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一五一一
此前,我们曾刊载学习文章:颜真卿绝世小楷,怎么学?。今次选编王宠临颜真卿小楷,以供大家进一步学习参考。
颜真卿《小麻姑仙坛记》
王宠临颜真卿《小麻姑仙坛记》
文/薛元明
世人多半知道谭延闿临《大麻姑仙坛记》常人莫及,却不知王宠临《小麻姑仙坛记》亦令人叹为观止。大字版字形大、气势大,想写好很难,而字形小,要做到小中见大,气势不减,写好则更难。
有临池经验的人都知道,采用放大临摹的方法可以锻炼眼力和笔力。临写和范本同样大小的字形,笔法和气势难度较大,故而采用先拓大而后再缩小的办法,反复体验后,便会了然于心。很多碑帖范本在当今印刷技术的作用下,字形可以无限放大,笔法精妙细节便会看得更加清楚。
但是,将范本放大要有选择才行,如金文和汉简这两种书体就适合放大。有的字愈大愈壮观,如颜真卿及伊秉绶的字。有的字,因为气力弱,不能放大,一放大就会更加松散。有的小楷也不宜放大,一放大便失去了固有的韵味。米芾的小字,特别是一些题跋,放大来看,与大字作品在笔法上并无太多差别,因为他做到了“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所以苏轼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不同大小字形的尝试,是临摹和创作时要慎重考虑的一个问题。王铎将二王书风拓而为大,变成巨幅,开创了自己的风格。控笔能力的锻炼非常关键,小而能大,大而能小,纵而能敛,敛而能纵,变化自如。王铎于“馆阁”一路的书风,一样得心应手,形神都非常到位。因此说,临习范本首先要尽量精确,才能谈以后的创作,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颜真卿《小麻姑仙坛记》
颜楷大字有重拙之感,被李后主讥讽为“如叉手并脚田舍汉”,《小麻姑仙坛记》风格古拙,气息绵密,小中见大,给人的感觉依然是纵横宽博,气度不减,可谓“纳须弥于芥子”。如果换一个思路,李后主的言语间,恰恰说明了一个道理,颜书无论楷或行,都非常质朴,没有花架子,所以学颜通常不会有习气,有弊端多半是学者之病。临摹像《经石峪金刚经》这样的大字,气力跟不上,大家都能理解,临摹像《小麻姑仙坛记》,如果气力跟不上,则难以理解,甚至不可思议。
其实书法的力量感有两种不同的方向,大字多半由外而内,小字多半自内而外。文徵明曾说:“小字贵开阔,字内间架宜明整。”因为字形小,多半是近距离观摩,品味起来非常仔细。就好比一座大山,有几块丑石,不会太引人注目,如果是一座摆在书案上的微型假山,某一处极小的瑕疵也会暴露无遗,王宠的小楷正是如此。
《小麻姑仙坛记》字径1cm左右,每行20字。王宠临作在章法上大体接近,属于实临,天头地脚基本平齐。原拓是有行有列的章法,临作则是有列无行的章法,更加密集,难度更大,但他处理得有条不紊。
王宠临《小麻姑仙坛记》
主要是通过字形体式变化来调整,如第一列“颜真卿撰”四字,形体较扁,上大下小,有稚拙感。王宠行书大字以拙写巧,小字则以巧写拙。
临作中一些字形保留了颜楷的宽博之感,如第三列“解、蛇、蝉”,第五列“将”字,倒数第四列的“无”字等。诸多字形将原拓的正方变为扁方,如第一列“山”字,第二列“云、王”二字,第三列“也”字重心偏移,第四列“月”字变方为圆,最末一列“闻、声”二字已经改变了疏密关系。不但字形大小任意,相互之间也存在一种“挤压”关系,如第三、四、五列中段相互拥挤,第六、七列末“莫知”和“来在”两处则极为疏朗,整体上却特别和谐,一任自然。
颜字捺画的一波三折,立刀旁的饱满有力,在临作中几乎是原汁原味的。当然,也有极个别写法不同的,如第二列“传”字,王宠临作省略了字形中的“厶”部,更加简洁,同一列中的“平”字则借鉴篆书笔法,有意繁复。
王宠临《小麻姑仙坛记》
王宠的小楷,根基在王献之《十三行》,进而对自晋而下的历朝小楷逐一临习,不遗余力,化为我有。成功的关键是,他不只写小楷,而且善于将许多小楷之外的碑帖加以融会贯通,这就是开篇强调临帖贵在大而能小、小而能大的原因所在。
临作可总结出三个关键字:
一是“古”,气息古雅明净,透露出浓郁的古味;
二是“润”,点画饱满有力,锋芒内敛;
三是“圆”,“圆”是中国审美的一个重要范畴,差别在于,颜书是圆浑,王宠临作是圆融,气脉通达,余韵徐歇,读之“三月不知肉味”。
王宠临《小麻姑仙坛记》
图文转自@书法报,特此鸣谢!
相关学习文章:颜真卿绝世小楷,怎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