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平凉崆峒区:牛棚里走出“共富经” 红牛产业激活“犇”腾力量——平凉红牛产业链托起乡亲的“牛”日子
在陇东大地这片千年农耕与游牧文明交织的黄土高原上,诞生了一种独有的瑰宝——平凉红牛,这些毛色发红、体魄健硕的牲畜,为这片土地上勤劳、善良、质朴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物质财富,是无数新农人悉心培育的骄傲,也为崆峒区大寨乡这个红牛大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书写着新的故事。
海拔1540米、北纬35.38的大寨乡,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丰富的水资源和广袤的植被为发展平凉红牛产业提供了天然的“绿色牧场”。
今年61岁的赵塬村党支部书记——苏文义,在村上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作为全国劳动模范的他,为这片红色热土培育了数名帮助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头雁”,也成为了大寨乡数年间因平凉红牛产业而产生巨变的有力见证者。
“咱们村上除了外出务工的,家家户户都养牛,但是规模不大,收益也不见起色。2012年,马孝忠回到村上从事养殖行业后,我发现这个小伙子懂技术、肯钻研、能吃苦,特别是对养牛有一套,隔三差五就和他商量对策,再加上政策支持,现在全村红牛养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赵塬村都被乡亲们叫做‘红牛村’。”苏文义笑着说道。
今年46岁的马孝忠,曾当选为省十四次党代会党代表,先后荣获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平凉市第五届劳动模范、市级优秀人大代表等荣誉称号,是乡亲们身边的“养牛能手”。
2021年,大寨乡在天津河西区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的支持下,建成了千头肉牛养殖场。秉承着“一人富不算富,要带大家谋出路”的理念,马孝忠挨家挨户作工作、讲政策、教技术,鼓励引导农户扩大养殖规模,并且主动要求负责牛场的运营事宜。时至今日,整个厂区牛存栏高达600头,平凉红牛达150头,每年可为5个乡镇26个村保底分红26万元,间接带动周边91户群众增收100万元以上。
现在,家门口的乡亲们人人有事干、人人有钱赚,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了。
同村的吴春刚,则是这个“老中青”梯次配置中青年主力军,年仅31岁的他,已经成了大寨乡家喻户晓的“牛”人,不仅是马营子村的党支部书记,更是荣获国家T1级电子商务讲师,甘肃省乡村振兴头雁计划“头雁”、甘肃省农业技术员、平凉市乡土人才等荣誉称号的“兴农人”。
在大寨乡平凉红牛产业链畜牧产业园建成之时,吴春刚就负责了其中500头红牛养殖小区的运营管理,养殖规模较之前相比翻了近十倍,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一提起来红牛,就开心得合不拢嘴,而他与红牛的情缘远不止此。
“平凉红牛可是我们从输血到造血,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制胜法宝哩,2022、2023年乡上建成了废弃窑洞生态养殖暨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这种窑洞养殖模式成本偏低、绿色环保的特质深深吸引了我们,于是我们三个村就商量着联办了一个公司,由村集体出钱养殖平凉红牛,刚开始买了30头红牛,今年已经发展到50头了,以后我们就有越来越多的资金为乡亲们办些力所能及的实事了”。
据大寨乡政府乡长李伟介绍,近年来,大寨乡以全区平凉红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成功为契机,全力推动平凉红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高标准建成平凉红牛产业链畜牧产业园1处,整个园区牛存栏达2000头以上,其中平凉红牛养殖数量超过700头,全乡饲草种植—肉牛养殖—饲料加工—活畜交易—有机肥生产循环式产业链条已逐步形成,“红牛小镇”名号愈发响亮。
“下一步,我们将以打造平凉红牛‘中央厨房’为目标,不断健强红牛产业筋骨,高标准建成废弃窑洞生态养殖基地三期及平凉红牛营养中心,努力打造全区乃至全市有特色、名号响、规模大、效益好的最‘牛’乡镇。”大寨乡党委书记杨文兴表示。
(哈骥洲 李敬瑞 张煜岩)
(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