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由凤凰网主办、凤凰网公益承办的“行动者联盟2021公益盛典”在广州成功举办。
在峰会上以“第三次分配与企业社会责任”为题进行了圆桌论坛。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第三次分配”随后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第三次分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途径之一,当共同富裕成为新时代的必答题,企业的价值已经不只是商业模式的成功,也取决于其社会责任的战略和担当。
企业家如何看待共同富裕,如何理解第三次分配?圆桌论坛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贝晓超担任主持人,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阎爱民、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小钢、爱德基金会理事长丘仲辉、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弘等4位嘉宾进行了深入的分享和讨论。
企业家要有上进之心和向善之心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阎爱民表示,长江商学院截止目前有超过17000名校友,经过和他们沟通,他理解企业家意识到自己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对于共同富裕大政方针的理解是正向、积极的。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阎爱民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同时贫富差距也比较明显。中国的基尼指数目前在0.475到0.477,美国是0.48,现在已经非常接近美国。回溯至1995年,中国的基尼指数约为0.389,同时目前东西部和城乡收入差距也较为突出,在这个时候,公平与共同富裕就更加重要了。
阎爱民教授在思考为什么我们现在提共同富裕,而不是缩短贫富差距,在缩短贫富差距不同的方式中,共同富裕是最好的办法。所谓共同贫困,其实也是缩短贫富差距的办法,可以在短期内做成均贫富,那就把富人变穷,这种做法相对容易,但是反之把穷人变富就极其艰难,需要长时间极其复杂的努力,因此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最近他在公益时报有一个专访文章,提到一个观点,实际上中国目前来讲具有两股力量,一种是企业家的上进之心,必须坚持艰苦奋斗创业,必须要有上进之心,如果失去了上进心,就不能在第一次分配当中取得任何优势,那整个社会的饼就没了,事实上第一次分配仍然是推动中国企业家向前不断地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力量。 与此同时,他认为企业家要有向善之心,要履行社会责任,拿出部分利润帮助有需要的人,助力共同富裕与社会公平。
阎爱民认为一定要给企业吃定心丸。企业需要履行社会责任,同时社会也要对企业负责任,要保护和支持那些向善的、有责任心的企业和企业家。对于守社会规则,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创新,不断给社会、给他人创造价值的企业,要让他们多赢利,成为一个正向循环。
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小钢说,对于第三次分配,一定要基于自愿(原则)。“自愿就肯定不会有很大的数字,但是自愿会改变人,改变人才是公益或者向善这个空间里面最重要的因素。”她说,人改变了,行为就会改变,行为改变了,这个社会就会带来改变。
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小钢
她希望,企业在做公益的时候,不是简单地捐钱,而是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当中,企业和社会能够慢慢融合,通过融合能解决很多社会矛盾。她认为,对第三次分配的期待,不应简单地看数字,而应该更加注重引发更多企业家去思考他们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带来更积极的行动。
爱德基金会理事长丘仲辉对此表示,他理解的共同富裕,首先不应该是少数人的富裕,应该是全体人民的富裕。同时,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这是做不到的,绝对平均是没有出路的。再者,共同富裕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阶段会提出不同的要求来分段推进。他表示,我们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正是因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其中特别是与企业家的努力分不开的,才有现在谈论共同富裕的可能。“所以我感觉到我们要为此而自豪,特别是我们的企业家,不能觉得灰溜溜的。”
爱德基金会理事长丘仲辉
他认为现在讲第三次分配,是在共同富裕目标和过程中的一种制度安排,更多的是讲一个再平衡的过程。第一次分配我们讲效率,多劳多得;第二次分配我们讲公正,通过政策;第三次分配就是要解决在前面两次分配当中还没有处理好、解决好的问题,是一个进行再平衡的过程。他认为,再平衡当中,商业向善恰恰是能够起到非常大作用的。他建议,第三次分配在自愿的基础上还要能做到自主和志愿,志愿就是强调企业家要用心做,怀着价值观和使命感来参与。
让企业发挥各自特长 解决社会问题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弘则认为,这些年与企业合作下来觉得更重要的一点是,企业如何发挥自己的核心的技术优势、核心能力来帮助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他举例说,比如在救灾的时候最需要的仓储和物流,比如需要的饮用水,比如,我们的抗震钢结构农房,你需要检测它的抗震性能,这不是公益组织、慈善组织能很快掌握的能力,它是不同企业的核心能力,包括我们跟很多企业的合作,包括一些快销品,如宝洁的卫生用品第一时间就能发货,可乐的饮用水当就能到,万科的建筑实验室平台、中外运物流的灾急送……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李弘说,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它是需要跨界的,发挥各自的特长。“包括去年疫情,包括我们现在用的健康码,其实很多角度来看,它的价值和三次分配是不一样的作用和角色。”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弘
慈善组织不再是简单的做好人好事,“而是你真的要让社会的治理变得更高效、更有效,确实需要发挥不同部门、不同力量的专长,这些专长才能有效地让这个社会问题解决,而不光是我们看得到的通过简单的捐款捐物。”李弘说,所以除了第三次分配之外,企业日常的社会责任,新的趋势是让企业发挥特长解决社会问题。
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小钢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说,“我做了20年的企业,也做了20年的公益,见证了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在社会责任方面心态和精神的成长。”她回忆,在两千年初的时候,很多企业家还是把公益看成是一种很简单的行为,比如去养老院看一下老人,去孤儿院看一下孩子。这10几20年的发展,她看到了企业极大的进步,看到了企业家精神的升华,他们通过参与公益,逐步认识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理解了自己的责任。企业家的眼光越来越远,对社会问题的认识程度越来越深刻,从而将公益嵌入企业发展战略中,使企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全社会互相协同、互相平衡,共同努力
对于第三次分配的认识,4位嘉宾也做出了各自的总结并给予了自己对商业向善、人人公益的希望。阎爱民表示,共同富裕肯定是未来的发展路线,所有的企业家要介入进去。实际上共同富裕是一个全民全社会的大事,普通人都可以介入其中,做一些善事,帮助别人,整个社会就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同时,要善待企业家,要肯定他们对于经济发展、民族复兴的贡献,这个群体理应受到尊重。
刘小钢说,“作为公益机构,我们自己其实对于全民参与公益也是没有做好准备的,我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也是需要建设的。”她表示,公益机构要积极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工作效率,与企业共同努力,汇成更大的力量,才能对这个社会造成最大的影响力和最好的结果。
丘仲辉认为,第一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实际上就是运用了市场活力和社会活力合力进行的,而第二次分配政府的政策杠杆作用非常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平衡作用。我认为我们三次分配应该互相协同、互相平衡,共同努力,在我们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来做好三次分配。“只有在这样一个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们才能让生命更丰盛,让社会更公正,让世界更美好。”
李弘表示,不要给企业太大的第三次分配的压力,首先还是要把第一次分配做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出它的专业特长,尤其是解决社会方方面面需求和问题,通过市场的机制发挥它的作用。比如去年疫情以后,大量的企业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这是让企业正常经营和发挥企业价值的最好的方向。“公益不光是有钱人的事,是每个人的事,公共利益的事需要多数公众来参与,所以给企业家和企业更多的支持,让他们把企业办得更好把第一次分配做好,才能更好地反哺社会。”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