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过度医疗弊大于利

参考消息网4月19日报道 日本《东京新闻》4月11日刊发题为《人体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的文章,作者是该报编委铃木伸幸。摘编如下:

今年已经92岁高龄的川岛碧女士是一名有着73年工作经验的护士,无数患者曾经接受过她的照顾。今天的川岛女士仍然活跃在护理一线,从事指导后辈的工作。

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川岛女士总结出这样的经验——过度医疗弊大于利。“人体是有修复能力的,独立思考并时常调整生活习惯才是健康长寿的关键。”川岛将她对健康的理解写进了新出版的《长寿是小习惯的积累》一书中。

并不存在完美医疗

得益于全民享有健康保险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日本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长寿之国,但在幸福感排行榜上日本却在发达国家中垫底。横向比较来看,日本在担忧健康问题的人群占比和前往医疗机构就诊的频率两方面的数值都很高。川岛的解释是:“受保险制度的影响,日本的医疗机构倾向于在检查中找到异常指标、确诊疾病然后开药。由于过度医疗,原本只需下一点工夫就可以改善的身体不适却被当成了疾病。”

川岛90岁后开始关注老年人的医疗。上了年纪身体出现不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从医学角度上发现不正常”对老年人来说就是“正常”。川岛说:“对于医生诊断出的问题反应过度,总觉得自己得了大病,反而会让免疫力这种人体与生俱来的修复能力下降。”

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医生不会犯错”这种错误认知。甚至在川岛看来,日本人有一种热衷于彼此炫耀“我得了什么病”的奇怪国民性。

但是,有时候的确存在一些自己不易察觉的症状,等到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所以不能对所有检查都全盘否定。

身体的异常即便十分轻微肯定还是自己第一个发现。“头疼、肚子疼、低烧等症状可能是因为过劳、吃得太多、睡眠不足引起的,都有办法解决。但是,不顾原因只为暂时缓解症状胡乱吃药,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在川岛看来,除了一些对特定病症有效的抗生素类药物外,尽可能不要吃药。原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完美医疗”,毕竟是药三分毒。以下经验很多人都有——因为膝盖疼痛遵医嘱连续服用止疼药,结果导致胃溃疡。最后,膝盖疼的毛病是因为减重治好的。

充分发挥护理作用

实际上,很多疾病并不需要特意跑去医疗机构治疗。就川岛自己的经验而言,六成患者根本不需要住院。但有一个前提,就是充分发挥护理的作用。

“护理的目的就是激发人体的修复能力。所以在医院这种有别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空间里,照顾病人的关键是要让他们像正常人那样生活。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护理工作的专业化,护士的主要工作变成了协助医生,本来照顾病人的工作却退居次席。”

在当上护士后,川岛女士有过这样一段经历。当时,她负责照顾一名脊髓生有巨大肿瘤、即将走到人生终点的9岁女孩。由于剧烈的疼痛,女孩整日呻吟声不断,作为护士川岛一直在思考如何帮助她缓解病痛。她尝试为女孩擦身,女孩腿上的皮肤一碰就会变红,摸起来也非常粗糙。由于女孩的身体极度虚弱,川岛用了一周的时间才帮她把全身清理了一遍。慢慢地,女孩的脸色开始变好,逐渐恢复了活力。之前什么都吃不下,现在居然喊着“肚子饿”。川岛给女孩煮了鸡蛋,孩子吃得很开心,甚至能够主动聊上几句。

三个月后,女孩去世了。川岛回忆说:“如果什么都不做,她只能在呻吟中走完最后的日子。护理工作让女孩恢复到了她那个年纪本该有的样子,虽然只是暂时的,但在我看来,的确让她重新建立起自我修复能力。我永远忘不了她脸上的笑容,这正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

临床一线的护理经验也可以作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作为一种实践,川岛女士致力于建立一个为“未病”之人提供照护的护理中心。所谓“未病”指的就是身体不适但还没有发展为疾病的阶段。“要想健康、乐观地享受百年人生,首先取决于本人的意愿和努力,希望大家都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认识到这一点。”

川岛碧女士1931年出生于韩国汉城,毕业于日本红十字女子专门学校,在日本红十字中央医院工作一段时间后,她先后担任过母校的教授和护理系主任。2007年,川岛女士荣膺佛洛伦斯·南丁格尔奖章。她还著有《护理的力量》等多部热销书籍。(编译/刘林)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