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所辉:呼伦贝尔人甜蜜的事业
图文/卡拉扬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看过陕西靖边的波浪谷后,一行人继续前行,去往内蒙的鄂尔多斯,午饭过后,由陕西进入内蒙。记得上次进入内蒙是从宁夏,那已经是五年前的事了.....
内蒙是中国最大的草原牧区,地域广袤,自东往西,接邻八个省区,横跨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是中国版图上一条狭长的神奇地带。
进入内蒙,一路阳光普照,草地、羊群,马群、散落的蒙古包一一从眼前划过。天空明朗,云朵不到处一片湛蓝,野旷天低,似乎触手可及,这片烈马柔情的土地,令人心动。
在距离鄂尔多斯40多公里的伊金霍洛旗,来到了成吉思汗的陵园。之前对这位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知之甚少,基本停留在毛泽东主席那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之上,今天正好借到此一游,对缺失的历史认知做一次补课学习。
这是兴建于1954年,由中央政府拨专款,时任自治区主席乌兰夫选址并亲自奠基的陵园。1956年5月,随着成吉思汗及几位夫人的灵柩从青海塔尔寺迁回。成吉思汗陵结束了辗转迁徙的历史。蒙古民族对这位民族历史创造者的祭拜,有了一个永恒不变的地方。据说成吉思汗祭祀除了日祭、月祭和季祭外,专项祭奠一年有六十多次。其中尤以阴历3月21日的春祭,规模最大、最隆重。 "成吉思汗祭祀"因保留了蒙古族最完整的祭祀文化,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不在祭祀日里的停车场显得有些空旷。以其容量推断,祭祀那天一定是个车如潮人如海的盛况。一个历史人物的祭祀一年当中竟如此之多,在中国恐怕只此一人吧?
陵园门前的牌楼是进入成吉思汗陵园的标志。像一排毡帐,又像哈达搭起的门楼。牌楼门上端“成吉思汗陵”石雕金字牌匾是已故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题写。
成吉思汗陵与多数的帝王陵不同,没有建在高耸的大山,而是在一个坡地上。站在牌楼正中处,刚好可以看见陵宫的屋顶。没有外在的高大雄伟,却有与周边的和谐统一,像是在追求一种更高境界。
身着各种颜色民族服的讲解员,行走在陵宫和牌楼之间,送走一波参观者,又迎来一波。游人络绎不绝,让他们成了这里最忙碌的人。
走过牌楼就算进入成吉思汗的陵园了。从牌坊到宫殿,有宽宽的走道和九十九级阶梯连接,绿树夹道,曲线柔和,与司马迁墓前的九十九级阶梯比,走起来相当的轻松。
沿着台阶径直向上,成吉思汗与生俱来的气场,让人不由自主的屏住呼吸,少有高声言语。时间仿佛凝固在一代天骄的一世传奇之中。
成吉思汗,蒙古帝国可汗,是这片土地诞生的神奇人物。奇渥温·孛儿只斤·铁木真是他的蒙古全名,人们习惯取后三个字,叫他铁木真。“成吉思汗”只是他的尊号,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长”。
逐水草而居的蒙古人,自古以来以游牧渔猎为生,海洋距他们是遥远的地貌,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未必见过,但他们当中一定有人见过,不然怎么会赋予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尊号?
海洋的无边无际浩瀚无垠,海洋的蔚蓝深邃白浪滔滔, 从古至今都是一个让人充满梦想的地方。
我们无从知晓成吉思汗当年的心理,1206年成吉思汗以武力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了大蒙古帝国后,仍不断发动对外征服的战争。折射出铁木真内心压力山大,为了不辱“成吉思汗”的尊号,他坚韧不拔、不屈不饶,马不停蹄.....
拾级而上,迎面一座成吉思汗身披战袍的骑马铜雕,一副横扫千军,得胜归来的形象,英气十足。
有人曾统计过,成吉思汗一生共进行60多次战争,无一失败。(除十三翼之战存争议)有史学家称:“孙子是伟大的军事理论家,而成吉思汗是百战百胜的军事实践家”。一位学者所著《成吉思汗》一书这样写道:“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他逢敌必战、战必胜的神奇,将人类的军事天赋穷尽到了极点”。“他麾下的铁骑,势如破竹,硝烟漫卷到了俄罗斯、阿富汗及印度北部。在广袤的欧亚大陆,成吉思汗已经成了战无不胜的神,对手无不闻风丧胆,屈服于脚下”。据史料,征战中先后有四十多个国家,七十多个民族归附。蒙古帝国的版图已经横跨欧亚大陆,达三千多万平方公里,是现在中国版图的三倍之多。
只可惜1840年以后,数不清的受辱挨揍、割地赔款,让中国从辉煌的巅峰跌入黑暗的深渊.....
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伐西夏时去世,时年不过66岁,他和他的坐骑纵横驰骋的步伐嘎然而止。上天许他以马上取天下的神力,为何又不容他有坐江山的时日呢?
蒙古人血液里好斗的基因并没有因他的离世而削减,子孙们依托成吉思汗留下的基业,经过44年不断地征战,于1271年统一全中国,定都北京,建立元朝。成吉思汗被他的孙子,元朝第一任皇帝——元世祖忽必烈追尊为圣武皇帝。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疆域空前,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时间不长,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却是一个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的朝代,一个以金戈铁马睥睨世界的朝代。中华文明的发展因蒙元文化的注入而添加了活力,中华民族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延续.....
