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00后成为“田野麦客”:已跨豫皖苏鲁四省,父母总打电话惦记,不怕辛苦想闯闯

芒种已去,麦收的“镰刀”飞越黄河,在豫北的沃野良田上进入冲刺阶段。

据农业农村部网站,当前冬小麦机收正由南向北加快推进,目前已连续9天日机收面积超过1000万亩。截至6月5日,全国各地冬小麦已收1.9亿亩、收获进度57%,比去年快17.7个百分点,进度过半时间比常年要快2-3天。四川、湖北麦收已结束,安徽、河南进度过九成,陕西过四成,苏鲁晋冀等省即将进入收获高峰。今年“三夏”小麦机收大会战已进入后半程冲刺阶段。

麦收时节,农机手是麦田里最忙碌的人。今年“三夏”期间,各地加强夏收机具调度,全国单日投入联合收割机最多超25万台,有不少收割机单日作业面积可达300亩以上,其中参与跨区作业的收割机在20万台以上。

这些走南闯北跨区作业的农机手被形象地称作“麦客”,像迁徙的候鸟一样,昼夜兼程,沿着小麦成熟的路径一路向北,与收获时令赛跑,追逐丰收的麦浪。

微信图片_20240607155542.jpg

小李收割的麦田。图/受访者提供

出生于2002年的小李,去年8月回到老家河南信阳,依靠自己攒下的积蓄和父母的帮衬买下一台收割机和一辆用于拉收割机的卡车,就此成为一名农机手,今年是他跨区作业的第一年。

目前,他与收割机已走过安徽、江苏、河南和山东四省,接下来他将赶往东北地区继续跨区收麦。

麦收开始后,他的生活里仿佛只有割麦和赶路两件事,吃饭和睡觉都是囫囵糊弄过去的,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有时又只睡一两个小时,只为了早点抵达目的地,尽快抢收完。

以下是他的自述:

【1】家乡因“烂场雨”受灾,就此想当农机手

信阳是“水稻之乡”,拥有河南独一无二的优质水资源,每年“夏收”期间总是出现“稻麦同框”的独特景象。这是因为淮河从此穿流而过,淮南以丘陵地形为主,淮北以平原地形为主,农户们也因地制宜,在淮南开水田,在淮北种小麦。

我家种有几百亩田地,一年种两茬,一茬是水稻,一茬是小麦,乡镇里的其他农户也大多如此。

我从小就帮父母干农活,每年丰收的时候,都有农机手来作业,看着他们在田里收割觉得很新奇,挺好玩的,也渐渐有了兴趣。

后来在外打拼的时候,到了这个季节,我都会下意识地关注麦收的情况,看到丰收的报道,心里也会开心。刷到网上“喊河南人回家收麦”的视频,总是很想家,也会打电话给父母,问问今年家里的收成怎么样,有没有卖个好价钱。

去年5月底,正值“夏收”的关键时期,河南却遭遇了近十多年来最为严重的“烂场雨”天气,一些麦田积水,小麦点片倒伏、发霉,部分地区还出现籽粒萌动和穗发芽现象。

信阳也不例外,那时我们整个乡镇的农田受损都十分严重,加上镇上的收割机寥寥无几,只有一两台,田地多而专业的农机手又少,根本收不过来。

许多庄稼要么被雨淋泡、烂在地里,要么抢收回来,却因为淋了雨,最后还是发了芽,卖不出好价钱。农民们辛苦大半年,却因大雨在最后关头功亏一篑,真的很可惜。

听父母说了这些情况后,我决定辞去工作,在八月回到家乡,依靠自己打拼多年攒下的积蓄和父母的帮衬买下一台收割机和一台用于拉载收割机的卡车,就此成为一名农机手,服务三农。

九月“三秋”大忙在即,河南又迎来连日的阴雨天气,多地累计雨量打破同期单日降雨量纪录。恰巧当时我刚学会开收割机,便提早开始收割家里成熟的水稻。实际情况非常紧急,我头天晚上收完,第二天便下起了雨,所幸最后还是赶在雨前收割完。

