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竞争最残酷的职业无疑是——皇帝。历朝历代的皇位之争都异常的血腥与激烈,每一次皇位的更换都可能爆发出兄弟相残、甚至是父子相杀的悲剧,比如唐代的李世民就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肆杀了自己的亲兄弟,最终成功拿下皇位。作为我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其最著名的夺位之争无疑是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
当时为了争夺皇位,康熙的九个儿子你争我夺,但最终以四阿哥胤禛胜出,胤禛在康熙去世后继承皇位,他就是后来的雍正帝。不过有人就有疑问了,为啥一定要争夺皇位呢?乖乖做个王爷不也挺好的吗?毕竟皇帝这个位置也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当
根据统计,古代皇帝里能超过80岁的人数不过是4个人,皇帝的平均寿命是39.2岁,从古至今共有皇帝335人,但是非正常死亡的就有147人,非正常死亡率为44%。当皇帝不仅得处理各种内忧外患的问题,还得提防手下造反等,相比之下,当一个王爷似乎就逍遥的多了,当一个富贵闲人也很好,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那就清朝的王爷可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王爷,比如明朝时期的王爷,国家会封一块地给你,在京城长到一定年龄就要出京就藩,没有圣旨,还不准你随意进京。虽然这些王爷没有多大的政治权利,但是钱是肯定足够的,比如福王朱常洵,出京就藩时,万历一次赏给良田四万顷!这可比整个河南省的良田都多,而且另外每年赏淮盐三千引,一引折盐三百斤等等,这样的王爷虽然没有政治权利,但是有钱在手,何愁人生不潇洒呢?
相比之下,清朝的王爷待遇可就没这么好了。清朝实行爵位递减,除了铁帽子王,其它人一概递减,过了几代以后,就变成一个闲散宗室,除了腰上一根黄带子以外,什么都不是了。
其次,清朝对于高级宗室要求极为严格,高级宗室当差动辄得咎,从申饬到罚俸到降爵到夺爵甚至圈禁比比皆是,大家翻看一下清代高级宗室的履历,除了少数几个人之外,基本上都是挨过处罚的,没有处罚那才不正常,像什么写错了字,站错了位置,交头接耳,处理公文不得当等等,都会成为你给处罚的理由,所以说清朝的王爷真不好当。
不过原因除了清朝王爷待遇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清朝的继承人制度。
清朝的继承人制度不同于其他,在一般情况下古代封建王朝要么是选择立长,要么是选择立贤,总之都比较统一,比如周朝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但是清朝的继承人制度很特别,它没有坚定的选择立嫡,比如清朝的第一代皇帝是皇太极,但皇太极并不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而是他的第八个儿子。还有就是顺治皇帝,作为大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继承人,他也不是皇太极的长子,而是他的第九子。
其次,清朝也没有一直采用立贤的模式,比如后来的咸丰皇帝,当时的道光帝明明知道六皇子要比四皇子(咸丰)贤明。开始有什么军国大事道光都会交给六皇子去做,就在大家都以为六皇子将会继承皇位后,结果却是四皇子继位了,说白了就是四皇子的老师知道道光看重的是孝道,所以让四皇子顺从道光的心意从而成功取得了皇位。
清朝最出名的制度是特别的“金匮立储”的秘密立储制度,这是雍正从自己的夺位经历而产生的制度,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其中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面,另一份则是皇帝自己保存。等到皇帝驾崩后,再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当众宣布由谁继位,乾隆正是秘密立储制度下的第一位皇帝。
总之清朝的皇帝继承制度一直都没统一,如果非要说个所以然,那就是看谁能夺得皇帝的厚爱,既然大家出身都差不多,又都有争夺皇位的资格,那当然得试一试了,凭什么你能争,我就不能争呢?反正当上王爷也不见得有多好,还不如拼一吧,万一成功当上皇帝了呢?基于这样得原因,轰轰烈烈的九子夺嫡便开始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