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赵坤,女,出生于安徽淮南,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为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景德镇女陶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陶瓷艺术研究所客座教授、景德镇陶瓷学院客座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上海随轩签约艺术家、醉泥斋陶艺工作室主持人。
赵坤的作品多以动物为题材,运用诸多技法综合各种泥料,展现出自然、纯真、质朴等多样化的艺术形象和大写意的雕塑风格,作品获奖数十项,受邀多次举办个展,作品被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和私人收藏。
大胆落笔·谢绝收拾
——谈谈赵坤陶艺本源
黄明新
【内容提要】本文先是通过赵坤陶艺与其老师周国桢陶艺对比,寻找不同点,然后用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视角,把论述重点从“艺术本体论”转向“艺术主体论”,探究赵坤陶艺本源。这个视角,属于“艺术发生学”范畴,它对现代陶艺产生的心理动机和个性创造,将提供一个典型个案和审美范型。
那卷筒的泥板,似魔方般的折叠或扭曲。有意无意的空间变形,神奇透空的洞穴形态,无不是一种意象的造型、造型的意象。
那盘筑的泥条,无论粗细、长短、疏密、虚实、穿插和扭结,都是一种写意的韵律。
欣赏赵坤陶艺,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生命热情的绽放。她的作品体现了一种原始的生命张力,令人不得不去探索其审美生成。赵坤陶艺研究有许多论述角度,我想用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视角来谈谈。
“艺术的本质就是诗。”对应海德格尔这句名言,赵坤陶艺就是意识流风格的诗。
我之所以在要追究赵坤陶艺本源,是因为以往评论界对其风格的已有基本定论:说她的作品极具中国文人艺术的大写意精神:“下笔无悔,一笔成形”。这个定论瞩目的是赵坤的师承关系,却没有探索她艺术的自身动机和个性创造。
当然,这种被人津津乐道的师承关系是有背景的。众所周知,把中国文人艺术的大写意精神运用在现代陶艺领域的始作俑者,是大名鼎鼎的周国桢教授。作为周教授的大弟子赵坤,凭着自己的悟性深得导师真传,早己是学院派陶艺的一段佳话。就连周教授本人也十分认可地说:“赵坤是我所带研究生中唯一得到动物陶艺真传的人,因而有时候将她的作品误认为是我的作品,就在所难免了。”
然而别忘了周教授还有一句话:“由于我和赵坤各自的社会经历、性别和艺术追求上的侧重面不同,细细看来仍有一些不同点,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点会越来越多。”
那么“侧重面”、“不同点”何在?从整体风格看,我觉得周国桢作品的形式美是“大巧若拙”;而赵坤作品的形式美是“大成若缺”。前者因追求意象造型的“古拙”而显得“大巧”;后者因发掘包括“残缺”在内的肌理“骨感”而显得“大成”。
两者风格差异是怎么形成的呢?我清楚记得,周教授教学生“下笔无悔,一笔成形”时,还有一句相关的话“大胆落笔,小心收拾”。当初赵坤也的确严格遵守老师教导的如此法则:既“大胆”又“小心”;而今赵坤变“野”了,或者说确立“自我”了:只是“大胆”却不“小心”,即“大胆落笔,谢绝收拾”。
这个趣味话题值得深究。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开始研究周国桢,曾写过以下概述:周教授1931年出生在楚文化遗韵浸淫中的湘南地区,民间艺术的稚拙情趣是挥之不去的童真梦幻;而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中央美院高材生,文人艺术修养经过不断升华更是臻于完美;尔后又把二者统领在民族艺术大目标上加以追求。所以他的“大巧若拙”形式美,既有文人艺术的洗炼流畅,又有民间艺术的浑厚饱满,更有民族艺术的内涵与气势。这里,“大胆落笔”显然是文人艺术的写意精神;而“小心收拾”显然是为了追求作品内涵,注入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宏篇叙事元素,还有记忆深处那民间艺术中的装饰性美感。至此,周教授成为中国本土现代陶艺文化身份的代表人物。
