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广州市海幢寺
饮食礼仪
1、如法饮食
佛教对饮食的规定体现在僧人戒律上,早期印度僧人过的是托钵乞食的生活,信众供养什么就吃什么,不起分别念头,对肉食并没有限制,唯一禁止的是葱、薤、蒜、韭、胡荽等五种气味特殊的蔬菜,就是所谓不吃荤。后来佛教传到了中国,大乘佛法盛行,大乘经典中严禁吃肉,梁武帝作《断酒肉文》,限令僧人一律不得吃肉,于是中国僧人以大乘之慈悲精神不吃一切肉食。所以在汉传佛教区域,鱼肉荤腥为不如法饮食,不管出家、在家,受了菩萨戒后就应当一律断除。
2、用餐方式
佛教对于用餐方式有很多规定,如吃饭时不许出声,不许讲话,不许东张西望。要端坐威仪,一手端碗,一手拿筷。现在丛林大寺院都是一排排过堂吃饭,大家一起吃饭前要先诵完《供养咒》再吃,吃完要结斋回向,祝福斋主。小庙圆桌吃饭也应当端坐安静的用餐。吃多少打多少,不浪费食物,这是佛门吃饭的规矩。
3、如法用餐的意义
佛教严格规定用餐规矩有很多用意,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第一、端身正坐是为了守护心念; 第二、珍惜食物,培养福报; 第三、手端着碗是对劳动者之尊重。第四、吃饭威仪有序,为令众生起信心。
居住礼仪
1、住宿的地方
佛教初创时没有寺院,当时僧众善根深厚,精进修行,往往林间树下或坟场,随便一坐就过一晚。后来,因有国王大臣对佛教的护持,也为了听佛说法方便,于是集资建了寺院,就有了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与舍卫城的祇园精舍等固定住处。再后来,林间树下与坟场住宿,成了苦行僧的特征。普通僧众在特定时段,安居一处皆有自己遮风挡雨之住房。但佛制僧房要符合一定的规格,不能过大,不能过于奢华,不能处于不利修道之处所。符合佛制则为如法之住处,反之则不如法。
东汉明帝感梦金人,遣使西求佛法。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二位高僧应请,以白马驮经来中国洛阳弘法,暂住于当时接待外宾的鸿胪寺。为令两位高僧有固定住所,以便安心翻译佛经,朝廷命人于洛阳城外建白马寺,于是中国有了第一座佛教寺院。
2、寺院建筑格局与功用
(1)建筑格局
随着佛法的不断传来,与中国僧众人数的增加,寺庙也越来越多,寺院的建筑格局也趋向固定,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宫廷式建筑。
(2)寺院功用
寺院按功用划分为佛殿、客堂、钟鼓楼、斋堂、法堂、云水堂、方丈室、藏经楼、僧人住房等几部分,一般称为五大堂口(禅堂、客堂、库房、斋堂、衣钵寮)。
广州市海幢寺授权发布