往年镇上都是去外地找农机手来收割,但越是受灾,收割机和农机手越是紧俏。找收割机也变得困难,很多农户把价格涨到了100元/亩,还是找不到收割机。那些没收割完的田地受损较严重,有的出现积水、淤泥深厚,有的水稻被风吹倒、被雨淋湿。

这件事让我感触深刻,一方面为农户的辛苦劳作感到可惜,一方面又庆幸自己学会开收割机,帮家里提前收割完,避免了损失。

【2】开收割机需要一定技术

开收割机并不像表面那样简单,也不如小时候想象的那么好玩,真正成为一名跨区作业农机手后,我才意识到,割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出门在外、长途跋涉也很不容易。

刚上手时,由于不熟悉收割机的操控,我驾驶起来总是不敢踩油门,收割机走得慢,割得效率也低,一天只能收一二十亩地。工作满100个小时左右后,我开始逐渐掌握其中的要领,总结出一些经验。

微信图片_20240607155546.jpg

小李在收割小麦。图/受访者提供

割麦首先要从麦田的4条边开始,割完边界后,要继续转着圈往里割。只有把4条边割好,中间才好割,假如不小心割错了方向,则会压倒旁边的小麦。

而不同的田收割的方法也不一样,如果田地里面淤泥较深,就不能先沿着4条边割完,要留一刀。在这种田里作业,很容易陷车,或出现收割机一边高一边低的情况,有翻车的风险。

收割倒伏的小麦时,一定要顺着它倒的方向割,将拨禾轮位置向前、向下调整,使得扒齿的位置尽量靠近地面,以便扒起秸秆,避免将其压倒在地里。

所以开好收割机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实际操作起来还是蛮困难的,有些情况需要经验才能判断和处理。

跨区作业则面临更复杂的问题,因为每个地方的土质、作物长势都不一样,操作收割机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我们老家的田地土壤偏湿,小麦亩产达到800斤就算丰收,但我前段时间在江苏作业,那里大多是沙土地,平均亩产在1300斤至1500斤左右,收割机开到140马力都很难推动。

有天清晨6时许,我刚下地割了一会,发现露水太重,导致麦子比较潮,割台割刀时割不动、容易卡刀。还会导致收割机里面的脱粒系统堵塞,粮食无法脱落,吹风机会将其跟着草一起吹出去。不掉落到筛网下面传送的绞笼,也就不能把粮食传送到粮仓里。

这种情况下,不仅机器容易受损,农户的收成损失也较大,我便和农户解释了一下,等到中午、太阳高照时才继续作业。

在外作业时,我都会比较小心,上午割完后,停机时会检查一下机器,看看有没有哪根皮带、哪颗螺丝松了或其他问题,并且定时清理收割机,察看是否出现跑粮。

同时,因为收割机也在高强度、长时间、超负荷地作业,它有可能出现故障或磨损,影响割麦的进度。所以我会注意保养收割机,及时发现小的问题并维修,并时刻关注机器的运作状态。

其实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比如作业时没发现地里的砖块,不慎将割刀打断,中午顾不上吃饭,赶快回去换刀,以免耽搁下午的收割。

【3】收麦时休息和吃饭都是次要的

五月中旬麦收开始后,我的生活像上了发条似的,紧张、有序且重复。

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调试、检查机器后,为赶时间,我一般不吃早饭。马不停蹄地赶往麦地,卸车、下地。从坐上收割机的那一刻起,什么时候下车取决于割麦的进度,当进度条达到100%时,通常时针也指向凌晨。

算下来,每天起码有十几个小时是在收割机里度过的,虽然有空调,暴晒、噪声、颠簸和麦灰总是不可避免,还时常会因维修机器而剐蹭、受伤。不过最受不了的还是操纵挡位和割台的两只手,一天下来总是酸痛难忍。