赵坤则不然。她1969年出生于年轻的城市——煤电化生产基地淮南,没有多少遥远的乡土记忆和沉重的历史包袱。她的“大成若缺”形式美,非常青春非常纯粹。所以我开始关注她时,不会套用周国桢研究理论框架,去分解赵坤陶艺的构成要素。因为她只需要传承老师的“大胆落笔” 的写意精神,即可自由发挥,即兴创作,专注于现代陶艺的个性语言的构建。其中一个特质便是:泥性与手感。这种原生态语言恰是无须“小心收拾”。
这是本文题目“大胆落笔·谢绝收拾”的由来。接下来我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追问赵坤陶艺审美生成了。
关于艺术的审美生成,海德格尔说得很形象:“艺术是使存在者之真理一跃而出的源泉。”“艺术在其本质中就是一个本源:是真理进入存在的突出方式,亦即真理历史性生成的方式。”他喜欢用“泉涌”、“跳跃”之义改写德语中的“本质”的含义。乃至引用迈耶尔诗歌《罗马喷泉》的意象加以表达:水柱升腾又倾注/ 盈盈充满大理石圆盘/ 渐渐消隐又流溢/落入第二层圆盘/ 第二层充满而给予/ 更有第三层沸扬涌流/ 层层圆盘/ 同时接纳又奉献/ 激流不止又泰然伫息。
我曾经游历罗马,现场观赏喷泉意境,的确令人悟道艺术的本源。以此反观赵坤陶艺本源,恰是属于这种充满“泉涌”、“跳跃”激流不止性的美感生成。
观看赵坤的现场创作是追问她陶艺审美生成的契入点,更是一种审美体验的享受,令人神思恍惚。从事纪录片专业的我,早就希望有个投资出品方,让我把摄像机架在赵氏工作室“醉泥斋”,聚焦赵坤的创作激情和激情创作:从“艺术主体”到“艺术本体”,“醉泥”的演绎过程——“啪”的一声,一个音效过渡,泥料上了工作台。音乐画面中突出一个巴掌手印或拇指按捺印痕,一组有明显“手感”的作品。
创作过程中的手感,极大丰富了现代陶艺核心要素“泥味”。它的肌理效果是现代陶艺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重要标志之一。手工痕迹所创造的质感表现、肌理变化和光影对比,正是现代陶艺个性化魅力。
更重要的是创作主体的心态。美学自从哲学殿堂走出来以后,人们不再从概念上探讨“美的本质是什么”〔例如中国传统文人画始终疯狂追求的“气韵生动”〕,而是创作心态探微,以及创作过程中偶发性的心理微妙变化。于是便有了审美心理学。
熟悉赵坤的人都说:这是一个大气坦诚的女人。“文明与原始,优雅与野性真实地共存于一体。”则是她本人大气坦诚的自述。
我与她的交往中也深感一种凸现的“骨感性格”,“骨感性格”造就了陶艺的“骨感肌理”,一种属于自己个性的陶艺语言。
因为艺术状态就是生命存在的状态,或者说生命状态就是艺术存在的状态。
赵坤进入状态后,艺术灵感的旋律飞扬,充盈外溢的创作冲动,就象“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无论盘条还是卷筒,条块相间显精神,肌理效果见风骨,就象中国画中的“皴法”,没有一笔相同也永远不会相同。其材料质地的个性,无不因情而动,随势而变。流韵传神的手感印记,是内化于时间的痕迹,万物的幻象,幻象的万物……
且看她的创作心得:“让创作冲动始终处于未知状态,在游离中获得真正的艺术自由,使每块泥板都轻松,随意,不拘泥,大气,所谓恣意妄为。”
这便是以表现内心即兴创作为特征的赵坤现代陶艺。
一切来自赵坤的内心独白“泉涌”、“跳跃”以及激活了的艺术家空间想象力,让造型空间的各种形态的潜能尽情发掘。直接抵达中国艺术的大写意精神,而且拥有无限丰富的表现力。
赵坤信奉现代陶艺具有文化人类学的含义。“手工劳动万岁”,被她视为“后现代社会”人性回归自我的旨趣。泥料的可塑性与火焰的可变性,形成现代陶艺富有强烈感性的手工品质。审美感兴的勃发,以生命自由张扬的态势,始终处于创作过程中。它是渴望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精神需求,是人们思维观念和审美体验的寄托,也是对“一地鸡毛”现实生活的反拨。它所显现出的生命能量,灌注在自然天成的质朴感中,弥补了现代工业产品带来的冷漠。由此,现代陶艺语言也就具备时代审美属性,成为国际主流社会可以交流的普适价值观。
