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当下,充电宝早已成为人们出行的必备品。无论是穿梭于城市街道的上班族,还是漫步在异国他乡的旅行者,小巧便携的充电宝总能及时为设备补充电量,维系着人们与数字世界的紧密连接。
然而,近期充电宝行业却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从大规模产品召回,到航空、高铁等交通领域加强管控,整个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安全与创新成为行业突围的关键。
召回风暴:头部品牌深陷质量危机
2025年,充电宝行业接连遭遇重创,罗马仕、安克创新等头部品牌纷纷发布大规模产品召回公告。罗马仕召回2023年6月5日至 2024年7月31日期间制造的部分型号移动电源,数量高达 49 万余台;安克创新也主动召回约71万件存在安全隐患的基础款移动电源产品 。这些品牌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年出货量均超5000万件,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深受消费者信赖。此次大规模召回事件,瞬间将行业长期隐藏的安全问题暴露无遗。
经调查,问题的核心在于核心供应商安普瑞斯(无锡)。该公司部分电芯因 “未经批准的原材料变更”,导致隔膜失效,从而引发充电宝过热、燃烧等严重安全风险。
在充电宝的成本构成中,电芯成本占比高达 85%,是决定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因素。部分不良厂商为降低成本,不惜使用回收电芯,甚至恶意篡改容量标识,以30000mAh虚标为20000mAh等手段逃避监管,使得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劣质产品。
在2024年8月之前,充电宝产品无需强制3C认证,这一监管漏洞导致大量 “三无” 产品流入市场。电商平台上,那些售价仅8.8-18.7元的低价充电宝中,超过70%都没有3C认证,严重威胁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如今,安普瑞斯母公司解散,旗下70余张3C证书被撤销,小米、华为等众多品牌的代工产品也受到牵连,整个行业供应链遭受严重冲击,消费者对充电宝产品的信任度大幅下降。
航空禁令:安全管控升级,行业面临挑战
充电宝安全危机迅速从消费市场蔓延至航空领域,严重威胁飞行安全。据民航局统计,2025年上半年,旅客携带的充电宝在机上起火冒烟事件多达15起,较往年同期翻倍,形势十分严峻。
为保障航空安全,6月26日,中国民航局紧急发布 “史上最严” 禁令,自 6月28日起,全面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或是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禁令实施后,各地机场安检力度全面加强,采用X光机与人工复检相结合的 “双保险” 模式,重点核查电芯数量(超过2节即属违规)以及3C标志的立体防伪。
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禁令成效显著,但也凸显出问题的严重性。据报道,全国机场日均拦截违规充电宝数量超过1000件,上海虹桥机场单日旅客自弃的充电宝装满了3大筐,约200件;深圳机场更是启用防爆柜暂存违规充电宝,7天后统一移交危废中心处理。
在国际航班方面,香港航空HX115航班因罗马仕充电宝起火紧急备降,南航CZ6850航班也因类似事件返航,这些事故促使全球航空业对锂电池管控愈发严格。
航空禁令的实施,不仅是保障飞行安全的必要举措,也给整个充电宝行业敲响了警钟,倒逼企业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共享充电宝:头部暂稳,代理商压力倍增
在个人充电宝市场陷入混乱之际,共享充电宝领域却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街电、怪兽充电、小电等头部共享充电宝品牌,凭借较为完善的供应链管控体系,暂未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
然而,新旧标准混杂的问题依然给行业带来诸多挑战。一方面,头部品牌加速淘汰2024年8月前投放的旧设备,代理商需要自行承担设备升级费用,单台成本约50元,这无疑增加了代理商的运营压力;另一方面,代理商与品牌方签订 “安全兜底协议”,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品牌方负责赔偿,但这也促使代理商在选择合作品牌时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合规性强的品牌。
从市场格局来看,共享充电宝行业集中度较高,前五品牌市场占有率达 96.6%。中小品牌由于无力承担3C认证成本(单型号认证费用在2-3万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被淘汰。尽管头部品牌目前相对稳定,但在行业整体变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优化供应链、提升产品安全性,同时平衡好与代理商的利益关系,仍是共享充电宝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高铁管控:标准宽松但存在差异
与民航严格的安检措施相比,高铁在充电宝管控方面采取了相对宽松的 “标志优先” 原则。在容量计算上,依据额定能量(Wh)=容量(mAh)× 电压(V)÷1000的公式,对于3.7V电池,只要容量在 27000mAh以内,旅客便可携带上车。
不过,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北京、上海等城市加强抽查力度,要求充电宝清晰标注生产信息;而成都、西安等地则主要以目测为主,安检标准的不统一,给旅客出行带来一定困扰。
为满足旅客充电需求,部分高铁试点推出 “共享充电舱” 服务,内置经过安全认证的防爆充电宝供旅客租用,单次收费5元。这种创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旅客对充电宝安全的担忧,也为高铁场景下的充电服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但目前 “共享充电舱” 覆盖范围有限,尚未能在全国高铁站点普及,如何进一步推广完善,实现更广泛的便民服务,是铁路部门和相关企业需要思考的方向。
未来展望:危机中孕育变革,行业迎来新机遇
这场席卷充电宝行业的安全风暴,虽然带来了巨大冲击,但也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将深刻重塑未来发展格局。
行业集中度提升,资源向头部集中
在严格的监管和市场信任危机双重压力下,中小品牌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由于无法承担高昂的认证成本、供应链优化费用以及应对安全事故的风险,众多中小厂商将被迫退出市场。
而头部企业凭借品牌影响力、资金实力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能够迅速适应监管要求,加大技术研发和质量管控投入,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预计未来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将从目前的35% 飙升至60%,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市场资源将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更加健康有序的竞争格局。
技术创新驱动,安全性能全面升级
消费者对充电宝安全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安全溢价” 成为新的市场趋势,约68%的消费者表示愿意为具有3C认证、安全性能更高的充电宝多支付20%的费用。这一消费倾向促使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寻求更安全可靠的电芯技术。
半固态电芯、聚合物软包电芯等因具备更高安全性,成为行业技术升级的重点发展方向。同时,企业也在积极研发更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BMS),通过智能芯片精准监控电池状态,实时调整充电电流和电压,有效预防过热、过充等安全问题,全方位提升充电宝的安全性能。
国际标准话语权增强,助力产业升级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充电宝生产国和消费国,年产量占全球90%以上,在行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次安全危机促使中国积极主导行业标准制定,推动《移动电源全球安全公约》草案获得国际电工委员会(IEC)通过。该公约草案规定,自 2027年起,全球充电宝产品强制通过UN38.3认证,这一标准的实施将推动全球充电宝行业向更高安全水平迈进。
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不仅提升了自身在全球充电宝行业的话语权,也为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助力中国充电宝产业从 “中国制造” 向 “中国质造” 乃至 “中国创造” 转型升级。
在这场充电宝行业的变革浪潮中,安全与创新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主题。无论是企业、监管部门还是消费者,都在这场风暴中深刻认识到,只有坚守安全底线,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加强行业自律与监管协同,才能让充电宝这一便捷的移动能源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的 “安全伴侣”,助力行业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监制:张倩
编辑: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