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历史上鲜为人知的16件大事 快来涨知识

历史的长河汹涌澎湃,总会卷起一些浪花的。

历史的长河汹涌澎湃,总会卷起一些浪花的。然而,当今庄浪的历史,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是为什么呢?答曰:皆因庄静划界所致。以1942年为界,历史上的庄浪地盘——如治平、李店、曹务一带划给了静宁。而当今的庄浪地盘——如通化、水洛、万泉一带本属静宁,保持未变的只有赵墩、南湖两镇以及阳川、卧龙、岳堡的部分地方。如此以来,原有的庄浪历史不能照搬,而当今的庄浪历史又没法确立,所以只能“虚位以待”。对这一现象,笔者感到好奇,便试着去寻找,还真捡到了几朵浪花。

1.庄浪已有4.6万年的历史。在水洛河畔的徐家城村,一个仅有20平方米的地方,竟出土各类石器5000多件,各类动物化石将近600件,距今4.6——4.1万年。

2.庄浪曾有剑齿象。在刘庙滑沟尖、赵墩庙隆沟、南坪唐家沟等地,发现旧石器时代化石点30多处。其中有敲砸器、刮削器和石核等石器,又有剑齿象、鼠羚羊、披毛犀等动物化石。从剑齿象的生存环境来说,庄浪也曾是一个森林茂密、雨量充沛、天气炎热的地方。

3.庄浪为“羲皇故里”。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对其祖居地和出生地,《帝王世纪》以“成纪”(治地在静宁刘河村)、“雷泽”(今庄浪朝那湫)为坐标,说得很清楚。进一步说,华夏第一国华胥国都地亦为庄浪,因为华胥为伏羲的母亲。“娲皇故里”亦为庄浪,因为伏羲与女娲为兄妹,也是夫妻。

4.龙首山、雷泽是庄浪最早的两个地名。《山海经》以“高山”(泾源米缸山)、“苕水(即汭水)”为坐标,称庄浪桃木山为“龙首山”。以“吴山”(华亭五台山)为坐标,称庄浪朝那湫为“雷泽”。

5.谷子是庄浪最早的农作物。庄浪共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87处,其中包括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常山下层类型。阳川李家湾古洞门遗址,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距今5900——5000年。从中出土彩陶罐、乳钉斝、红陶盆、实足碗、尖底瓶和火种罐等陶器,并有一谷子窑,储藏着20厘米厚的谷子。

6.朝那国为东周诸侯国。其国都地为庄浪朝那湫,王宫为湫后悬崖之巅的马槽槽。《说文解字》称之为“西夷国”。它是一个名为“戎那”的少数民族方国。《平凉府志》说,它由古卢国演变而来,那人为卢人后裔。《中国通史》说,在周武王伐纣时,卢人曾随其出征。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秦伐西戎,归其版图”。此外,西秦时阳川曹家塬还有过一个大兜国。

7.《厥湫》为陇上“石刻之祖”。《厥湫》为先秦《诅楚文》三块石刻之一。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前312),由宗祝邵鼛代表秦惠文王在庄浪朝那湫祭天祭川,然后竖立于湫旁,于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出土。它是甘肃历史最久、书艺最精、文史价值最高的一块碑刻。

8.受渠亭、水洛亭是先秦的两个驿站。亭为秦汉时代的驿站,兼有地方行政职能。受渠亭因受渠水(庄浪河)而得名,在南湖镇。水洛亭因水洛河而得名,在水洛镇。这是庄浪最早出现在史册中的两个地方行政建制。

9.街亭、长离川在庄浪。街亭以番须口(今店峡)为坐标,就在庄浪韩店镇。这在《中国历史地图册》中标得很清楚,中学《语文》亦说“在庄浪县东南”。而关键是,这里为番须道的咽喉,非扼住这里便不能切断其道。长离川是庄浪阳川镇,这在《水经注》中有明确记载,说它在“成纪县”东,是“瓦亭水(葫芦河)”流经阳川镇之地。

10.吕光为后凉国建立者。氐、羌为女娲、伏羲部落后裔。到唐宋,庄浪仍有氐、羌民族。据明代《平凉府志》记载,吕光为东晋略阳(庄浪西南)氐族人,为东晋十六国时代后凉国的建立者。其都地为姑臧(武威),拥有整个河西地区,历时15年。

11.佚失郡县——交州、安阳郡、安阳县、长川县。北魏的交州,西魏的安阳郡、安阳县,隋代的长川县,为同一治地,在阳川曹家塬。只因当今史学界不知长离川所在地,以致使这些郡县错位。如长川县,因长离川而得名,长川为长离川的简称。如这些郡县一旦确认,一些流失的历史人物如王嘉等便可认祖归宗。

12.佚失郡县——兰干县、南平郡、陇城县、河阳县。南平郡为后秦所置,史学界将其定位于水洛城。其实,它不在水洛城,而是在南坪镇。这可从《资治通鉴》的描述来判断,也可从其名称的由来来判断。南平者,南洛河之坪也,这是显而易见的。兰干县为西汉天水郡所辖之县,历史文献没有丝毫踪迹。如果把南平郡与兰干县联系起来呢?南者,兰也,以音通假。平者,干也,以形通假。由此而言,兰干县治地亦在南坪镇。

西晋的陇城县,西魏的河阳县(合并陇城县、略阳郡于此),隋唐的陇城县,均在水洛城。《读史方舆纪要》说:水洛城,“隋为陇城县,唐因之。”只因秦安有个陇城镇,史学界就顺手把这些郡县放在秦安了。其实,秦安陇城镇是由宋代的陇城寨演变而来,历史上并没有设过什么郡县。如这些郡县一旦确认,一些历史人物如唐代名相权德舆等就要认祖归宗了。

13.庄浪路是庄浪历史上的最高地方行政建制。元代的地方行政建制是路、府、州。县。元太宗二年(1230)十一月置庄浪路。元大德八年(1304),降路为州。明洪武八年(1375),降州为县。“庄浪”二字,为吐蕃庄浪族之名,意为“野牛沟”。

从太宗蒙哥建立庄浪路,到忽必烈东进大都(今北京),相距50余年。其间灭金灭宋的指令,就是从庄浪路发出的。这里不只是蒙军六盘山军事基地的总部,而且还是蒙军早期的都地。

14.吴玠是庄浪人,并非什么“迁徙”。从历史贡献来说,吴玠堪称庄浪有文字记载以来第一人。然而只因《宋史·吴玠传》“父葬水洛城,因徙焉”之句,从古到今竟无一人将其解对。“徙”者,袭也,意为吴玠的籍贯是根据其父葬水洛城而确定的。倘若说“迁徙”,则与理不通。因为水洛城本归陇干县管辖,岂能把子与父相齐并论?何况吴玠祖上三代均葬水洛北山,压根就不存在什么“迁徙”。

15.庄浪知县顾佐为“明代包拯”。顾佐为河南太康人,明洪武初任庄浪知县,廉能有惠。后升任监察御史、应天府尹和左都御史等职,刚正执法,百僚畏服,勋贵敛手,被誉为“明代包拯”。

16.《庄浪县志略》很珍贵。明清时代,庄浪曾先后6次修志,但保存下来的却只有清代的3部。其中乾隆年间庄浪知县邵陆《庄浪县志略》保存史料较多,弥足珍贵

作者简介:张双锁(1958——),男,汉族,庄浪人,大学文化,庄浪商务局退休干部。研究方向:地方文史。作品散见于《华夏文化》《西部学刊》《甘肃文史》等刊。有论文获中央政研室征文优秀奖。

(紫荆印象公众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