诚如她的自述:“每当我手拿一块泥巴,静静地随心所欲地任由泥土在指间揉捏流动幻化,思绪也跟着放飞,心情在与朴实自然的泥土接触中变得宁静安详。眼看着自己手中的一件件泥水交融的作品在千年不息的窑火洗礼中获得一种升华,一种再造,一种涅磐……”
说到这些哲学层面的跳跃性话题,赵坤也是大胆落笔,谢绝收拾。赵坤就是这样的人:大胆做自己想做的事,谢绝收拾自己不想收拾的世俗。
海德格尔说:“艺术让真理脱颖而出。”我说:“赵坤让陶艺骨感崭露头角,也让自己的性格骨感崭露头角”。
(本文作者为上海黄土影视工作室艺术总监)
源·像
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策展人严智龙
(一)
赵坤作品正逐步接近现代雕塑从点、线、面和主观的形式语言要求上,把形态和形式语言的探索性放在第一位,而将过去传统的形神放在第二位。她在主观上对于艺术语言的追求首先从手段上进行突破,把对材料的感受转换为动物的象征,注入动物雕塑语言的表达,来丰富语言和突出动物形象性,如动物皮毛、肌理的表现。这一阶段,是陶瓷雕塑中较难突破的过程。很多人在购买雕塑时,更喜欢形象性较强的作品,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快感,成为商业卖点。因此,很多雕塑家会在这一过程停滞较长的时间。
赵坤现在已经意识到主观性特色表达,作品个体能力创造意识明确,独立的、个体的、属于赵坤特色的创作方向还在努力探寻中,需要明朗化。她作品中透露出气魄和造型的敏感性,从传统动物形神的造型现实性跳出,掌握住个体把握的神态要求。主观性表现较好,不只是对客观形象的描绘。身心合二为一,其艺术自然流露出来,赵坤已从对客观造型依赖的小趣味状态跳出,形成大气候。
(二)
赵坤现阶段的作品,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她的整体脉络从起初的写实到形神兼备,再到现在的形态追求,更多的是赵坤对具象的理解,然后把她对人文的主观意念表达出来。
不同的人具有不一样的精神状态,这都可能成为独有的艺术特性。艺术的统一性关键在于其精神的统一性,人文精神方向需要统一。赵坤不受教化精神束缚,所塑造的都是独立的,是一种文化,是用艺术的方式完成的,其精神在支撑着它。而不是过于写实,做出来的雕塑马是马、牛是牛,第一眼就能直观的看出作品的含义。赵坤已经开始把她的雕塑作品搂在怀里,用她的体温来塑造,在她的手上活过来。“赵坤的作品就像怀抱中的孩子,带亲了,就有了她的影子”,让心血在体温中传递。当欣赏者被作品打动的同时,也爱上赵坤。
(三)
第一次认识赵坤在两年前,慢慢接触后,发现赵坤和景德镇其他陶瓷雕塑家不一样;赵坤作为一个女性,视野开阔,还拥有男人般强烈的敏感性和强大的精神负载,作品中透出刚性的大气。景德镇厚实的陶瓷艺术积淀很容易让人落入小情趣的探索,然而赵坤凭借远大的艺术设想,跳出了景德镇传统雕常规的俗套,拓宽了自己的艺术状态和事业。当创作者认识有限的时候,就已经对艺术、艺术家、艺人的概念模糊了。赵坤现在正处于一个兴奋的状态,专心于随心率性的雕塑创作,不为外界所左右。这是一个很好的状态,再加上人文的理解和把握,在批判精神、高尚情操、哀婉表现、母性的认识、家庭与社会的感知等方向,找到自己的艺术表现点。
(四)
从赵坤现在的作品来看,其技术储备已经完成,艺人的素养都已具备,需要的是艺术家的身份感,寻找作品所寄予的人文点和方向。需要艺术思想的独立,不受市场和其他人的影响。赵坤的动物载体具有世界性,是自然世界最重要的化身,与人共通。无论是东方的文化,还是中国的文化。动物的情趣很能说明文化的感受,在世界上也具有共通性。关键是个人的附着,需要赵坤灵魂的注入。不能光是技术的体现,气力上的投入是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当心血注入之后,即使气力不够也会让人感动。