我的驾驶室里常备毛巾和成箱的矿泉水,前者用于擦玻璃,避免作业时灰太大、看不清路;后者用于解渴和充饥,因为十几小时的颠簸总是让我难受得吃不下午饭,只吃一顿饭也就成了常态。

微信图片_20240607155537.jpg

小李开着载有收割机的卡车跨区作业。图/受访者提供

“夏收”期间,休息和吃饭都是次要的,跨区之后更是如此。干完活、晚上吃饭时,我和朋友会综合考虑各地的麦收进度、小麦收成等等因素,来商讨下一个目的地是哪,确定后便立即收拾好东西,在加油站洗漱、给车加满油,直接连夜开过去,以便第二天一早能加入当地的麦收队伍。

虽然有的地方会给农机手安排住宿,但对于我们来说,是无法奢求太多的,毕竟这是小事。有的农机手会在收割机旁扎帐篷过夜,但为了不耽误赶路,我一般直接睡在车里。

其实买车时我就考虑过要长途跋涉、不方便睡觉的问题,所以特意选择稍微短一点的车,这样把座椅放倒,后面能多出3-5厘米的空间,我一个人也能凑合睡觉。路上困了、想歇会,就可以直接躺会,睡醒了也能立即启程。

至于洗漱,则更不讲究了,赶路途中在加油站洗洗,麦收时可以在结束后帮农户送粮时,问问能否在家里洗个澡或衣服,一般对方也都理解。

这样的日子还要持续近一个月,我并不觉得有多辛苦,要说辛苦的话,各行各业哪有不辛苦的?我们本来就是挣点辛苦钱,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尽力做好,起码要赶在下雨前帮农户抢收回麦子,让他们安心。

许多农机手三月便从云南开始跨区收割,“夏收”期间,最少要在外面待三个多月,我还算是出来得晚的。

待麦收结束,回家歇一段时间,金秋时节又要开始收水稻了。明年我也打算提前开始跨区作业,第一站不再是老家信阳,而从更南的湖北开始。

【4】建议入行需谨慎

我的朋友说,他就喜欢那种在麦地“驰骋沙场”的感觉,好像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割完麦子会有一种满足感。

对于我来说,可能更多的是对农业的一种莫名的执着和衷情。开收割机时,能在驾驶室看到满目金黄的麦田,能清楚地看到麦子的长势、产量,也能预见农户的收成。收割的麦地产量高时,我会由衷地感受到丰收的喜悦;若是收割倒伏的小麦,自己心里也会难受。这么看,我还是挺热爱农机手这个职业的。

但我父母对我开收割机、当农机手并不支持,他们觉得风吹日晒、奔波在外的生活太累了。尤其我刚满23岁,也是第一年跨区作业,他们总是操心我过得好不好。所以我基本上每天都会给他们打电话,聊聊今天割了多少麦、到了什么地方、下一站要去哪、唠唠家常,好让他们放心些。

每次都绕不开一个话题,“什么时候回去、不要跑得那么远”。可我已经投入了那么多钱和精力,如果只在本地收割,麦收结束后不跨区去别处,什么时候才能回本?自己哪怕辛苦些多挣点,家里农忙时,还能赶回去帮忙。只要能让父母少操劳些,也就足够了。

至今,我和朋友已经走过安徽、河南、江苏、山东四个省份,一路上走到哪便割到哪,目前,共收割了一千多亩小麦。虽然这一路上总是迷茫、偶尔也有委屈和短暂的后悔,但对于接下来的麦收征程,我们还是想闯闯,下一站或许会往更北的东北地区进发。

不过对于那些想要踏入这个行业、从事这份职业的人,我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说,建议入行需谨慎。毕竟相较于收益而言,辛苦更多。以前是“机少活多”,但近两年收割机越来越多、农机手也越来越多,行情并不太好。许多效仿尝试的人,买了收割机、割了一段时间后又将机器卖了。

记者 代梦颖

编辑 辜子旋 武菲菲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