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线上相聚,共话中美音乐交流五十年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专机降落北京,开启了举世瞩目的“破冰之旅”。 这次访问促成了《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进而开启了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多年来,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展开了全方位合作,其中,音乐的交流合作为两国人民的人文交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天津茱莉亚学院作为第一个在表演艺术领域的中美合作办学项目,是这一最重要的全球关系的受益者。”天津茱莉亚学院艺术总监兼学术院长何为说。

2月21日,天津茱莉亚学院举办“中美音乐交流五十年研讨会”,以纪念《中美联合公报》发表50周年。

当天,纽约茱莉亚学院荣誉院长兼首席中国事务官约瑟夫·W.波利希(Joseph W. Polisi),天津茱莉亚学院院长徐昌俊、执行理事兼首席执行官卜怡明、艺术总监兼学术院长何为、常驻教师李伟纲等,与学院师生共同回顾中美音乐交流的历史瞬间,展望中美音乐交流的未来步伐。前费城交响乐团小提琴家赫伯特·莱特、作曲家周龙、作曲家陈怡、大提琴家王健等,也通过在线或录制视频的方式参与到研讨会中。

中美音乐交流五十年研讨会现场

中美音乐交流五十年研讨会现场

卜怡明就茱莉亚管弦乐团两次访华对话波利希

卜怡明就茱莉亚管弦乐团两次访华对话波利希

费城交响乐团吹起破冰号角

尼克松历史性访华后的第二年,通过两国领导人的引荐,费城交响乐团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支访问中国的美国乐团。

1973年随费城交响乐团来华巡演的小提琴家赫伯特·莱特至今仍记得,他们乘坐泛美航空的波音707从费城出发,经火奴鲁鲁和东京飞抵上海,在上海短暂停留后抵达北京。

“那次访华演出非常成功,中国的朋友和观众都非常热情。乐团通过演奏将音乐中蕴含的情感传递给中国观众,观众们也接收到我们所传递的情感。”莱特笑称,演奏时,他感受到了与观众之间的心意相通。

自费城交响乐团访华起,中美两国的音乐交流互动愈发频繁。

1978年,华裔作曲家、教育家、文化使者周文中创办了“美中艺术交流中心”。周龙、陈怡当时还是学生,1980年代,他们先后在“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的资助下赴美留学。

周龙、陈怡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的作曲家,在作曲系系统地学习了中国传统音乐,“1970年代,约翰·琼斯教授访华,让我们对20世纪的西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我创作了《琴歌》《广陵散》等作品,学校还邀请了其他美国作曲家访问中国,我们进行了很好的讨论,这也是我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的原因,去寻求进一步的深造。”周龙回忆。

在哥伦比亚大学跟随周文中学习期间,陈怡记得,周文中常常召集中国的作曲博士生和其他学者们齐聚,讨论究竟应该怎样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创作中,并探究中美音乐和文化交流的发展方向。此后,陈怡为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现代音乐节创作了琵琶独奏曲 《点》。

1998年以来,从哥伦比亚大学到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这对“夫妻档”作曲家多次促动中美音乐和文化的交流,“我们希望将各方面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陈怡说。

1979年,美国著名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访华,随他访华的好莱坞团队拍摄了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并获得奥斯卡奖。时年15岁的李伟纲、10岁的王健,出现在纪录片中。

当时的王健正在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学习大提琴,经常代表学校为来访者演奏。“听到斯特恩先生对我喊出Bravo,我非常高兴、非常满足。”少年王健尚不明白这次访华之旅的意义,很多年后才意识到,这是古典音乐在中国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

“当时中国的古典乐教育主要是模仿西方的艺术家们,然后要求学生不要出错,但斯特恩先生的教学强调的是音乐表现。他认为音乐只是一种媒介,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去探索、去展现、去深化、去感受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情感。如果演奏家能够展现出他们在各自的灵魂当中所听到的,那么听众也一定会有回响。”

“他向我们展示出了音乐并不是一种练习、并不是一种僵硬的表达形式,只有真正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音乐才有真正的意义。”王健认为,斯特恩的访华播下了一颗种子,就是从那时开始,演奏者们开始走出国门,拥抱世界,成为了国际音乐舞台的一员。

中美音乐交流五十年研讨会现场

中美音乐交流五十年研讨会现场

天津茱莉亚学院研究生洛贝妮现场提问

天津茱莉亚学院研究生洛贝妮现场提问

天津茱莉亚学院扮演新角色

50年前,费城交响乐团以音乐为媒促进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50年后,音乐仍然是中美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的桥梁。作为中美教育合作的典范,天津茱莉亚学院在新时代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1987年,时任纽约茱莉亚学院院长约瑟夫·W.波利希带领茱莉亚管弦乐团访华,这支乐团也成为第一支来华巡演的美国学生乐团。2008年,受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之邀,波利希再次率领茱莉亚管弦乐团以“文化使者”的身份,来到中国巡演。

“我看见了中国的发展,我能感受到古典音乐在中国一定具有广阔而长远的发展空间。”波利希还记得,2008年,中国音乐会现场观众的反馈与早年间完全不一样了,观众席上有一些五六岁的孩子,但他们专注于音乐,没有吵闹。

多年来深度参与中美音乐交流时刻,波利希感慨,“从1987年,到2008年,再到现在,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2008年,中国国家大剧院刚刚开幕,中国各地的剧院如雨后春笋般建成。我有一个强烈的念头,茱莉亚学院一定要成为中国古典音乐发展的参与者。”

十多年前,波利希提出了“一所学校,两座校园”的愿景,从此无数次往返中美,与两国的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天津茱莉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2021年,天津茱莉亚学院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新校园正式落成启用,这也是茱莉亚学院建校百余年来,首次在海外设立分校。天津分校致力于“合奏艺术”的教学,并针对中国的需要,量身定制了三个专业——管弦乐表演、室内乐表演、钢琴艺术指导。

受天津茱莉亚学院感召,久居美国三十余年的上海四重奏第一小提琴李伟纲,选择回国,定居天津——以天津茱莉亚学院常驻教师的身份,助力中国的室内乐教育。

“上海四重奏回到中国、加入天津茱莉亚学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永远都有这样一个初衷,就是要找到一种新的方式和平台,不断将我们过去35年在美国的所学传递给下一代音乐家,尤其是亚洲的、中国的音乐家,因为我曾是其中之一,我知道如何避免一些弯路。”李伟纲坦言,“中国的音乐学院里有不少非常优秀的室内乐教师,也有合奏的课程,但我认为室内乐得到的重视还不够,我希望我们在天津茱莉亚学院能够作为一个范本,来推动室内乐在中国的发展。”

“作为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我们希望通过音乐和艺术促进对话,拉近两个伟大国家的距离,并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以生发出更多的思考来搭建文化桥梁,为‘音乐无疆界’绘制蓝图。”天津茱莉亚学院艺术总监何为展望未来说。

波利希始终认为,音乐具有一种特殊力量,可以将全球各地的社会族群和传统聚集在一起,“我认为天津茱莉亚学院的创立展现了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是把中国在音乐与文化上的厚度,与茱莉亚学院的资源与传统融合在一起的结果。在过去的三年间,我们看到了很多这样的交流。”波利希坚信,天津茱莉亚学院将成为一个交流的中心,“它将促进新的想法的交融互动,并且能够尝试将两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携手创造新的未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