而弗林德斯之前发现的2架Bf-110则趁机逃出了英国海岸线。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在法兰西战役期间,他的座机曾经在法国北部上空被击落,但是他最终成功逃离,并且设法找到船只,和其他一些滞留在法国的人一同回到了英国多佛港(Dover)。

图15. 对霍斯特座机坠毁现场的调查报告

图16. 第32中队部分飞行员合影,居中者即为弗林德斯

由于英军战斗机的密集拦截,德国空军的这次空袭行动可谓损失惨重。在所有22架最终到达克洛伊顿上空的战机中,共有7架被击落,其中有6架为Bf-110,1架为Bf-109,而指挥部中队的损失极为惨重,所有3架参战战机全部被击落,可谓全军尽墨。

鲁本斯多夫的最终结局

就在经过一番苦战之后,剩余的13架战机飞行员在即将精疲力尽之时终于看见了法国的海岸线。就在回到己方基地之后,他们发现,大队长鲁本斯多夫本人的座机也并没有返航。就这样,他的名字被列入了损失名录,无论是阵亡还是受伤被俘,一时半会都已经难以回到原部队履职了。于是,就在8月16日,汉斯·冯·博尔滕斯泰因(Hans von Boltenstern)少校接过了指挥权,正式成为第210测试大队的第二任指挥官。

虽然鲁本斯多夫座机被击落已经成为定局,不过,比起击落本身更加耐人寻味的,则是对这个特殊的击落战果的判定。就在此战结束之后,英军在进行战果判定时发现,不少英军飞行员似乎都有可能击落(或者至少说是击中)了这架飞机。但是是谁最终完成了致命一击,就成为了一个悬案。

就在当天的空战结束之后进行战果评判时,有不止一名英军飞行员被认为有可能击落了鲁本斯多夫的座机。而在这些人当中最有可能的是2人,一个是第111中队中队长约翰·汤普森(John Thompson)少校,另外一人则是来自第501中队的飞行员拜伦·杜肯菲尔德(Byron Duckenfield)少尉。汤普森在克洛伊顿上空时,曾经先后击中了多架Bf-110,而在降落之后,杜肯菲尔德则报告称,自己对一架“道尼尔-215”型“轰炸机”(系杜肯菲尔德本人错误报称)进行了长时间的攻击,就在最终耗尽弹药之前,他成功击中了飞机上的其中1台发动机。之后,他看见被击中的发动机舱窜出火苗,然后飞机失去控制,一头坠向了地面,落在了距离肯特郡坦布里奇威尔斯(Tunbridge Wells)镇附近的地方。由于此时飞机燃油即将耗尽,杜肯菲尔德在没有来得及进行战果确认的情况下就选择了返航,因此,对于这架双发飞机的真实身份的误判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为了进一步确认空战中的各个细节,英军情报人员对被俘的德军飞行员进行了审问。在审问期间,霍斯特·马克斯提到了一个细节,在他试图为鲁本斯多夫座机提供掩护时,鲁本斯多夫在无线电中曾经对他呼叫称,他的座机已经被击中。这似乎证明了汤普森击落鲁本斯多夫的可能性。但是,就在之后搜集被击落飞机残骸的一系列行动中,一些当地的目击者向英军提供了一系列目击报告,这些目击报告又提出来了不一样的观点。其中,当地居民乔治·图克(George Tuke)的目击报告生动的记录了鲁本斯多夫最终被击落的全过程。

图17. 正在进行坠机现场进行调查的英国方面研究人员

就在8月15日当天,年仅16岁的图克早早的和父母在其位于梅菲尔德(Mayfield)的家中用完午餐,准备乘坐公共汽车前往坦布里奇威尔斯的里兹剧院(Ritz Cinema)观看电影。虽然在白天时,在梅菲尔德附近也时常可以听见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但是由于高度较高,他们并没有采取什么防空隐蔽措施。

就在看完了电影之后,图克一家人又乘坐公共汽车在晚上回家,就在路上,正好听到了空袭警报,1名警官出现在了车旁,要求司机将车开到路边的树荫下以躲避空袭。虽然这样的要求在身处和平年代的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对于那时候的人而言已经是司空见惯。就在车辆停稳之后,车里的人们也被要求离开车辆,就地寻找隐蔽物。

就在找寻掩护的过程中,图克穿越公路,躲进了一条壕沟内。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了发动机的轰鸣声,似乎正在展开一场激烈的空战。突然,一架拖着火焰的飞机正在以极低的高度朝图克所在的方向飞来,图克睁大眼睛朝飞机的方向望去,随着飞机越来越近,飞机上的铁十字徽章也越发明显,那是德国人的飞机!

飞机越飞越低,受损严重的尾翼也直接从机身上被撕裂下,最终,飞机一头栽向了地面,落在了一处猪圈附近,化作了一团巨大的火球。见飞机坠毁,图克立刻以最快速度跑到了坠机现场。飞机残骸在大地上四散开,而附近猪圈里的猪也遭到波及,机上剩余的燃油引发了大爆炸,猪除了一部分当场死亡之外,其他的则哀嚎着四散奔逃开。虽然飞机已经受损严重,但是图克还是依稀辩认出来,这是一架Bf-110型重型战斗机。渐渐的,散发着恶臭的空气让图克无法忍受,他又回到了大路上,然后乘上1辆公共汽车回到了家。

这大概就是鲁本斯多夫的最终结局,就在他所执行的最后一次行动中,他和机枪手路德维希·卡雷泽(Ludwig Kretzer)无一生还。后来,英国方面对2人的身后事进行了还算妥善的安排,如今,他们还长眠在英国境内的德国军人公墓内。

图18. 位于德国军人公墓内的鲁本斯多夫和卡雷泽墓碑

后来的事

就在当天的空战中,由阿尔弗雷德·哈比什(Alfred Habisch)上尉所驾驶的1架Bf-110被击中,之后也和科赫一样由于伤势过重而选择了迫降。就在发现了他的座机后,英国方面将其拖到了伦敦进行展示,参观采取付费制,门票价格每人2.5英镑。

图19. 正在进行公开展示的哈比什座机

图20. 另外1架在肯特郡附近被击落的Bf-110机体正在被回收,呼叫代号S9-CK

图21. 正在参观被击落Bf-110的英国普通民众

到了1941年4月20日,第210测试大队被改组,成为了新成立的“第210快速轰炸机联队”(Schnellkampfgeschwader 210 )的第1大队,剩余的飞机一同转场前往了阿比维尔(Abbeville)。至于克洛伊顿基地,就在3天之后的8月18日,又一次遭到了空袭。这次,由于第111中队前往支援肯利基地方向,以至于德机得以从容投下11枚高爆弹和8枚带延时引信的炸弹,幸运的是,这次并没有军人伤亡。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不列颠战役之后,一直在各种测试中跌跌撞撞的Me-210终于开始了部队试飞。虽然梅塞施密特方面在1941年至1942年间持续修改飞机瑕疵,但没有根治这架飞机的缺陷,即使是该机后来勉强进入德国空军服役后也仅仅是“走了个过场”,倒是匈牙利空军因为缺机而接收了大量通过德匈共同生产计划而由多瑙河飞机制造厂生产的Me-210C型战斗机,并且将其用于实战,给该机惨淡的发展历程多少挽回了些颜面。至于围绕该机和后续型号Me-410所发生的一系列扯皮、争论乃至宫斗,那就是另一个更长的故事了……

图22. 1942年飞行在法国上空的1架Me-210A-1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