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愧疚感是最大的负能量,摆脱愧疚,活出自我

没有人应该被愧疚禁锢,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宽恕。当你体会了这个道理,你的心灵才能真正享有自由。

前些天看了一篇文章,被愧疚感折磨的中国孩子。文中女儿对医生说:我觉得对不起父母,如果没有我,爸妈就不会天天吵架了,她很内疚。

从出生开始,我们成了父母的全部,他们爱我们,呵护我们,当我们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安慰鼓励我们,希望我们下次能够进步。当然这是好的相处之道。

我更愿意相信,当我们成绩倒退的时候,父母谴责的语气,生气的表情,诉说着:考这么差,我们都是为了你,你这样的成绩对得起谁!

这样只会让孩子感到愧疚、并因此而自责。

在愧疚感的作用下,孩子害怕失去父母的爱,而违心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难免对父母心存怨恨,可又无法通过宣泄气愤和挫败感而获得解脱。

聪明的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克服愧疚感

有这么一个故事,九岁的斯科特,因为母亲不让他去野营而非常生气。母亲玛姬事先清楚地告诫他,没做完功课就不能出去。她也不知道要如何管教儿子,为此常感头痛。玛姬患有子宫颈癌,已扩散到肝脏。她很不想看到儿子和她怄气,毕竟他们能相处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虽然玛姬很希望和儿子好好相处,野营的事却愈演愈烈,儿子一气之下脱口说出:我希望你死掉。

这句话当然很严重,一般人可能会回一句:放心好了,你的愿望很快就能实现。但玛姬没有,她看着儿子轻轻地说:我知道你不是这个意思,我也知道你非常生气。

十个月后玛姬已无法下床,她说:我希望让斯科特留下美好的回忆。我知道我的死会让他的童年留下阴影,甚至就此终结。这已经够悲惨了,我可不希望让他再加上愧疚感的负担。

因此我对他说,记不记得有一次你很生气,说希望我死掉算了?我死后,很多年你还会记得这一类的话,然后你会觉得很难过。

我希望你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有生气的时候,有时候甚至会恨自己的妈妈。但我知道你并不恨我,我知道你内心很受伤害,我不希望你为了这类事情愧疚终生。我很高兴当你的妈妈,有你这样的儿子一生已值得。

多数人并不像玛姬那么有智慧,清楚看到愧疚感的形成。

多数人根本没有察觉自己在孩子身上灌输了多少愧疚感,也不知道自己的愧疚感是被灌输的。很多人背负着愧疚感长大,而这包袱是如此沉重伤人而且毫无建设性。

孩子天真的一句话,在父母看来一定是无意的,我们不要把孩子的话太当真,给孩子强行灌注自己的思想,让孩子从小背负了不符年龄的担子。

愧疚感是人性的一部分

当然,一定程度的愧疚感是必要的,否则社会将会混乱无序,红绿灯失去意义,任何人都可以不顾别人,为所欲为。

愧疚感,孩子真的不需要吗?也不一定。举个例子,哥哥弄坏了弟弟的玩具,哥哥无动于衷,有的甚至还表现得很高兴;小时候把同桌的文具碰到了地上,自己却无动于衷;孩子踢球砸坏邻居家的玻璃,不主动承认错误,并说谎。

如此看来,愧疚感是一种指引和警讯,让我们警觉自己偏离了信仰,或是逾越了界限。

愧疚感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它作为一种情绪的自然反应,对于孩子的身心发育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这就难处理了,上个话题说到不要给孩子愧疚感,现在又说到愧疚感的好处,不矛盾吗?

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的培养孩子的愧疚感。我认为有两点是我们需要把握的。

培养愧疚感的重点放在行为上

家长要用行动引导认知,将重点放在如何让孩子弥补他所造成的伤害,而不是长篇大论地进行说教。

孩子成绩不理想,就去指导作业,讲解知识,而不是说:考的不好,对得起谁的话。这样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孩子的内心无疑是痛苦的。

不要贬低孩子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孩子的家长。家庭的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影响最为深刻,当贬低孩子自身的价值时,会让孩子感到一无是处,对孩子的内心产生不可逆的创伤。

选择爱或愧疚全在一念之间

《追风筝的人》这篇小说对人性的背叛、愧疚及救赎,展示的淋漓尽致。

阿米尔因为怯懦,在哈桑被强暴时,没有勇敢的站起来。阿米尔因为愧疚,无法每天面对哈桑时,便捏造诬陷他偷了自己东西。

当一个人感到愧疚时,必定心胸狭隘,思想不高尚,不久开始感到羞耻。用来形容阿米尔最合适不过了。

如果这一切都源于,阿米尔思想上存在的等级观念和宗教民族观念,而认为:我从来没有认为我和哈桑是朋友。

所以在开哈桑玩笑或是捉弄他之后,尽管心怀愧疚,但仍然能得到自我辩解和自我原谅。

选择爱与愧疚全在一念之间。

如果说前半生的阿米尔只是表现出人性的本来面目,那他的后半生都被愧疚自责阴影所缠绕,尤其是知道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

面对曾经的错误,心灵上的愧疚和折磨已经使他在救赎道路上跨出了一大半,当他回国救出哈桑儿子索拉博时,阿米尔已从自私懦弱的小孩子蜕变成正直勇敢的能够担当的男人。

我们有时候就像放风筝的阿米尔,对那个为我们追风筝的人置之不理,直到无法挽回的某一天,我们才明白,有些人错过了就是一辈子。

有些不能逃避的问题,面对了就是救赎。就像是我们很要好的朋友突然间不联系了,你还有拿起电话的勇气吗?

唯有自我省思调整行为,才能摆脱愧疚

愧疚感的基本心理是一种自我批判,认定自己做错了事。

蒋方舟在演讲时曾说:我感受到一位讨好型人格,一路走来内心的独白,其中一句话狠狠的撞击我的内心。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

从小我们便学习出卖自己来赢得别人的爱。我们被教导要做好孩子,迎合别人的希望,却忽略了培养坚强的自我独立意识。

我们被灌输相互依赖的观念,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可靠。然而这往往不是有意识的选择,只是久而久之,变得不知道如何追求自己的快乐。

为什么我总是在乎别人的一举一动,总是特别的敏感,总觉得自己的一两句话,会因为小小的错误和要求使自己陷入无尽的愧疚中。

正是这种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带来的愧疚感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大的负能量。

唯有自我省思调整行为,才能摆脱愧疚。

每个人都要犯错误,需要改正的是错误而不是人。你的所有愧疚感都可以用宽恕来清洗净化。

就像值得考究的问题:一个经历过痛苦或恐怖经验的人不免疑惑自己为何大难不死,他的人生是该活在愧疚中还是认真过好当下的日子?

蒋方舟在节目的最后说道:我与自己达成了和解。用这种和解来告别自己的讨好性人格。这种告别不代表漠视身边的人,而是更好的认识自己,关爱自己。

我相信人生中经历的各种事情,都只为更好的认清自我,而非认清别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