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观察
乡村调研手记067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新上山下乡”的理念常常被人们提及。
这一理念提倡乡村的优秀人才或是城市里的人才资源逐渐留在或流向乡村,凭借各自的专业优势,各司其职,互相联动,共同完成乡村的地域创生。
通过此以期与城市之间建构良性的、平等的双向价值交换体系,从而反哺乡村,繁荣乡村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这一理念的实施,无疑需要部分城里人与乡村人进行角色置换,也就是要重塑乡村社会关系,促成新老村民的全新融合。
不过目前,在成事之初就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即人才主体的缺位,当下的乡村既留不住当地的人才也吸引不来城市的人才资源,导致了乡村主体的愈发空洞,也为乡村振兴之路笼上了一层迷雾。
1.南辕北辙的发展观点
在地扪侗寨,总会间歇性地遇到一些老友新朋,有的只是短促的几日访客,有的则是常年来的合作伙伴。
当大家一起聊到这个村子时,几乎所有人都表达出了同一种默契地认知,即不希望太多人知晓这个村子,否则村子所面临的改变是猝不及防的,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大家既希望这个村子能有所发展,又不希望它被无限制地对外开放与商业开发,直至元气被消耗殆尽,认为一种“收紧式的开放”对于当地而言,或许是更平衡的。
当地大部分村民的想法恰恰与这些访客的观点有着南辕北辙的差异。
基于“打工经济”的不稳定性,当地人还是希望村子里能有内生性的产业存在,消化部分村人的就业问题,缓解劳务输出所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
加工工厂与商业旅游,是村民口中常提到的两个期冀的发展方向,也是他们在当下社会能常见到的两种发展村域经济的惯用方式。
目前,他们短期内所迫切关注地是如何寻找与建立更好的生计方式来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需求,至于长时段内的发展结果将会让他们面临什么,还尚不在他们的考虑范畴之内。
2.“收紧式的开放”与“新老村民”互置
就地扪“收紧式的开放”这一想法,在长时段来看,对于当地的可持续性发展应该是更优的选择。
但是,这需要一个解构与重构当地社会的过程,各类软硬件设施的保障、社会条件的保障、人才的就位与角色的转变,都需要时间去沉淀与融合。
这似乎与如今万事都追求立竿见影的“快节奏”有些相悖,这条乡村振兴的探索路径则需要从“慢”中求道。
“快”虽然可以堆砌数字,却无法保证质量,社会关系的重塑也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就能被迅速催熟的。
不过,“慢”中求道,或许可以保障乡村的可持续性发展,却无法在短期内为大范围内的在地村民创造生存与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这是在地村民所无法接受的。
面对村民短期发展与乡村长期发展之间产生的矛盾,解决的方法或许可以从新乡村的人员组成与社会关系的重构这一角度进行思索。
乡村振兴的未来应与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需要大量农民身份、角色、职业以及常住地的全面转变,即大量农民以及商业化元素向城镇转移。
而乡村振兴除了需要留住一部分传统农民转变为职业农民外,还需要引流部分“新村民”与当地原住民完成一次置换与融合,继而形成一个新的乡村社会体系,为未来“知识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振兴重塑筋骨血脉。
3.人才资源的缺位与症结
就目前现状而言,我国人才资源的流动还是单向性发展的,即以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为主要趋势。这就意味着新乡村在重塑社会体系之初,就遇到了一个极大的阻碍——社会主体的缺位。
如果一直不能使新乡村的社会主体得到充实,那么缺失了活力的乡村注定会在成事之初就被扼杀在了摇篮中,且只能沿着旧有的轮廓走向暮老。
而它一直缺乏社会主体的症结,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孵化平台与环境
现在的乡村中,为有意愿留在乡村的青年人才提供孵化平台与环境的机构并不多,为数不多的平台也常因不稳定性而无法形成完善的体系。
因此,政府或民间机构,可以从保障孵化平台的稳定性入手,为意欲留在乡村的青年人提供体系更加完善、氛围更为浓厚的成长与工作环境,以期彼此间可抱团取暖、携手共进。
(2)缺乏社会保障条件
由于我国长期实施户籍的二元政策,这使得“新村民”与“新市民”在进行角色转换时,会常遇到很多切身的社会保障问题不能得到落实,成为“两不管”地带人员。
这使得他们无法在新的常住地真正做到安身立命,造成了频繁的流动与不稳定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乡村也很难重塑稳定的社会关系,一再的变动,也为乡村振兴的社会环境制造了些许危机。
(3)物质条件贫乏
乡村物质条件的匮乏以及青年人短期内在乡村微薄的生计所得,同样是年轻人无法持续性留在乡村的原因之一。
国家在“资源下乡”的落地方面,应该更加精准地有的放矢,增设具体的基金项目,为愿意留在乡村的年轻人提供基础的物质条件与孵化环境,而非任其自生自灭。
(4)社会价值观念的束缚
我国多年来的城乡二元结构,撕裂了城市与乡村,也造成了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对等的价值观念。
农村的孩子读书毕业后,常会选择逃离家乡,因为他们从小常会接受这样一种价值观念的引导,那就是读书就是为了能够走出去,不再过这样的生活,而非留下来努力改变曾经的生活。
即便是会有少数人想选择继续留在乡村,也常会收到来自家庭以及邻里的舆论压力。
而城市人更是常对乡村抱有“脏、乱、差”以及“落后”、“愚昧”、“无知”等固有的偏执印象,这也很难令其再对乡村投以欣赏的目光来发现乡村的价值所在。
总而言之,如此种种价值观念的束缚,也为城乡间人才的双向流动增加了阻碍。
作者:张媚,民智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文字编辑:吉星宇
图片编辑:吉星宇
图片来源:地扪生态博物馆资料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