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二”唐山不会忘记(原创)黄志强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强烈地震,市区建筑几乎全部倒塌。震后第10天,国务院就派出工作组进行重建唐山的规划。1978年2月,国务院下达了唐山重建的文件。1979年,唐山市的大规模恢复建设全面展开,在来自全国的十万建设大军云集唐山。五十三个援建单位中,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邯郸市第二建筑公司”,唐山人亲切地称它“邯二”。
历经大地震劫难的唐山人都知道,住邯二盖的房子最放心。他们承建的工程,楼房栋栋全优,小区个个全优。援唐的邯二干部职工为了让唐山人民早日告别简易房搬进新居,全公司2800多人,邯郸就留下了几位上了岁数的工人,负责看守公司大门,全部来到了唐山。
邯郸二建公司公司领导和技术人员正在研究小区住宅的施工设计。(邯二老照片,黄志强藏品)
在随后的10年时间里,邯郸二建在唐山参加建设了24号小区(震后第一个居民住宅小区),25号小区,49、51、52号小区,大庆10号小区,唐山抗震纪念馆,西南交大唐山分校,唐山冷库等建筑工程,建筑面积占唐山市恢复建设初期总规划的十分之一,而他们的建筑力量只占整个建筑大军的五十分之一。为了建设新唐山,他们白天干,中午干,晚上加班接着干,按照当时的国家劳动定额,他们每天一人干两个半人的活,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创同行业最高纪录。
1981年,邯二援唐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企业”银质奖章;1982年,荣获中国企业家协会“企业优秀管理奖”;同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施工企业”称号。1981年,胡耀邦总书记来唐山视察,给予邯二干部职工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扬,称他们是“全国建筑工人好榜样”
随着新建的居民楼、工厂、商场、学校、各种生活设施在震后的废墟上拔地而起,居民喜迁新居,开始了新的生活。而建设者邯二干部职工却长年住在名叫“滚地龙”的窝棚里,冬冷夏热,空气污浊,地面潮湿。有人得了风湿性关节炎,更多的人患上湿疹病。在新工地,没有工棚,工人们就住在正在施工的底楼里,床板上支块塑料布。雨天,头上滴水,床下就是水洼。不少工地没有食堂,工人们就在露天就着风沙吃饭。
援建唐山的邯郸二建油漆工纪良春(右)和纪良贵兄弟二人,他们一心一意建设新唐山的模范事迹被人们传为佳话。哥哥纪良春是八级油漆工,弟弟纪良贵是七级油漆工。他俩在工作中比着干,把高超的技术传授给青年人,为建设新唐山贡献力量。(邯二老照片,黄志强藏品)
邯二工人赵林峰,当年是20多岁的小伙子,因为劳累过度得了肾病,依然坚持工作,直到最后病情严重住进了医院,摘除了左肾。司机凌海山,负责往工地上运送材料,更是没日没夜,只要工地有任务,立刻就得出车。凌海山说:“那时候机器不能停,只要机器出个故障,所有人马上都能睡着了!”。
混凝土班长张志华,瓦工郭文启都是上有父母,下有妻儿,家里还承包着责任田,负担很重,可是到1986年,他们已经连续七年没有请一天事假,没休过一天病假。在邯二的建筑工地上,一个瓦工每要砌两千块砖。拿一块砖,铲一铲灰,必须弯两次腰。砌两千块砖就得弯腰四千次,两千块砖重5吨,加上灰浆,每人每班要搬运7吨多建筑材料。五十多岁的老瓦工武占春,患有瓦工的职业病腰肌劳损,但他一直坚持在生产第一线,腰疼得受不了,他就跪着砌。
当有人问邯二工人:“你们在唐山苦吗?”,他们说:“我们是来援唐的,不是来享福的,比起唐山人民在地震中遭的难,我们吃的这点苦算不了什么。”。多少邯二工人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多少邯二工人三过家门而不入;还有多少邯二工人离家多年,回来时被自己的孩子喊做叔叔。十年支援唐山恢复建设,邯二工人把他们对亲人的满腔挚爱,全部奉献给了饱受灾难困苦中的唐山人民。
邯二工人以博大的胸怀,忘我的精神,温暖着唐山人,感动着唐山人,唐山人民世世代代不会忘记邯二工人以及十万援唐建设者的功勋。是他们和唐山人民一起用双手创造了人间奇迹,经过十年奋斗,新唐山在废墟中崛起。到1986年,唐山市98.5%的居民迁入新居。
1990年,唐山由于震后恢复建设的巨大成就,被联合国授予"人居荣誉奖",成为我国第一个荣获该奖的城市。“邯二”唐山不会忘记!唐山人民永远感谢你们!以“邯二”为代表的援唐建设者们创造的光辉业绩给唐山这座英雄的城市留下了不朽的丰碑,这座人们心中的丰碑和唐山抗震纪念碑一起,永远矗立在唐山的大地上,铭记在唐山人民的心里,永远为世人传颂。
作者:黄志强,开滦博物馆荣誉馆员、启新博物馆荣誉馆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唐山市历史学会理事、唐山市政协文史研究会研究员、凤凰网大风号——唐山陶瓷百科创始人、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