上完台阶,一道红墙圈出成吉思汗陵的核心区域。红墙边有两个形状大小一样的石碑,一个自治区立的,一个国务院立的。寓意不言自明:成吉思汗不仅是蒙古族的,也是中国所有民族的。
走过红墙,陵宫主体全貌一眼揽尽,它由三个并排的蒙古包式的宫殿构成 。一大两小,一个双檐,两个单檐。宫殿之间有走廊连接。据说陵园的造形,如展翅欲飞的雄鹰,硬是没看出来,不过草原王陵有了乱云飞渡的烘托,则是王气冲天。
陵宫近看,穹庐顶似蒙古包,蓝色琉璃瓦砌成的云头花,辅以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金碧,闪闪辉煌。 乳白色的墙壁,朱红的门窗,据说都是蒙古民族所崇尚的颜色和图案。
进入陵宫内,因不允许拍照,陵宫里的眼见只能凭记忆了,还好这里不像布达拉宫,进去就找不到北。我把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西廊逐一走了一遍。
正殿中一座白色的成吉思汗坐像,背靠的墙壁一幅巨大的蒙古帝国版图。成吉思汗西征、东征、统一蒙古各部等重大事件都被描绘在墙壁上。这些壁画即宫廷亦帝王,极具蒙古族最高贵的文化属性。讲解员带着游客在一幅幅壁画、一件件实物前讲述成吉思汗的故事和传说.....
几个身穿蓝色蒙族服的大汉或站、或坐、或四处游走。他们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达尔扈特守陵人。达尔扈特是蒙古族中专为成吉思汗守陵的部落,算起来已经为成吉思汗守灵近八百年了,春去秋来,薪火相传,世代忠诚,.....
因蒙古族盛行"密葬",不仅成吉思汗真身葬于何处成谜。元朝十一位皇帝的墓地也好像不为人知。回想在内蒙的日子,真没有任何平地起冢的印象。这跟他们信奉的萨满教有关。对先人的祭奠重灵魂,不重尸骨。
室内的棺椁除了衣冠,还有驼毛。蒙古人认为,大汗的最后一口气带着他的灵魂一定附着在附近的驼毛上,几百年来驼毛就收藏于成吉思汗陵,被供奉着。
成吉思汗一生留下了太多的迷,他的葬地更是迷中藏迷。有人以帝国的征服地推算,认定他是千年首富,并猜测他的随葬可供现在的蒙古人坐吃三百年。若真有,那该让现在的中国人坐吃一百年了吧?尽管后来在蒙古人所属的地域,有过多人次地探寻,或为揭开历史之谜,或为觊觎财富。都无果而终......
也许谜底就在你我一路走来的脚下,成吉思汗只想平静地于地下长眠,不愿被打扰.....
从陵宫出来,向右约几百米的地方,一座像北京天坛底座的汉白玉圆台,名为苏勒德,圆台之上成吉思汗被尊为至高无上的神。
这里是最高规格的供奉与祭祀的主舞台之一,可以想见,每到重大祭祀日,这里一定是神的祭奠。在陵宫,人祭。在苏勒德,神祭。人神合一的成吉思汗陵在人们无数次的祭祀中变得神圣和尊贵,成为蒙古人民心中的圣地。
神坛四周入口的提示牌,用语委婉地劝阻女性游客不要去登台。难道成神后添了神的规矩?缘由不明。
宫殿前,一杆有三个铁矛组成的三叉兵器让人仰头才能看到最高处的矛尖。它叫“苏鲁锭”,成吉思汗南征北战中用它指挥千军万马。传说上面吸附着大汗的灵魂。兵器因人而贵,成了神器,犹如关帝庙前的青龙偃月刀。后来在内蒙多地看到的旗杆头部都呈三叉状。在内蒙苏鲁锭是成吉思汗的化身,无处不在。
在成吉思汗陵,直观的感受到不辱“成吉思汗”尊号的铁木真,在蒙族人心中占据着圣神的地位。在祭拜中,他们无一不是双膝跪地,双手合十、双目紧闭、口中念念有词地低声细语。表现出对这位民族历史的开创者,发自内心的感恩和崇拜。若是换着藏族早就五体投地的大举大拜了,而他们却面容肃穆,不动声色。敦厚、虔诚、理性、内敛是今天的蒙古族。
成吉思汗在中国历史上是叱咤世界的风云人物,在世界历史中却是一位最具争议的人物。评说褒贬不一,或因地域、或因种族,截然两分。
有的说:他的征战是侵略,是野蛮地掠夺,堪比二战时的希特勒。有的又说:他改变了世界的进程与走向,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有西方学者更是称他为“全人类的帝王”。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对本千年十个影响最大的人物",成吉思汗荣膺榜首。其后依次为彼得大帝、恺撒大帝、拿破仑.....
少年时命运坎坷的成吉思汗,在建立大蒙古帝国后,仍多次的御驾亲征,让人感动。说他攻城略地的征战中,有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的主观,过余牵强,神州大地因他而辽阔,却是不争的史实。假如没有成吉思汗,今天中国的疆土不会有现在的模样.....
是故,成吉思汗不但是蒙古民族的伟大缔造者,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 !
朋友,如果你也打算来内蒙走一走,如果你正好走向了鄂尔多斯,请不要过余地贪恋鄂尔多斯羊绒的温暖,在成吉思汗陵园停一停吧,无论你拜与不拜,都是在向这位中华民族的伟人致敬。
如果你暂时还不能来,没有关系,送你一首歌,我轻轻地唱,你慢慢地听:"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您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