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昌建昌古城“上新”背后:一座600年古城的保护与利用|新春走基层

封面新闻记者 梁波 徐湘东 罗石芊

2月10日,正月初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建昌古城,大红灯笼挂满城墙,游客熙熙攘攘,楼宇飞檐上的一抹抹红色洋溢着节日的喜庆。作为到西昌旅游必去的“打卡目的地”,今年春节,建昌古城持续“火爆”。

古城内游人如织

就在6天前的立春之日,建昌古城“上新”:二期有机更新项目,对古城区域内的建平门、黄家巷、胡家井等进行整治修缮,古城全面开城,迎接八方宾客。

承载着西昌600多年记忆的建昌古城,在新春到来之际焕然一新。古城“新生”过程中,旧时的记忆和文脉又将如何保护?

原西昌市文物管理所所长、研究员马玉萍,见证了建昌古城这些年来的变化。从规划保护、再到修缮传承,小到一块砖石、大到一个院落,马玉萍都对其进行过细致地研究,如数家珍。

马玉萍在讲解建昌古城历史

今年春节,封面新闻记者跟随马玉萍走进建昌古城,听她讲述,这座600年历史古城“上新”背后的故事。

见证

一座承载600多年历史的明清古城

西昌,自唐朝末年起称为建昌,至清雍正六年裁卫置县,称为西昌。800多年“西昌史”里,建昌古城就见证了600余年。

“这座古城墙上,还有明朝时的石条。”马玉萍摩挲着大通门城墙上的青砖。建昌城,始建于1388年,据清嘉庆版《宁远府志》载,建昌卫旧城,“明洪武中建土城,宣德二年砌以砖石,高三丈,周围九里三分,计一千六百七十四丈。后据北山,前临邛海,左带怀远河,右潆宁远河。四门:东曰安定,南曰大通,西曰宁远,北曰建平。”

建昌古城 图据西昌市委宣传部

此后数百年,建昌古城逐渐完善成型,也见证着六百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大顺”纪事砖的发现,证明了张献忠于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后,其部将刘文秀(抚南将军)确在西昌举“大顺”旗号据城数月,同时主持培修了建昌古城;北城墙上,大量清咸丰元年(1851年)纪事砖,说明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西昌遭受强烈地震对古城墙的严重破坏,次年及时进行培修的史实。

建昌古城 图据西昌市委宣传部

时光交织600多年,建昌古城成了岁月长河的见证者,也成了多元文化的聚集地。作为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这里,曾见证着南北商贩来往休憩、穿梭其间。如今,古道上的马蹄声声早已远去,马蹄痕也已随风消逝,但人们行进间,将川滇文化传递交汇,多个民族齐聚于此,留下了民族文化蓬勃发展的种子。

行走的,不仅是当地的人,留下的,还有更远的文化。“1890年,法国传教士就通过大通门将外国文化传进西昌。”马玉萍介绍说,多元的文化根脉、深厚的历史底蕴,建昌古城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建昌古城 图据西昌市委宣传部

保护

修旧如旧,“在保护中利用”

2021年,西昌全面启动建昌古城保护更新项目,整体性推进建昌古城复原建造。

马玉萍在1969年跟随父亲来到西昌,毕业后,她一直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作为当地文物工作界的“老专家”,马玉萍见证了建昌古城修缮的每一个步骤。

“当时古城里的一些房屋垮塌非常严重,很多柱子已经被白蚁蛀空了。”回忆启动修缮时的场景,马玉萍并不觉得修缮古城是一件容易的事。周围居民对历史建筑任意加建、改建;部分建筑墙体倾斜、垮塌;木结构糟朽、开裂、变形、拔榫,建筑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看着这样的古城,马玉萍心里很着急。

古城如何“修旧如旧”?这成了马玉萍和修缮团队琢磨的重中之重。旧的“模板”,是1991年,建昌古城申报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的几百张老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古城里所有的街巷和院落,我们就照着挨处进行修整。”

建昌古城“修旧如旧”,最大程度还原了历史原貌。

按照文物工程修复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的原则,修缮团队找到西南地区研究传统建筑的工匠来实施专家论证方案,同时到云南以及四川民间对老材料进行收集采买,最大程度地还原建昌古城的历史原貌。

“每次修复之前,文保单位要先进行调查、发掘之后再进行规划。”马玉萍说,例如,修缮团队采用传统的糯米熬制灰浆来修复城墙,城墙上火烧的痕迹没有因翻修而被覆盖,下大水沟以缩减沟渠面积的形式和道路并存,连关城门的门闩也被保留下来,“我们坚持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尽力还原古城遗迹。”

缜密的步骤、精细的调查,一切修缮都有据可循。马玉萍阻止了以土坯墙修缮贸易最多、文化最多元的南北街的计划,也在修复过程中,按照原始结构还原了马道和护城河。“现在的建昌古城,不仅有烟火气,更重要的是注入了文化,让古城更有生气。”

如今,建昌古城保持明代布局屹立:以四牌楼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北称北街、南称南街、西称仓街(西街)、东称府街(东街)。在城南,还有顺城街,城西有石塔街、三衙街、什字街,城东南有涌泉街,各街之间又有20余条小巷相连,各街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建昌古城四牌楼

传承

“保留每个阶段的文物,古城才会有延续”

商贾辐辏、人头攒动,如今的建昌古城,热闹景象比百年前古道上重镇更盛。

留意城门,“洪武贰拾年四月吉旦立”的字样依旧可见,万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年代的纪年砖,记录了每一段历史,也传承着每一代人的记忆。

穿过大通门城洞,来往的游客都会被头顶上方“长”在城墙里的巨树吸引目光,时常有人发出惊叹。百年前鸟儿不经意间落下的种子,经过时间洗礼,在城墙上长成大树。“为了让古树保留在城墙上,且不损坏墙体,现在我们每年都要修枝。”在马玉萍眼里,这些古树,象征着生生不息,保留古树,是对西昌历史的一种延续和传承。

长在古城墙上的树

沿着涌泉街走到安宁门口,转身约行百步,一块牌坊上赫然立着“群众报社”四个大字。旁边民国时期的建筑墙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标语也会让人停下脚步。“我们尽力保留每个阶段的文物,古城才会有延续。”

和古城痕迹一起留下的,还有古城里的原住居民。在古城修缮结束后,不少居民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带着自己旧时的古城记忆,在家门口开起了店铺,将古城的故事讲述给更多来往游客听。

古城院落 图据西昌市委宣传部

“涌泉街边有一口明代古井,此前,整条街的老百姓都靠这口井水来生活,后来当地人靠着水发豆芽、磨豆花、做豆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涌泉街人。”

2月4日,建昌古城二期有机更新项目修缮完毕,古城在立春之日全面开城迎新。而马玉萍也有了一个新的计划:“我准备继续挖掘我们的历史文脉,让我们的这些文化能传承给子孙后代,将这些文化带到学校,让更多的孩子知道西昌的历史和故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