对本我的认识和确立需要勇气,越早越好,因为有两种可能,一面是和其它艺术家划清界限独立出来,一面是与自身人格重叠。“我”从哪里来,“我”是谁,去向何处,做什么?需要明确的是,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等。当这些问题明确了,精神的特质就会与作品融合,渐渐流露出自由、轻松、美好的感觉。
个展
2018年 “丛林之约”赵坤陶瓷雕塑展 景德镇御窑景巷艺术馆
2015年 “逃离都市-自然生灵”赵坤陶瓷雕塑展 上海雨虹艺术画廊
2015年 “极地生灵”赵坤雕塑艺术展 上海艺术博览会
2015年 赵坤陶瓷雕塑艺术展 上海上坤上瓷美术馆
2013年 源·像——赵坤陶瓷雕塑个展 南昌大学美术馆
2011年 瓷泥漫卷,写意生灵——赵坤陶瓷雕塑艺术个展 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
主要群展
2017年 中意文化展 景德镇
2016年 五月花全国女陶艺家作品展 景德镇
2014年 “聚焦与共鸣” 2014北京国际雕塑作品展 北京奥加美术馆
2014年 “视觉中国·瓷上敦煌”中国陶瓷艺术展 法国巴黎卢浮宫卡鲁塞尔展厅
2014年 CHINA:当代陶瓷炼金术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2013年 首届江西艺术双年展 南昌
2012年 首届791艺术大展 南昌
2012年 亚洲画廊艺术博览会-中日韩艺术精品展 上海
2008年 策划“和·汇——景德镇雕塑艺术展” 及上海巡展景德镇,上海
2008年 “时代·印象”2008中国当代艺术家工作室特邀展 深圳
2001年 江西美协首届陶瓷艺术展览 景德镇
1999年 99’北京迎千禧陶艺邀请展 北京
1999年 荷兰世纪陶艺大会作品展 阿姆斯特丹
1997年 首届中国现代陶艺展 上海
1996年 文化部“陶瓷的国度—中国当代陶艺世界巡回展” 北京
获奖
2015年 第十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银奖
2013年 首届江西艺术双年展金奖
2013年 中国十大陶瓷名品评比金奖
2012年 首届791艺术大展金奖
2010年 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最佳工艺奖
2009年 第五届深圳文博会特别金奖
2008年 中国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和精英评选金奖
2007年 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2001年 江西美协首届陶瓷艺术展览评比一等奖
收藏
2016年 《猴》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收藏
2015年 《陶瓷七十二道工序-碎石》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收藏
2012年 《守护神》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2010年 《都市生灵-鹿鸣》文化部中外首工美术馆收藏
2008年 《渔翁》江西省博物馆收藏
1997年 《母子羊》、《狼》国家文化部收藏
1997年 《母子蟾》一壶宽(上海)陶艺馆收藏
出版与发表
2012年 《赵坤陶瓷雕塑》赵坤 著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9年 《装饰雕塑》赵坤 第二主编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3年 《景德镇名瓷鉴赏与收藏》赵坤 胡存喜 合著 上海大辞典出版社
《都市生灵:身体里的呐喊》收录于《中国女性文化》(王红旗主编) 2011
《论现代陶艺的工艺美》 中国陶瓷(艺术版) 2011.10
《女人如瓷》 中国陶瓷(艺术版) 2010.10
《赵坤的自话自说》 当代陶瓷艺术(总第三辑) 2010.10
《浅谈民间艺术与陶艺创作》 中国陶瓷(艺术版) 2009.2
《现代陶艺的时代风貌》江西省教育学会陶艺教育征文竞赛二等奖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